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平宁的海兽:一战中的意大利海军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一 一战前的发展

1861年,伴随着意大利王国的建立,意大利皇家海军随之建立,以应对来自海上对王国的威胁。成立之初,皇家海军的首要任务便是应对日益发展的奥地利海军,并且由于意大利优良港湾较少,夺取威尼斯以便支持舰队作战也成为了意大利海军的重要目标。到1866年,意大利海军订购了13艘铁甲舰,以维持其对奥地利海军的优势。此时的意大利海军,尽管在装备上优势巨大,但由于皇家海军由原来的五只海军组成,彼此间缺乏整合,指挥系统不畅。与此同时下层水兵缺乏训练,在之前只使用过木质巡洋舰,对铁甲舰熟悉度低;缺乏军官,军官作战素质低等问题,导致了皇家海军的作战水平低下。1866年发生在普奥战争期间的利萨海战则将这一问题彻底暴露了出来,由于舰队司令官佩尔萨诺的错误指挥,占据优势的意大利舰队被奥地利海军击败。                  

图为利萨海战中奥匈帝国战舰撞向意大利铁甲舰

由于利萨海战的惨败,皇家海军的预算被大大缩减,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在普奥战争中,意大利海军也并非毫无收获,威尼斯成为了意大利的囊中之物,皇家海军在亚得里亚海拥有了稳固的作战基地,使其在亚得里亚海的作战形势大有改观。与此同时,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也面临新的对手,那就是实力强大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前,意大利的策略是联合法国共同对抗英国部署在地中海的舰队。但普法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又迅速改变策略,海军配合地面部队收回了依附与法国的教皇国残余,导致了联合法国对抗英国舰队的计划破产,使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又面临法国的威胁。正是在这样面临着三面威胁的情况下,意大利海军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1873年,奥匈帝国寻求与意大利的和解,正式承认了意大利王国,意奥之间关系的缓和使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压力得到缓解,现代化进程加快,皇家海军的能力日渐提高。

图为1876年下水的卡约·杜伊利奥级一号舰卡约·杜伊利奥号

1877年至1882年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时而与奥匈帝国和俄国交好,时而向英法示好与奥匈帝国交恶。但在1882年英国控制埃及,法国占领突尼斯之后,意大利终于下定决心与德奥两国签署了同盟合约,共同对抗英法两国。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海军的发展重点在于对抗法国在地中海的军事力量。意大利的计划是掩护快速进攻的德军,拖住法国南部的部队,防止其北上增援。其中皇家海军的首要任务则是破坏北非的法国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交通线,阻击从北非前往法国的援军。但以皇家海军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完成这一目标,因为法国在地中海部署的舰船数量大大超过了皇家海军。为了达成这一作战目标,意大利海军开始寻求在质量和速度上超过法国舰队。在这一时期下水的卡约·杜伊利奥级和意大利级前无畏舰就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思路,并且影响了之后的战舰设计。

图为意大利级前无畏舰

1885年意大利组建的这支舰队在综合性能上超过了法国部署在地中海的舰队,使意大利海军成为了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并且开始在这一地区占据优势。很快这支舰队的作战能力就得到了检验,在1911年爆发的意土战争中,意大利海军配合陆军作战,牢牢把握住制海权,策划发动了炮击达达尼尔海峡等行动,为意大利在战争中取胜打下重要基础。

意土战争中的意大利巡洋舰皮埃蒙特号

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法国和英国对意大利的这一行为反应强烈。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来自英法的威胁,意大利开始策划组建德意奥三国的地中海联合舰队,来共同应对英法在地中海可能的军事行动。这一时期,意大利与德奥两国联系密切,使德奥认为在战争中意大利会与其共同作战,也对开战后意大利保持中立乃至最后加入协约国而感到更加失望。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意大利海军约有180艘作战舰艇,是地中海地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海军力量。在意大利正式参战后,这支舰队的主要对手便是昔日的盟友——奥匈帝国。

