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盼:我们真的不懂他们的快乐,更不能给予?

 彳亍的浪漫 2022-02-17

2020年1月18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在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工作上作报告时,在谈到“正确认识年轻一代新面貌”时向在座的教育界人士发出了“灵魂拷问”。年轻人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剧本杀、蹦迪、轰趴、密室逃生,你玩过吗?他们追捧的李现、王一博,你知道是谁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一代,两者的隔阂会越来越大。要教育、引导他们,首先必须分析、理解和欣赏他们,主动和年轻人融合、亲近在一起。

这灵魂拷问确实震撼,结合现如今孩子的现状,我在深刻反思后,真的是面红耳赤,感觉到自己的“无能”。

这“无能”主要体现在不能正确分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不能理解孩子们的心,没能用欣赏的眼光去对每个孩子,也没能真正地和学生们主动融合并亲近在一起。

简言之就是我和孩子们之间有一层隔膜,像是鲁迅在《故乡》中谈到的两代人之间的隔膜。

这是我在数月前写下的话,开学以来发生的事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1.昨天,班级里的那个“可爱的小孙”不愿意来学校了,所以我带着两位班长、小刘老师(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小孙很喜欢的)、小孙比较要好的一位同学一起到小孙家里去动员。小孙很懂事地迎接我们,可是他的家里没有一个大人。爸爸去县城里(和小孙的母亲离婚,现在重新组了家庭)奶奶(实际带小孙的)出去有事了,偌大的房子里就只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孙。

我们都在极力地劝说他返回校园。好朋友的热情召唤、小刘老师的积极鼓励、我的激将法和两位班长时不时地一句回来吧,大家都想你。可是,小孙就是不为所动,他有他的理由,他有他的想法。即使,他的理由和想法为我们去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可是,他就是坚持着。

我知道,我们几个人的话都没有深入他的内心,也没有能让他有所触动,更没有说能说服他,打动他。

即,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看起来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反思可以知道,这是不成功交流的后果,是看起来的交流实则双方并没有真正地交流,也就是说劝说者完全没有进入听者的内心,完全不懂听者。

我汗颜、我苦闷、我无奈,但我还在想办法。

2.班级里的一个学生总是在犯我们班级里每个人都知道的不能犯的小错误,或者说是从去年9月4号开学以来一直在强调,到现在其他同学都能注意到,而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再犯的同样的小错误。

班会时的强调加规定、第一次犯此错误时的温馨提示、三次犯此错误后的小小“问候”、一直以来的不断提醒,可是,这些在我们看来能做的、比较合理的、也是非常正确的方法却没有让他有丁点改变。

虽然我一直教学生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可是在这件事情上,在这位学生身上我自己却没有能够专业地处理好这件小事,或许这件小事无伤大雅,亦或者说这只是所有教育问题中最小最小的一件,可是却能深刻地反应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和孩子之间存在的代沟且我(们)没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没能让自己变得专业起来,没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

3.班级里的一个很特殊的女生,说她特殊并不是因为她的外在,而是她的只属于她自己的内心。

她的家庭破裂了,长时间跟着奶奶生活,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供养她和哥哥上学。她的长相甜美,那浅浅的一笑让人甚是喜欢。

去年刚开学,她的一切都很正常,还算优异的成绩和比较正常的表现。慢慢地,她的特点显现了出来———她的内心特别孤独。于是青春期的懵懂让她毫无顾忌又轰轰烈烈地“爱恋”一个男孩。我曾三番五次并五次三番地在教室里跟他们讲青春期的躁动、懵懂,也曾用无数个正面反面的实际事例来告诉他们“早恋”的危害,可是她却不为所动。她也曾自己主动跟我聊过,承认说那是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那样做,也曾把她的想法告诉我。可是她的一句“他对我好,他可以跟我说话,他可以让我开心”却可以让她毫无顾忌。

学校因为此类事情也曾在全体学生集会时强调,并在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时强调,让班主任到教室里说并单独找部分学生聊天。这些她都知道且都跟她单独交流过。

也因此跟他的家长交流过很多次,他的家长从外地单独回来跟她交流,让她不住校以减少她和他的接触机会,也想出了一切他能想出来的办法。可是,现在是越堵越疏通不了,反而激起了她更大的兴趣。她也知道因此而让自己在学业上的损失,也明白大人们的良苦用心,可是她仍然毫无顾忌地、心甘情愿地、像着了魔又中了邪似地深陷其中,关键是她自己主动并愿意。

该谈的问题我们谈过,该说的话我和她说了不知道多少次,该有的交流我们一直在做。可是,这些我们看起来有用的行动却没有发挥一丁点的作用。这所有的一切都抵不上她的一句“他对我好,他可以跟我说话,他可以让我开心”。

我是完全理解她的孤独的内心,可是我也真的对她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她煎熬,一边享受着自己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一边忍受着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和异样眼光。

她坚持做她自己了,虽然我们(老师、学校、家长)都想极力改变她现有的样子,想让她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是,她选择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前几天,在看到很多关于“小花梅”的文章里都提到了不要相信“感同身受”。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也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有的恐怕只是自我感动罢了。

想到了《三颗枸杞豆》里作者写到的自己的改变,其父亲还错误地认为是他的功劳,实则是因为三叔……

……也就像我一直跟孩子们说的,鸡蛋从外面打开顶多只能是一份食物,而从内部打开一定是一条生命一样。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力量激起受教育者们自身的动力,让他们自己发生变化而得以改变,而不是只会用外力去强制他们改变。

这,值得深思。

这,我一直在反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