大明朝刚成立不久,朱元璋就立下了自己的继承人,也就是这个皇室的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眼里,太子朱标无论是他的嫡子身份还是为人谦和儒雅的处事风格,都向天下人证明了一点:他就是最适合当这个王朝统治者的人。
只是好景不长,朱标早夭,本以为太子位会从其他藩王里择优而选,但没想到爱子心切的朱元璋直接立了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这引得其他藩王的不满,但是碍于朱元璋的面子上,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等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听取身边大臣建议,开始对藩王的实力进行削弱,以免他们揭竿而起、危及皇位。正当朝中对他们这样的决策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早已蠢蠢欲动。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靖难之役”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从北平出发,用四年时间,打到南京。结局呢?朱棣登基,是为永乐皇帝,而建文帝却不知去向,成为了贯穿古今的一个历史谜团。
而英明如朱棣,也在自己的立嫡问题上犯了难。
大儿子朱高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是朱高炽自幼疾病,身体肥胖,朱棣自然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二儿子朱高煦,身为汉王却为人威武,为人勇猛、经常征战沙场,一往无前,颇有朱棣的风范,朱棣自然是更喜欢这个儿子。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在战场上,面对朱高煦的英勇,朱棣拍着这个儿子的肩膀,长叹道:“勉之,世子多疾。”意思就是你的大哥一身疾病,让你朱高煦加油好好干。
我们现在无从考究朱棣在战场上说这句话的原因,但在当时的朱高煦听来,很明显是父亲想要让他取代自己的大哥,成为皇位的继承者。在这之后,朱高煦仿佛突然有了奋斗的目标,更加卖力,仿佛是在为自己日后登基而铺垫。
但是朱高煦没想到,朱棣到死,也没有让自己当上太子,朱高炽如预想的一样,平稳当上了皇帝,是为明仁宗。但是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登基一年多就去世了,朱高煦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密谋着造反,准备夺取那个自认为属于自己的皇位。
朱高炽去世之后,儿子朱瞻基登基,也就是明宣宗,朱高煦看着自己的侄子,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是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夺回了皇位,于是朱高煦在某一天终于忍不住,和他的部下一商量:反了!
当朱高煦高高兴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亲信时,他以为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一呼百应,结果换来的却是大多数人的漠然,甚至有的人还打起了朱高煦的注意,想要将这个意图谋反的皇亲交给皇帝,用来邀功讨赏,但是朱高煦最终还是召集了一批人,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并且联系朝中重臣张辅,想要打个里应外合。
一开始张辅告发了这件事情,朱瞻基听说了后,也没放心上,只是笑了笑,并不想采取措施。看到自己的叔叔略带滑稽地命令使臣,要使臣交出朝中反贼,朱瞻基觉得这场闹剧应该结束了,最后接受大学士杨荣的意见,决定带领两万兵马御驾亲征。
朱高煦一听说皇帝御驾亲征,顿时感到害怕,他手下的士兵也纷纷有倒戈的想法,多次在朱高煦面前表现出不满,朱高煦害怕兵变将自己抓起来,于是不等朱瞻基赶到就匆忙投降了。
要说投降之后无非就是坐牢,朱瞻基也不会对自己的亲舅舅做什么。朱瞻基也确实够意思,只剥夺了他的一部分俸禄以示惩罚。但是朱高煦闲不住,又蠢蠢欲动了起来,朱瞻基看到自己的舅舅这番样子,也是哭笑不得,只能将他关到监狱里。
到了监狱没多久,朱瞻基亲自去看他的舅舅,但是这个舅舅不知道是童心未泯,还是仍有所企图,伸出脚将朱瞻基绊倒了,朱瞻基当时很没面子,用一口几百斤重的大缸,将朱高煦关了起来,但是朱高煦却在里面练起来了举重,愣是将一口几百斤重的缸举了起来,朱瞻基无奈地看着自己的舅舅,最终动了死手,用炭火烧死了自己的舅舅。
看起来,朱高煦的反派生活似乎是十分滑稽有趣,也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短短二十多天的反叛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以一种滑稽的方式结束了。要说朱高煦后世的成就,也许就是在枯燥沉重的历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忍俊不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