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深老中医的治病八大心得!

 高叫兽 2022-02-16

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学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肾病的诊疗过程中,我时时以此为要旨。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机体整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学亦重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重外界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如长夏季节主湿盛,湿困脾土,失于健运,此时肾病患者多见厚腻之苔,我多酌加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薏苡仁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品。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临证验舌法》)。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疾病的轻重顺逆,无不察舌而知。血淋的患者,在下表现为尿频数、涩痛,小腹拘急,在上表现为舌尖红赤,心烦多梦。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治疗局部的小便症状,当从整体出发,拟清心通淋之法,以导赤散加萹蓄、白茅根、瞿麦等药物而效优。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是中医学的精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的是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辨证候,继而论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结果和手段,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种疾病可以通过辨证分为几种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亦可表现同一证候。我治疗肾病,熟谙此法,辨病、辨证相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共应用。如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若伴肾阳虚症状,采用真武汤治疗;伴脾阳虚症状,用实脾饮治疗。

2.脾肾为本,正胜邪去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邪气方入,阴阳失调,疾病丛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的强弱从内因和根本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转归。我深谙此理,在肾病的治疗中,重视扶正固本,调理五脏,尤其重视先、后天之本脾肾两脏功能的调节,充养正气,使正胜邪自去。

(1)健运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我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调理。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中“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素问·厥论》中“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等论述均是对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高度概括。就是说饮食入胃后,必须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灌溉四旁”以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失健运,在肾病病人中多出现腹胀、便溏、纳呆,以至倦怠、消瘦、乏力等病变。另外,脾又主运化水液,《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在水精的吸收、传输、布散过程中,脾具有重要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运健旺,则水精和水液两方面的代谢功能正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脾失健运,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在肾病病人表现为最常见的水肿症状。

脾主升清,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相因,协调平衡。脾气虚衰或为湿所困,肾病病人中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满闷、便溏泄泻,甚至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中气下陷的病证。

脾主统血,《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温五脏”,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若脾不统血,在肾病病人中可见尿血、便血、崩漏等病证。因此,在治疗各种肾病病证时,我非常重视健运脾胃功能,“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实脾饮”等方药频繁应用,病证相切,疗效颇佳。

(2)调固肾元: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与肾阴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若肾阳虚衰,则肾病病人表现为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或遗尿失禁、舌质淡及性机能减退、水肿等证候。若肾阴不足,则肾病病人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舌质红少津等证候。阳损及阴而或阴损及阳,则发展为阴阳两虚证候。而且,肾的阴阳失调又导致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火上炎、心肾阴虚、肺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等诸多证候。

肾主水液,《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即“肾主水液”。津液的代谢,正常生理情况下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转输、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等作用,以三焦为通道输送于全身;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关门不利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症状;气不化水则发生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症状。如《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尚主纳气,《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明呼吸功能均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肾不纳气,摄纳无权,在高度水肿、肾衰病患者则表现为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症状。因此,我在临证时亦高度重视温固肾元、调补肾阴肾阳、阴阳平补等治法。各地黄丸(六味、杞菊、知柏、麦味)、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真武汤等方剂,随证辨用,屡用屡验。

(3)脾肾共健: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即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能充盈成熟。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病理上两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肾病病人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症状;若脾阳日久,损及肾阳,则成脾肾阳虚病证;若肾阴不足,可出现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或无苔、饥不欲食等病证。

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则肾虚水泛;而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亦致脾失健运,最终均可导致肾病病人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因此,我认为脾肾两脏的共健,先天、后天之本的共同充养,在肾病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治疗肾病始终遵循的原则。

3.祛除病邪,邪去正安

图片

【包邮】中医养生宝典中医特效名方偏方华佗秘方传世灵方本草纲目中医书籍

活动价:35.60元

商品链接:https://mobile./duo_coupon_landing.html?goods_id=278143380654&pid=9639851_187796782&goods_sign=E9P24qjt0jpOvRRRwvbaETk6OTV__178_JgF228Fl2&cpsSign=CC_220216_9639851_187796782_1785ac14a8629795ef8f9e5bd6de787e&_x_ddjb_act=%7B%22st%22%3A%221%22%7D&duoduo_type=2图片

【包邮】【全16册】本草纲目黄帝内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中医药经典著作

活动价:188.80元

商品链接:https://mobile./duo_coupon_landing.html?goods_id=316157848231&pid=9639851_187796782&goods_sign=E9D26_Y3FDNOvRRRwvbaEdJO0HJGz9Q7_JQzx5i4TGN&cpsSign=CC_220216_9639851_187796782_b6e39742c6f7daf030c798b7c065b594&_x_ddjb_act=%7B%22st%22%3A%221%22%7D&duoduo_type=2


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肾病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斥各种致病邪气对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我认为血瘀、腑浊、湿热等是肾病最常见的病邪,相应处以活血化瘀、通腑泻浊以及清化湿热之法,使邪去正自安。

