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恩来去世一年后,张鸿诰转交给邓颖超遗物:冒生命危险保存下来

 古稀老人赵 2022-02-16

前言

1977年初,周恩来总理去世一年后,张鸿诰特意找到周恩来的弟媳王士琴,拜托她将以命相护的周恩来的遗物,转交给邓颖超。

这件“珍贵物品”,张鸿诰珍藏了整整5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向邓颖超征集此物,邓颖超并没有一口应下,而是回复:“我可没有这个权利,所有权是属于他的,你们还是去找张鸿诰吧......”

文章图片1

图|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张鸿诰少时相识,临别前:书此留为再别纪念

1913年8月,15岁的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在这里认识了比他年长一岁的张鸿诰,张鸿诰是吉林长春人。而在进入南开学习之前,周恩来是在东北求学,生在南方城市的周恩来在东北锻炼身体,习惯了吃高粱,结交了很多东北的朋友,所以,周恩来与张鸿诰初识的时候,二人好似有种“同乡之谊”。

从进入南开学校的第二学年开始,周恩来、张鸿诰、常策欧三人志同道合,相谈甚欢,常常聚在一起聊天,他们一起住到学校新建的西斋楼35号。

按照规定,学校早上6点半准时打起床铃,但周恩来、张鸿诰几人习惯了早起,他们在铃声响起之前起床,行动都是静悄悄的,连走路都是踮起脚走,保证不影响到其他同学。学校熄灯之后亦是如此,即使有要思考的问题,他们也不开灯。

值得赞扬的是,由于周恩来、张鸿诰几位同学表现良好,遵守学校制度,并且每天维护住所的环境,他们的宿舍还得到了“整齐洁净”的嘉奖,这让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十分开心。

文章图片2

图|青年周恩来

周恩来与常策欧在学校发起了组织敬业乐群会,很多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起初会里只有20多人,后来吸引了各个年纪同学参加,慢慢地发展到了二百余人,大约占了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度让周恩来、常策欧等年轻人成为学校的红人。

细细想来,少时组织的这些学生活动,也为周恩来日后领导革命活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领袖打下坚实基础。

在校期间,周恩来、张鸿诰、常策欧几人同住了两年多的时间,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兄弟之情十分深刻,彼此之间也相互了解,这也意味着,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接触并不多。

有一天,周恩来主动向张鸿诰等人提出:“我们和别的同学接触得实在太少,我认为我们应该分开,同其他的同学住在一起,这样也可以团结更多的同学。”张鸿诰很赞成周恩来的看法,表示赞同,他们计划着未来若有机会,几人就分开住。

很快到了1916年,还没等到分寝的时候,张鸿诰就前往日本留学,第二年,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平均分89.72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样的成绩是极其优秀的。在《毕业同学录》中,周恩来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

文章图片3

图|青年周恩来

在张鸿诰前往日本留学的第二年,周恩来怀抱着继续求学的志向,从天津登上轮船,启程前往日本,他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当时我国与日本之间有一个协定:凡学生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专学校之一的,就可以享受官费待遇,直到他们学成返国为止。周恩来准备报考的两所学校都符合,他若是考取其中一所,就可以官费学习,这无疑给生活拮据的周恩来带去极大希望。

到了日本,周恩来就开始备考学习,只是复习时间太短了,周恩来的压力很大。1918年3月4日至6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考试,考试包括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博物、日语8个科目,周恩来7个科目没有问题,唯独日文不太好,最终遗憾未能被录取。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考试还未开始,周恩来就为自己定下严苛的复习计划,全力备考学习,日记中写“每天读书13.5小时,休息和其他事3.5小时,睡眠7小时”,与此同时,年轻的周恩来还参加了留日学生爱国运动,使得他的复习计划并没有如期实现。

文章图片4

图|周恩来与留日同学

1918年7月2日、3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进行考试,周恩来投考,不过由于之前备考时间短,周恩来因为日文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这件事让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心情十分懊恼。

“昨前两日试验失败,心中难堪异常。这叫做自暴自弃,还救什么国呢?爱什么家呢?”

