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问: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能否统一三国?

 墨子连山 2022-02-16

诸葛亮234年去世,如果晚三十年,就是264年去世,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司马懿251年去世,曹魏少了司马懿,你觉得谁还能带兵对抗诸葛亮,要知道曹爽当年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自己带兵攻打蜀汉,居然被没怎么带过兵的费祎打得灰头土脸逃回去了,要是换成诸葛亮,你说会是什么后果?当然他可能就不敢出兵了,但是诸葛亮要是打过去呢?谁能挡?

司马师255年去世,他可能是继他爹之后唯一有希望对抗诸葛亮的人,可惜有眼疾,早早就死了。

陆逊245年被孙权逼死,你说东吴还有谁?

难不成靠孙十万吗?可就算是孙权,252年也去世了。

诸葛亮估计到255年的时候就要觉着寂寞了,天下之大,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而刘禅居然活到了271年,这么一个“将能而君不御”的局面,诸葛亮用9年还统一不了中国?

要知道,诸葛亮在死之前就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的名声可不只是在蜀国,而是响彻神州,司马懿都是他的迷弟(即便他年纪更大),在魏国夸诸葛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成了政治正确,你还别不信,黄权被迫降魏之后就这么干了,而且还是经常干。

你说司马昭篡魏之后,魏国这帮人会不会把诸葛亮请过去主持大局?吴国会不会有人把孙皓这货宰了送给诸葛丞相

瞎琢磨到此为止,你之所以有此一问,恐怕是完全没弄明白诸葛亮是怎样一种存在,当然可能主要是被五伐中原的战绩平平给迷惑了。

晋书》里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其实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贬义,反而说出了诸葛亮的无奈,当时最了解诸葛亮的恐怕就是司马懿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志大而不见机”就是说诸葛亮北伐胃口太大了,当时蜀汉才有不到100万人口,仅有巴蜀汉中,而汉中又被打得残破不堪,人被迁走田园荒芜被曹操认为是“鸡肋”,而曹魏人口超过400万,坐拥十几个中原大洲,诸葛亮想在如此资源劣势下北伐成功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抓机会出奇兵,而这恰恰是诸葛亮不擅长的;“多谋而少诀”是说诸葛亮“输不起”,因为处于劣势地位而且本地帮与外来帮的政治斗争又比较激烈,所以诸葛亮必须小心翼翼,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蜀汉的崩盘,所以他不得不多谋划少决策,决策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失误,而失误的代价是他所承受不起的;“好兵而无权”这个权应该不是权力的权,以诸葛亮当时的地位说他没有权力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这个权应该是权衡的权,意思是说诸葛亮“没得选”,蜀汉丢了荆州之后就那么点地方,巴蜀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就导致了当地人习惯了偏安一隅,而蜀汉唯一的号召力就是当年刘备打出的“匡扶汉室”的旗号,这时候如果不北伐那人家当地人凭什么拥护你们这些外来户呢,人家在自己地盘上蜀人治蜀不好吗?所以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打,而且还不能停,要一直打下去。这么看来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段评价有什么问题吗?其实没什么问题,大家觉得有问题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带入了司马懿的人设,天然的认为他是反派,反派说的话当然都是污蔑主角的。

司马懿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其实司马懿这个人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相反他还正经做了不少事实,从曹操时期开始就是曹魏集团的重要成员,军政两方面都做过,而且做得还很出色,大家对他评价不高的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儿子司马昭,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司马昭,本来有他大哥司马师在也没司马昭什么事,谁曾想司马师因眼疾暴毙司马昭只能被赶鸭子上架,其实司马昭的个人素质并不算差,只是年头短经验不足一时之间掌握不住权柄,同样是篡位他的处理方式就比曹丕差得多,所以只能落下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声,也因此连累了他爹和他大哥。通过史书中司马懿的事迹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城府极深坚毅隐忍的政治家,但是你要是说他小肚鸡肠嫉贤妒能那就完全没有证据了,实际上司马懿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对诸葛亮不但不嫉妒甚至还有点崇拜,在观看诸葛亮营地之后还不吝溢美之词大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所以古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市井,人家讲究的都是大家风范,敌人归敌人那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但是评价归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嘴上占便宜。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其实是被小说带歪了,又是草船借箭、又是空城计、还有什么借东风、七星阵、八阵图这些玄玄乎乎的玩意,这些事实际上诸葛亮一样都没干过。历史上的诸葛亮恰恰跟小说里面奇谋妙计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其实是一个极其谨慎、从不冒险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并不特别擅长指挥作战,你看他打所有仗,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行军布阵都是堂堂正正,战争过程基本也都是中规中矩,乏善可陈。那为什么他能跻身武庙十哲呢?因为他在中国战争史上开创了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叫做“科技流”,凭借连弩、木牛流马这些发明和升级版八阵图,诸葛亮把以步制骑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北伐的时候魏国的骑兵都没有办法跟汉军正面野战,因为打不过,不是一次两次打不过,而是从来都打不过,不但打不过,还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看不到希望。