二 一战时的皇家海军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及考量,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意大利并没有立即投入战斗,而是宣布中立,这让一直把意大利当做紧密联系的盟友的德奥两国深感失望。尽管此时意大利仍然与德奥两国保持同盟关系,但意大利的中立却让协约国看到了瓦解这一同盟的机会。在这一时期协约国对意大利软硬兼施,首先在开战前一直把意大利作为首要敌人的法国宣布只与奥匈帝国舰队作战。随后在1914年末,英法又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企图让意大利妥协,但就算如此意大利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对奥匈帝国及德国方面开战。不过转机发生在了1915年春天,此时协约国在各条战线上的局势都不乐观,为了将意大利拉入协约国阵营,英法俄对意大利作出了大量承诺,以保证其在战后地位的提升。最终在这些承诺以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下,1915524日,意大利正式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没有对德国宣战。而意大利皇家海军,也将与英法舰队一起对抗曾经的盟友奥匈帝国。

从这一部分开始,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呈现一战时的皇家海军如何作战及其在战时的发展,并结合相关战例进行说明。

1 皇家海军的决策者

1913年,凭借在意土战争中的出色指挥,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成为海军参谋部长,他提出的游击作战理论成为了在战时意大利皇家海军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点会在作战理论小节中阐述),并且影响了战后皇家海军的建设发展。但是当时莱费尔上将推行的游击作战很快就迎来了反对者。

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

1914年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堂兄阿布鲁奇公爵成为舰队司令,作为马汉式舰队决战理论的信徒,公爵寄希望于通过舰队决战击败奥匈帝国舰队,而莱费尔上将只有在奥匈帝国主力舰队从其驻扎地波拉出动时才会出动作战舰队。双方之间的矛盾也使海军部中矛盾重重。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皇家海军的指挥形式,整个皇家海军的建设计划由海军部制定,海军参谋长和舰队司令也由海军部任命。两者分工明确,参谋长负责相关技术问题,而舰队作战计划则由舰队司令制定。但由于莱费尔上将由国王直接任命,所以也获得了一部分属于海军部长和舰队司令的权力,能对舰队的作战计划进行制定。但在公爵成为舰队司令后,莱费尔上将的相关职权受到削减。为了引诱奥匈帝国进行舰队决战,公爵命令舰队对奥匈帝国的海岸线进行了炮击行动,并策划实施了登录佩拉格萨岛的行动。但这些行动并没有为皇家海军带来好处,反而让装甲巡洋舰阿马尔菲号和加里波第号以及受皇家海军指挥的英国轻巡洋舰都柏林号被奥匈帝国的潜艇击沉。在造成了这些损失后,莱费尔上将与公爵的关系更加恶化,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多,使海军部越来越难以对作战舰队进行部署。最终这场争斗暂时以公爵的胜利告终,1915年作为公爵参谋长的科尔西上将被任命为海军部长,他通过政治手段迫使莱费尔上将辞职,使其担任威尼斯海军司令部司令,从而将其海军参谋长的职权收为己用。这样一来,舰队的指挥权就全部来到了公爵手中,公爵立刻为预想中的舰队决战做准备。但是1916年发生的玛格丽塔王后号触雷事件却打乱了公爵的部署,并且也让王国高层对公爵的指挥能力提出了质疑。

玛格丽塔王后号战列舰

最终在1917年公爵由于健康原因宣布离职,而莱费尔上将则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参谋长兼任舰队作战司令。1917年科尔西离职后,海军部长也由莱费尔上将担任。至此莱费尔上将成为了海军的最高领导者,直接对国王负责。

皇家海军的作战理论

皇家海军在整个一战时期的作战,几乎都围绕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的游击作战理论展开(尽管在前文提到的公爵时期游击作战理论一度遭到弃用,但事实上公爵还未能进行舰队决战已经离职,故不在此阐述)。地中海的狭小水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这里进行马汉式的舰队决战是行不通的的,特别是在1914年奥匈潜艇袭击法国无畏舰让·巴尔号并险些将其击沉就更加佐证了在狭小海域部署大型战舰的危险性。