他在那时的日记中写道,尽管遗憾未能进入日本大学进行深入学习,但是周恩来在日本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这让他也成长了不少。而在日本考学期间,已经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学习的张鸿诰十分关心周恩来的情况。

而张鸿诰也有自己的烦恼,比起在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他更希望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但是他不能转学,只能先退学重新再考,张鸿诰很纠结,不知道自己该继续读书,还是冒着考不上的风险先退学。

文章图片5

图|周恩来年轻时

张鸿诰向好友周恩来征求意见,询问他该作何抉择,周恩来劝他:“我们不能只顾一时的得失,动摇多年的志愿,如今更应该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在哪一方面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决定。”

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张鸿诰最终树立起信心,退掉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籍,延续自己想要学工科的梦想。

1919年, 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周恩来在日本得知了这一喜讯,决定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回国继续自己的学业,临行前,周恩来与张鸿诰等好友相聚话别,那时正是春天,窗外樱花盛开,周恩来挥笔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并将其赠予张鸿诰,二人依依惜别。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言语中可见周恩来的志气,在这首诗作的后面,周恩来还写下“书此留为再别纪念”、“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弟恩来”等字句,这首诗作成为他与张鸿诰少时真挚情谊的象征,张鸿诰也确实保存了许多年。

多年后,张鸿诰回忆往事时说:

“因友情实在难舍,我又知他擅长书法诗词,于是,我铺开实现准备好的宣纸,请他题词留念。”

文章图片6

图|周恩来手迹

周恩来张鸿诰重逢,周恩来:不要再收藏我的书信了

1919年,周恩来返回祖国,进入南开大学学习,他热心参加爱国运动,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此后,周恩来逐渐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将他的爱国之心落实于行动之中。

当周恩来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共产党时,他的好友张鸿诰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等多所学校深攻学业,并于1926年学成回国,在哈尔滨电业局担任工程师,张鸿诰与周恩来在不同的位置上报效祖国。

张鸿诰在哈尔滨工作的时候,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正好也在哈尔滨谋生,有了周恩来的这层关系,周恩寿便时常去看望哥哥的同窗好友,他与张鸿诰之间联系算十分密切了。

彼时周恩寿还是独身一人,就将自己妻子的外甥女王士琴介绍给周恩寿,王士琴将张鸿诰称为大姨夫,周恩寿、王士琴二人相处了一段时间,情投意合,随即携手步入婚姻。

文章图片7

图|周恩寿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寿、王士琴的孩子们周秉德、周秉钧、周秉建等人,后来都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身边生活,周恩来夫妇将孩子们视如己出,孩子们对他们的感情极好,周恩来逝世后,周秉德特意撰书《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表达对伯父周恩来的怀念之情。

多年来,周恩来随革命队伍南征北战,而周恩寿、张鸿诰两家人始终保持着联系,情意长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很多共产党人的性命都受到威胁,周恩来自然也成为国民党重点缉拿的对象,关于周恩来的东西,一旦被发现,也是极其危险的。

而张鸿诰回国后,时刻将周恩来写给他的诗作带在身边,可他又怕国民党发现,这样不仅自己性命堪虞,连诗作都无法保留下来,他就想办法把“弟恩来”几个字裁掉,若是敌人发现了,他就说不知道是谁写的。

为了安全起见,张鸿诰还在周恩来亲写的诗作上盖上一些闲章,看上去就像一张乱涂乱画的纸张一样,再和其他的字画混在一起,如此,这张周恩来亲笔书写的诗作一直被敌人发现。

文章图片8

图|周恩来

1930年,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回国时经过哈尔滨,他借着这次机会探望亲人,刚好与老友张鸿诰相见,数年未见,他们情义依旧。

得知张鸿诰悉心保存自己手迹,周恩来劝他:“不要再收藏我的书信了,以免受到无辜牵连。”张鸿诰也听周恩来的话,二人许多往来书信已经尽毁,但那封手迹,他还是一直以性命做赌,悉心珍藏着。

在哈尔滨,周恩来、张鸿诰只是短暂重逢,周恩来必须得尽快返回组织,为保护周恩来的安全,张鸿诰专门借了一辆汽车,一路护送他到火车站,离别前,周恩来再次嘱咐张鸿诰:“自从我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那天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我绝对不能连累你。”这句话让张鸿诰特别感动,甚至记了一辈子。

张鸿诰将周恩来的手迹藏得很好,风声鹤唳时期,始终没有被发现,他也很少拿出来,与人炫耀自己与革命领袖周恩来的关系,只有逢过年时,张鸿诰才回小心翼翼地将周恩来的这封手迹拿出来,鼓励孩子们,像周恩来学习,学习本事,坚定力量,报效祖国。

文章图片9

图|国民党大肆搜捕

革命年代,战火连天,相见是多难的事情,周恩来、张鸿诰的再次重逢就已经到了解放之后了。1960年,张鸿诰的工作从哈尔滨调到北京,他在水电部电科院,担任高级工程师,已经是共产党伟大领袖的周恩来总理邀他吃饭。

这时,二人已经可以放下心来好好交谈了,追忆往事,感慨良多。饭桌上,周恩来举起筷子为老友张鸿诰布菜,他的手突然停在空中,笑着说道:“轮扉(张鸿诰的字),士琴管你叫大姨夫,她又是我的弟媳,那我可怎么称呼你呀?”

