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承与批判

 llljjgg 2022-02-17

丁雪峰 渊林画院 2016-02-26 15:04

继承与批判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画教育为什么要去吴取潘”。张先生是指在教学中提倡潘天寿的观念,继承传统,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反对吴冠中艺术中的西方观念。其实艺术教育岂是那么简单,学习一个人,放弃另一个人的事。

构成文化传统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力上所显示出的特点;共同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据此,中国画教育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靠意会而不借助言传的体知的思维方式,强调同—性忽视特殊性的尚同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长期以来,艺术批判继承的最简练的说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说法经过不断简化和滥用,已变成一种机械理论、照这种理论看来,书画艺术只是各种不同成分的混合与拼凑,而不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各部分之间没有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没有完整的系统或体系,因而可以进行任意分割和任意取舍。但是,就中国画的整体、系统或思想体系来说,却不容这样割裂。正是由于上述机械观点长期成为批判继承艺术传统的准则,于是对前代某—艺术家进行评价时,往往出现了不同观点的评论者从中各取所需,作片面的摘引,以证己说。这种摘句法可以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和截然不同的评价。形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奇异混淆。我们很少去把握前代艺术家的思想体系,从各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各部分,进行见树又见林与见林又见树的科学剖析。

  就艺术体系来说,我认为后一代对前一代的关系是一种否定的关系。但否定就是扬弃,而并不意味着后一代将前一代的艺术成果彻底消灭,从而把全部艺术史作为一系列错误的陈列所。前一代艺术体系中积极的合理因素,被消融在后一代艺术体系中,成为新的质料生成在后一代艺术体系中。这是辩证法的常识,也是艺术史的事实。但是,要真正吸取传统艺术中的积极的合理因素,要真正把它们消融成为新体系中的质料,就得经过否定。正如淘金,就像刘禹锡诗中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批判得愈深,才愈能区别精华与糟粕,才愈能使传统中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获得新的生命。

继承与批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