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苏轼与王安石外调的待遇,看宋朝文官平安着陆有多么的重要

 黑龙江波涛 2022-02-16

司马光执政的时候,与高太后一起,将苏轼拔到了宰相候选人的位置上,应该是对苏轼寄以了厚望的。

苏轼的缺点就是政治智商为零

不过,自1086年底司马光去世后,苏轼缺乏领导才能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当时朝堂中有以他为代表的蜀中派、以程颐为代表的洛阳派,司马光遗留下来的河朔派,虽然都是旧派,但内部也是有不小的争纷,苏轼虽然位高权重,可是他却没有将自己看做是旧党未来领袖,他也没有以通盘、整合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且根据自己个人的认知,去针砭时弊。

司马光与苏轼

结果朝堂中各方的矛头都开始针对苏轼,在御史的各种有理无理的攻击下,苏轼在朝堂之上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只能申请离开朝堂。

从一定程度上讲,苏轼先后辜负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厚望,新旧两党都曾在他身上投入了政治资源,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支持,司马光甚至为他铺好宰相之路。但以苏轼的性格及政治智商,两位大佬都是在黑暗中抛媚眼,白白浪费了表情。

高级朝官无过错的情况下外任之王安石:精神物质双丰收,告慰老臣。

当年王安石是以宰相身份外调江宁,苏轼是以宰相候选人的身份外调杭州,这两个人都是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外调,当然是不同于贬官的境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职务安排。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开始了以变法有基调的宰相生涯,到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

王安石

首先,最显著的,是王安石的差遣发生了变化:由参知政事,改为知江宁府,差遣的重要性肯定是下降了。

其次,神宗对王安石的补偿,是其本官(寄䘵官)也发生了变化:由礼部侍郎升为吏部尚书;由从三品的9级文官,提升为正二品的3级文官,中间隔了九个官阶,所以称为'九转'。皇恩浩荡啊。

这还不算,职名提级了:为了进一步地补偿王安石,也同样按惯例,宰相放外任时,授予观文殿大学士的职名,以前王安石也是翰林学士的职名,现在外放了,授于殿学士的衔,已是极其清贵了。

王安石首次罢相后,本官由礼部侍郎九转而至吏部尚书

后来1075年王安石又重新回来当宰相,不过时间很短,1076年十月再次辞去相职,这回,对这个有大恩于朝的老臣,皇帝如何封赏呢?

首先,肯定还是本官(寄䘵官)的升迁,由之前正二品的3级文官吏部尚书,升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属于从一品第1级文官,已经到顶了,放在平时不会这么封的,这是特别优待老臣的。

其次,差遣还是知江宁,这个还是与上次一样。

再次,增加了一个祠䘵官,即集禧观使,重要的朝臣退休以后,都有一个祠䘵官,以后按这个领退休工资,不用干活;

最后,爵位舒国公,爵级十二等中的第四等,再向上就是郡王了,异姓封郡王的只有毁誉参半的童贯一个人。

总之一句话,在圣眷犹在的情况下,王安石退居二线地,得到了极好的待遇,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高级朝官无过错的情况下外任之苏轼:物资与精神都降级,换个自在。

我们回来头来看一下苏轼,苏轼没有王安石的地位与声望,神宗视王安石如师如父,高太后只是苏轼的一枚粉丝,当然不可能得到王安石的待遇,但,即使如此,苏轼退居二级的待遇也是不错的。

苏轼

公元1089年,苏轼申请外调。出发前的官职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他在杭州时的公文“论行遣蔡确札子”中,自述的官职是”龙图阁学士朝奉郎新知杭州“。

职名的变化:

很显然,苏轼这次外调,罢翰林学士,授龙图阁学士,比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还高一级,翰林学士与龙图阁学士都是正三品的职名,但不在朝中任职的话,翰林学士就不能授予,所以拿龙图阁学士换一下,显得也没有亏待苏轼。

本官的变化: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苏轼的本官又变成了朝奉郎,正七品。这个是让人搞不明白的了。不管如何之前都是10级文官了,现在又到了22级文官了。

苏轼的书法

差遣的变化:

卸掉了二个主要的差遣:一个是中书舍人,一个是知制诰。

宋朝的中书舍人一职即是职事官(差遣),也可做为本官(寄禄官),现在这个官给卸掉了。

知制诰肯定是要卸掉的,你都不要皇帝身边了,当然不需要了。

需要重要安装一个:知杭州军州事,对比王安石知江宁,虽然城市等级略有差别,但想想身份地位的差异,应该也不算差了。

不过在半年以后,苏轼在另一封公文中,自述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差遣:两浙西路兵马钤辖。此前苏轼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时,均未有此项差遣。因为杭州是区域是屯驻有禁军,苏轼作为杭州的知州,需要对杭州的行政、军事总体负责,所以加了这个职事。这个差使很重要,不过这是杭州知州例行都要兼任的职务。没啥了不起的。

两浙西路钤辖的区域

总体来讲,苏轼只求尽快离开朝廷那个是非窝,他并不在意,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为自己外调杭州时安排好足够显赫的品级职位。

过得去就是了,对一个差点成了宰相的人来讲。

苏轼

自这次外调杭州开始,苏轼在仕途上开始走下坡路了,从此就有了传说中的'别人的官是越做越大,苏轼的官是越做越小'的说法。

但,仕途并不是苏轼的全部啊,苏轼做在文学、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