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指南|质性研究的两种视角、四种形式与扎根理论的提出

 叨叨道 2022-02-16



作者简介:

刘老师国际Top50大学博士毕业,国内985高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际英文期刊编辑,数十本SCI、SSCI期刊审稿专家,在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具有丰富的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经验。

两种视角
我们质性研究其实是有两个视角的:一个是分析视角,一个是诠释视角。
分析和诠释的视角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素材,比如做民族志,去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是以一种实证传统的角度去分析它,就是我们记录实在,这里与量化研究相类似,就是现实情景如何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再去分析。但质性研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也可以是以诠释视角去分析我们的素材,以访谈(它是质性研究里收集数据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为例,我们做访谈的时候尽量是做当面的一对一访谈。相对于电话访谈或视频访谈,当面一对一访谈,我们会收集更多的非语言信息,这一点往往比较容易被大家忽视,但这点很重要。当面访谈,是会涉及到访谈的氛围,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理解或者说抓取到访谈对象的潜台词,在质性研究里,可以基于我们的理解,对访谈的氛围及潜台词这些信息进行诠释,而诠释之后的文本信息,我们是完全可以拿来进行分析的,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一个很有趣的点。
理解的方式
对质性研究的理解有四种形式:
1)当场理解,比如在访谈或者在研究之中,我们及时的记录,素材可以采取一种逐字稿的方式进行整理。
2)重现理解,比如在访谈之后,我们是可以对自己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二次激活,可以以一种回忆的方式,重现我们当时的理解。
3)重组理解,相比重现理解是对当场理解一种补充,重组理解其实是对当场理解的重组。比如我们把当场理解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针对我们自己的研究问题,将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打散重组,再创理解。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4)表述理解,就是改变视角,对我们原始信息进行揣摩呈现,表述理解要求是一种最高的分析方式,但是表述理解往往却是最能够让我们得到强观点的一种方式。
分析的工具
质性研究怎么做,从分析的工具角度切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记录的存取,比如说我们写笔记、看文献或者说我们看二手的资料,比如,政策的文本也是可以做分析材料的,我们把它写成逐字稿。再如,我们去做田野调查,去做民族志,得到这些心得的日志也是可以把它存取起来的。还有做笔记,写备忘录(备忘录被称之为是质性研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质性研究,主要就是做一个以归纳为主的分析活动。我们不断归纳,不可能说是一次性就把所有的材料都给归纳出来,我们可能做很多小的归纳,然后再往上一个层级去拔高,这样的一个小的归纳,我们是需要及时的记录到我们的备忘录当中的。
2)分析途径,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分析这些资料,其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般定性的,这个偏随意,我不太建议大家去使用的。另一种是扎根理论,它是我们质性研究中去分析原始资料最有效也是最可以说服审稿人的一种方式。
3)分析技术,选择相对比较自由。简便的长表,它就是一个理解加编码的过程,还可以是分析的常用软件。
怎么样才能做好质性研究,我们就是要兼顾层次,把上述这三块做好,我们才会完成一个很好的质性研究的活动,这三块缺一不可都是很重要的。
分析的过程
质性研究是以归纳为主的一个分析活动,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演绎去掉,而是采取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方式。在研究之前,我们可以以演绎为主,因为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从一个背景当中提取我们的研究问题。然后在研究中,我们以归纳为主,收集材料(不管是走入田野还是去调研、去访谈),我们都是以归纳为主。当然,研究中我们又可以采取演绎的方式去分析素材,去形成观点,然后再求一个补强。我们还可以以归纳的方式再去新增素材,因为质性研究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循环反复中持续地把我们的研究往下推进。
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首先,我们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问题确定下来之后,进入到研究现场(比如访谈现场或是文献收集现场等)去收集资料,之后我们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得到结论,再回过头来看结论是否可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假设没办法回答,我们还要再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再去用哪个扎根理论去分析它,直到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理论饱和度也是扎根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之后,再完成我们的研究写作。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它还是整个质性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即使有人想写思辨类型的文章,思辨的内在逻辑其实也是扎根理论提出来的逻辑,它的创新性观点在于:
1)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
2)从数据当中,而非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构建分析的代码和类属,也就是说我们用扎根理论去分析数据,一开始是不需要有既有假说的;
3)使用不断比较的方法去分析我们的数据,而这个不断比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动我们理论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一反复的过程,我们是需要通过备忘录(它是我们用扎根理论去分析数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的方式去完善、去记录。
4)为了理论建构的目的去进行抽样,这也是扎根理论提出的核心观点。
之所以扎根理论如此重要,是因为在我们整个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量化研究为主,学界普遍认为质性研究它是印象主义的,是非系统化的,因其主观性无法避免。但扎根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固有观点。扎根理论出现之前,研究的数据收集阶段和分析阶段是分离的,大家觉得质性研究只是一个更加“严格”的量化研究的先在步骤,质性研究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但正因扎根理论的出现,才使得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最重要的是,在扎根理论产生之前,大家觉得质性研究是不能产生理论的。
扎根理论的出现,以1967年《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这本书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并没有太多介绍扎根理论如何使用,它主要介绍了扎根理论的核心观点、理念。那么扎根理论到底是什么?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是有不同版本的:
第一个版本是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提出的经典主义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斯特劳斯和科尔宾提出的实用主义版本。
之所以出现实用主义的版本,是因为斯特劳斯和格拉泽对于扎根理论的理解出现了较大分歧。其分歧在于,经典主义的版本,觉得扎根理论编码的环节,不应该有太强的主观性。应该建立一个像编码表一样的程序或者说手册。每个人去编码,最后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一样或是相似的,但是斯特劳斯觉得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用扎根理论去进行编码的时候,应该是要尊重每个研究者的个人主观性,因此出现了实用主义版本,而我们发中文 C刊论文,用得最多的就是实用主义版本的扎根理论。
第三个版本是卡麦兹的建构主义版本。
建构主义版本在中文C刊论文中用得不是太多,但在SSCI、SCI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用到了建构主义版本的扎根理论。
……未完待续……
字数:2672字
编辑:淘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