血瘀证的原因很多,归纳为气虚致瘀、气滞致瘀、阴虚致瘀、阳虚致瘀、痰饮致瘀、湿热致瘀、久病致瘀等。根据致瘀原因的不同,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灵活施治。在肾病治疗过程中,通腑泻浊法应用较为普遍,腑实不通时固然用之,而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凡无腹泻者均可酌情用之,以大便每日2~3次为度。在我的诸多经验方中,如救肾胶囊、黄槐温胆汤、肾衰灌肠液等方药中均体现出此法的应用,且临床疗效显著。除了血瘀,腑浊标实证候表现以外,尚表现有显著的湿热证候。我常言“湿热不去,蛋白难消”,即湿热病邪不祛除,病人的蛋白难消失之意。因此,我注重在肾疾治疗中不忘清化湿热,俾湿去热清,气机畅达,疾病向愈。

4.选药平和,调理阴阳

在治疗慢性肾病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药物是很重要的环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由于慢性肾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所以选药不宜大苦、大寒、大温、大燥、大补,而宜性平为佳,以达调理阴阳之效。如温补不宜用干姜、附子、肉桂等,认为此可骤增浊邪;燥湿不宜用黄连、黄芩、川木通等,认为此可剧伤正气。临床中,擅用平补平泄之法,如肝肾阴虚,擅用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怀牛膝等;脾肾阳虚,擅用仙茅、淫羊藿;湿热炽盛,擅用大黄炭、生槐花等。

5.内外结合,综合疗法

慢性肾病病情缠绵,病势复杂,单一途径治疗奏效甚难。因此,针对此病机,采用中药内服、灌肠、足浴等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法。内服兼外用灌肠,联合途径优化综合治疗,既可扶正固本,又可化瘀解毒、通腑泻浊,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延缓肾衰竭的进程具有独特的疗效。这种综合优化治疗的方法对肾病治疗思路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6.师古不泥,创制新方

我师承吕承全教授,熟读中医古籍,尊崇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广采众长,潜心治学,严谨勤勉,师古而不泥古,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择其效优者,创制成新方,研制成新药,以方便患者携带使用,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制剂:

(1)救肾胶囊(现改名为复肾降浊胶囊):主要药物有制附子、西洋参、大黄、丹参等。主要治肾气亏虚,气化失常,水湿浊毒无出路,瘀积体内而发病。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可降低尿素氮、血肌酐、蛋白尿。

(2)肾衰灌肠液:主要药物有大黄、蒲公英、槐花、丹参、牡蛎。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下焦湿热,浊毒雍盛者。

(3)尿感冲剂(现改名为尿感颗粒):主要药物有生地黄、黄柏、猪苓、泽泻、茯苓、阿胶。制成颗粒,每袋9克,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阴虚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

(4)黄槐温胆汤:主要药物有陈皮、半夏、竹茹、制大黄、生槐花、甘草等。功能为和胃降浊、清热利湿。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及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如胃脘胀满,哕逆较重者加砂仁、白豆蔻;腹部痞闷,大便干少者加枳实、厚朴,此二药与方中大黄共用,乃取“小承气汤”之意也;舌质淡紫,舌下络脉瘀紫,身有紫癜为瘀血阻络,加丹参、鸡血藤;头疼,血压偏高者加川芎、钩藤、夏枯草;尿素氮、血肌酐持续升高者加六月雪、积雪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7.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组成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反复告诫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故在肾病防治中,我主张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当前社会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种多发病,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医疗卫生支出、低认知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敌之一。故前国际肾脏病学会主席Brenner教授指出,“未来五年将是肾脏病预防年”,预防和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非常重要。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涵盖“无病要防,有病早治,定期检查”等多层含义。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些不利健康因素可改变为有利预防肾脏病的举措,避免和纠正这些可改变危险因素,对防治肾脏病非常有益。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低盐合理膳食,顺应自然,锻炼身体,适当饮水,思想乐观,预防外感,护肾保精,有病早治,既病防传,采取措施,瘥后防复。提出“防、养、俏、笑”四个字,看似简单,然于慢性肾病的调护,涵盖心理调护、日常生活调护及饮食调节三大方面,实乃本人近50年中医肾病临床诊疗实践之心得总结,希望对于医护人员及肾病患者能有所启迪。

8.中西结合,衷中参西

我笃嗜中医,但从不排斥西医,择善而从,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是我遵循的原则。如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毒素药物等进行治疗,起效迅捷,减少复发。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较大,有病人出现柯兴综合征、多汗、失眠、脱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骨髓性腺抑制。采用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激素副作用,增强疗效。大剂量激素服用后,病人即出现精神亢奋,阴虚火旺症状,中医滋阴清热解毒治疗可减轻激素副作用。撤减激素时患者出现反跳,抵抗力差,出现少气乏力,腰背酸痛等脾肾两虚症状,中药应以健脾补肾法。后期激素停用阶段,患者出现倦怠少神,胃寒怕冷,腹胀纳呆等肾阳虚等症状,中药应以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法。以上几种减少激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治疗肾病综合征之有效三部曲。再如对泌尿系感染治疗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在不同阶段中均有西药切入。我认为慢性肾病是一组常见而复杂的证候群,临证时虽应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但也应借鉴并应用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病理诊断、血液净化等各种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结合的方法治疗肾病,融合中西医理论为一体来识别疾病,取长补短,兼收并用,才是解决临床疑难肾病的最佳途径。

资深老中医的治病八大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