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书家系列之——白珽

 王志安的原创馆 2022-02-17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人白某收作嗣子。

白珽《跋王献之保母帖》

      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宋咸淳年间,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入元后,以李简推荐,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又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再迁为兰溪州判官。仕运不达,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有泉自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题居室名为“湛渊”,自号湛渊。晚年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

白珽《陈君诗帖》

      白珽工诗赋,与周密、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仇远等往来密切。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语言质朴自然,婉丽恬淡,不事雕琢,格调高雅,深得时人推崇。他的《西湖赋》,洋洋近万言,历述西湖名胜古迹,考据甚详,堪称西湖小志。所著有《湛渊集》8卷,今仅存《湛渊遗稿》和《湛渊静语》各1卷。

鲜于枢《先茔帖》(《致白珽札》)

鲜于伯机这件手札感觉极好

      其兼长书法,书学米芾,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其事迹收录于《书史会要》、《潜溪集》。本次选临白珽行书《墨竹诗册》纸本,行书,纵 24.7cm,横 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释文曰:“墨竹无师承,所师在真竹。墙头风露枝,日夜看烂熟。李侯心独苦,一笔不啻足。清风来不来,叶叶暗相触。想当落笔时,见竹不见墨。寄哉雨江堂,有此筼簹谷。白珽。”此诗颇有些“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的妙境。

白珽《墨竹诗册》

此人也算是厉害角色了,

几个帖子看起来都不太一样

      与楷书相比,行书行笔流畅,书写快捷,因此深得书家喜爱。但行书也容易因笔速过快而少节奏、转折含糊而顿挫、点画草草而少细节等以至于失于流华和浮薄,真正的行书应以扎实的楷书基础打底才能做到笔画劲健、潇洒中有沉实之力。白珽六十七岁时写的《陈君诗帖》就更近乎行楷书,是《法书大观册》之一,堪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与此相似风格的还有稍早些的《赠莫维贤诗文卷》。 

随手写了下,有时候

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帖子

都提不起情绪去认真写

      而白珽的行书作品如《跋王献之保母帖》以及本次临写的《墨竹诗册》风格相近似,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仍可明显看出米芾书法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朴拙之态。大巧若拙、大美若朴的特点更是在《墨竹诗册》这件行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用笔来分析,多是起笔藏锋,中锋行笔点画厚实,却并不似米芾般腾挪跌宕地炫技,也同样没有了讨巧的精细用笔,反而有点宋初李建中《贵宅帖》《同年帖》的笔致且字距紧密;就结体而言,字内空间如“风”“雨”“露”“李”等字处理与米芾的相类似,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一种精神内敛之气,然亦不乏飞动之笔,比如第一行的“所师在真竹”几个字,笔画的飞白和上下的自然连贯增强了字的动感,收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章法上,这件作品虽然没有明显的左右顾盼、牵连缠绕,但却通过字形的参差错落以及行距的加宽来增强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和变化。无意于佳乃佳,自然和谐处倒也让人不再斤斤计较于点画粗豪的缺憾了。

创作也没必要往某家某帖上靠得太近,

含含糊糊也挺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