张鸿诰没有犹豫,直接回:“咱们各论各叫吧,你还像以前一样,叫我大哥,同宇(周恩寿的字)可以随士琴,叫我大姨夫。”说完,二人相视大笑,这两家人不止是朋友,更是亲戚,缘分匪浅。

席间,张鸿诰提起41年前的往事,说道:“你在东京写的诗,我如今还留着呢,到时候送到博物馆去吧。”

周恩来赶紧摆摆手,拒绝了张鸿诰的这个想法:“不,不,不用拿出来了,我还完全不够资格呢,你就好好收着吧。”

那日的聚会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张鸿诰离开前,周恩来还特地送给他一包花生米,要知道,六十年代经济困难,花生米俨然是很珍贵的礼物,可见周恩来对这份情义的重视,对友人张鸿诰的关心。

文章图片10

图|左起:周恩来、毛主席、朱德

周恩来逝世一年后,张鸿诰转交给邓颖超珍贵遗物

相聚总是开心的,分离总是分别的,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将心血与精力都投入于国家事务上,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确诊为膀胱癌,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可他还是硬撑着工作。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在忍受了长久病痛折磨后,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完成了他这伟大一生的最终落幕。

文章图片11

图|周恩来与邓颖超

妻子邓颖超匆忙赶来,只看到躺在病床上,再也不会醒来的周恩来,邓颖超一下子扑倒在周恩来的身上,失声痛哭;“恩来,恩来啊,我来晚了......”

站在周恩来病床四周的人们,原本都在极力隐忍着自己的悲伤情绪,邓颖超一哭,大家就再也控制不住了,现场一片嚎啕大哭的声音,每个人都泣不成声,所有人看着面容安详的周恩来总理,哭了好久好久。

邓颖超哭了许久,直到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她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脸颊,轻轻地吻一下他的额头,缓缓说:“恩来,你走了。”工作人员担心邓颖超的身体,将邓颖超带到休息室中休息。

文章图片12

图|十里长街送总理

1月11日,周恩来的遗体将被送往八宝山火化,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等领导人来为他送行,风木含悲,魂舞大地,那一日,成千上万的人们站立在灵车经过的街道两旁,默默垂泪,送葬的长队蜿蜒数十里,再不见伟大的周总理,何以不悲伤!

按照周恩来的遗愿,他的骨灰不被保留,1月15日深夜,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张树迎、高振普乘坐飞机,将他的骨灰撒入祖国河山,从此日夜守护,这一晚,邓颖超彻夜难眠,痛哭垂泪。

周恩来总理生前没有儿女,逝后没有墓穴,无数的人将永远怀念他,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来自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的73名青年工人想办法给西花厅寄来一个包裹,包裹中是为邓颖超制作的崭新的棉袄。

工人们在书信中表示,他们永远是周恩来总理的孩子,如今周恩来已经离世,他们要把爱与温暖带给邓颖超,这让邓颖超十分感动,各个地方有无数的人惦记着她,关心着她。

文章图片13

图|邓颖超穿着工人们送的小棉袄度过春节

1977年初,周恩来逝世一年后,老友张鸿诰自然也关心周恩来的家人,为悼念周恩来,也为了安慰邓颖超思念的心,张鸿诰找到王士琴,将自己珍藏58年的周恩来手迹交给她,希望他能转交给邓颖超。

邓颖超收到张鸿诰的这份心意,十分感动,然后将这份珍贵的手迹悉心珍藏,后来,中国革命博物馆向邓颖超请求,向她征集这独一无二的文物。

邓颖超并没有答复,只是让他们去找张鸿诰,随即将这份手迹再度归还给张鸿诰,也就是交给他处置了。

文章图片14

图|周恩来邓颖超

以前,张鸿诰说交给博物馆,周恩来说不够资格,如今周恩来总理逝世,世人皆悲痛,张鸿诰最终还是选择将这份珍贵手迹捐给了博物馆,让后辈人可以学习、铭记。

而在张鸿诰的家中,只留下一份周恩来手迹的复印件,比原件少3个印章,但依旧珍贵。周恩来十分疼爱的侄女周秉德在书中说:

“我想,假如没有张鸿诰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精心珍藏,我们现在再也无法看到这首表达伯伯少年壮志的诗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