诸葛亮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一个妥妥的理工直男,而且是那种涉猎甚广、研究什么都能钻进去,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达到相当高水平的极客。音乐、绘画、书法、文学方面都有所造诣,当然,人家也不是不务正业,政治、军事两手抓。这种人通常个人能力非常强,而且目标清晰,做人简简单单、清清白白,容易做到大公无私,所以他们就会成为周围人的偶像。他搞政治也很简单,刘备定下了匡扶汉室的使命,两人一块定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剩下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军队、出兵北伐,大家都围绕着这几个目标转,也就没那么多幺蛾子。三国时期,但凡跟诸葛亮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不是因为他的权力,仅仅是因为个人魅力。诸葛亮惩罚过廖立、李严,但是这两位在诸葛亮去世时痛哭流涕,根本不记仇;黄权叛逃到了曹魏,但是仍然逢人就夸诸葛丞相,看着都有点作死的味道;为啥黄权作死却没死?因为在曹魏诸葛亮的粉丝也不少,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连司马懿这个诸葛亮最大的对头都是他的粉。这二位两军对垒时还经常互致书信,司马懿看上去还有点八卦,经常问诸葛亮对这个人、那个人的看法,俨然就是一个小迷弟,虽然他比诸葛亮还大两岁。要说司马懿这个人的胸襟也确实开阔,人家就直接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就是要诸葛亮学习,如果不是司马家风评太差,这段历史其实也能成为千古佳话了。

因为蜀地人口短缺,又没有战马,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就成了诸葛亮关注的重点。所以诸葛亮用兵,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治军方面,怎么治军的呢?就是通过反复打磨他的那个八阵图。什么是八阵图?其实没有小说里吹的那么玄乎,这就是一种步兵阵法,外围有八个方阵围成一圈拱卫中军。这也不是诸葛亮发明的,阵法无非就是“方圆曲直锐”,排布成外方内圆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为什么诸葛亮的八阵图这么出名呢?具体细节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诸葛亮将原有五人的最小单位调整为了七人,这增加的两人很可能就是新兵种,其中一个兵种可能就是连弩兵,而另一个则可能是车兵。当然更关键的是兵种配合,以及阵型演练,我估计之所以后世把八阵图传得那么神,很可能就是当时曹魏看人家这阵型实在太严整了,打也打不过,甚至根本无从下手,于是就把他神话了。其实哪有什么“神鬼莫测”,人家只是把场外功夫做到了极致,上了场当然就成了碾压。

当然了,从史料中看,诸葛亮的八阵相比于前代肯定也是有所改进的,其中最大的改进应该就是机动性。以前步兵方阵的战车都是用来当城墙抵御骑兵冲击的,但是诸葛亮的战车是可以推着移动的,于是就变成了移动的城墙。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就在于机动,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所以经常用于骚扰,有了骑兵骚扰步兵结阵之后就不敢乱动,因为车城都摆好了,出了车城的掩护自己就不成了待宰羔羊?所以以步制骑最大的问题就是被动,只能等着对面来打,然后再防守反击。但是如果车城可以移动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可以顶着城墙移动,这不就变成移动堡垒了吗?骑兵来了远的用弩,近的用弓,再近用连弩,如果你骑兵不上来,我就直接怼到你的步兵阵地里去,毕竟骑兵没有马镫,在当时还不是主力,主力步兵都没了,光有骑兵骚扰还有什么用?

有了这种阵法,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均以失利告终,但主要原因还是粮草不济,人员损失倒没有多少,也因此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而曹魏也见识了蜀汉军阵的威力,所以都是拒不出战,就是跟诸葛亮耗着。为了解决粮草问题,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你看他,整个就是一个“不求人”,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一个理工男。可即便如此,当时的汉中被曹操迁走了一批人之后一直恢复不了元气,而从蜀中运粮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所以最后他还是耗不过人家曹魏,甚至司马懿在对垒的时候都悠哉游哉的开始给偶像写信了。

诸葛亮可以说是张良与萧何的结合体,善于战略和治军,治军方面尤在萧何之上,但却少了现场指挥作战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刘备所擅长的,诸葛亮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蜀汉集团的这一短板。司马懿野战打不过诸葛亮这在他们自己看来基本算是个事实,不但他们俩这么认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司马懿屯兵跟诸葛亮对峙的时候皇帝甚至没有催过他,要知道对峙的每一天可都是大把大把的钱啊,甚至为了支持司马懿皇帝还跟他配合着演了一出双簧,司马懿要求出兵但皇帝就是不准,所以当时人心里都明镜一样,野战打不过就不打呗,战争争的是利又不是争一口气,最后怎么样呢?不还是被司马懿说中了,事实就是诸葛亮再强也有油尽灯枯的一天,而诸葛亮一死蜀汉也就到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