险些击沉让·巴尔号的奥匈帝国潜艇U12号

莱费尔上将的战略眼光独到且具有远见,根据皇家海军在地中海所具有的的巨大优势,创造性的提出了运用水雷、潜艇、飞机、MAS艇和特种攻击武器等消耗品性质的武器,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按照莱费尔上将的设想,利用水雷封锁奥特朗托海峡,将奥匈帝国庞大的舰队封锁在亚德里亚海中,使其成为类似德国公海舰队的存在舰队,从而将海战缩减为游击部队与存在舰队之间的对抗。利用大量消耗品性质的武器,不断消耗奥匈帝国舰队实力,运用最小的代价来达成目标。同时大量快速机动的鱼雷艇和MAS艇也对奥匈帝国的交通线及海岸线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敌人海上交通线的破坏,达到拖垮敌人的目的。

击沉了奥匈帝国舰队中最美丽的战舰圣伊斯特万”号无畏舰的MAS15号

后来的事实也充分验证了莱费尔上将理论的正确性,皇家海军在一战中并未取得较大的战果,但也没有大的损失。而奥匈帝国舰队的命运则与德国公海舰队颇为相同,在长期无法作战,且帝国在陆上的作战节节失败后,舰队爆发了内乱,这支舰队也如同哈布斯堡政权一样走向了末路。尽管莱费尔上将这样把意大利的利益凌驾于盟国利益上的行为遭到了英法的批评,但是最终的事实证明了莱费尔上将理论的正确性,其理论也一直沿用到二战期间,成为二战时期皇家海军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3 皇家海军的作战基地和舰队部署

尽管皇家海军拥有数量较多的海港,但能真正用于支持大型舰队作战的在当时只有威尼斯和塔兰托。由于皇家海军的主要敌人是奥匈帝国舰队,位于亚德里亚海之外的塔兰托基地显然无法对在亚德里亚海上发生的战斗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同时奥特朗托海峡已经被皇家海军使用水雷封锁,不管是奥匈帝国舰队还是皇家海军都无法轻易的进出。此时,位于亚德里亚海北部的威尼斯基地更加凸显出其战略意义。

亚德里亚海区图及主要港区

皇家海军在威尼斯部署了3艘前无畏舰、2艘旧式装甲巡洋舰、1艘旧式防护巡洋舰、11艘驱逐舰、29艘雷击舰和13艘潜艇,由乔万尼·帕特里少将指挥,以对抗部署在波拉的奥匈帝国主力舰队。从1866年吞并威尼斯后,意大利就开始计划把威尼斯港打造成一个牢固的作战要塞,到意大利参战前,威尼斯港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齐全。借助威尼斯,皇家海军在北亚得里亚海更具有战略主动权,此处的舰队不仅可以对驻扎波拉的奥匈帝国主力舰队进行威胁,还能为在陆上与奥匈帝国陆军作战的意大利王国陆军提供有效的支援。可以说,威尼斯对亚德里亚海上发生的战斗乃至整个地中海战区的走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部署在威尼斯的浮炮台,能有效支援陆军作战

作为舰队的主要作战基地,塔兰托港能容纳多支大型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塔兰托不仅容纳了皇家海军的4艘无畏舰、4艘前无畏舰,5艘装甲巡洋舰(4艘新型号和1艘旧型号)、4艘驱逐舰和9艘雷击舰的主力舰队,同时作为意大利参战的回报,英法也派出了由无畏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舰队,交由皇家海军指挥,组成了第一支协约国联合舰队。但除了参与少部分作战外,塔兰托的作战舰队更多时间是停留在港区内无所事事,所以也得到了“快乐海军”的称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塔兰托强大的联合舰队对奥匈帝国舰队司令豪斯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希望其对奥匈帝国舰队的战略威慑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战场的主动权始终把握在协约国手中,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皇家海军的情报作战

除了海上的战斗外,双方还在情报上暗中较量。奥匈帝国凭借其遍布亚平宁半岛的间谍网络,扶持了大量在意大利进行工作的特工,对意大利军舰和设施实施了一系列破坏行动。1915年在塔兰托的前无畏舰贝内代托·布林号沉没和1916年在塔兰托的现代化无畏舰利奥纳多·达·芬奇号遭受重创,这一系列事件都是奥匈帝国特工的杰作。

现代化无畏舰利奥纳多·达·芬奇号

为了打击这类破坏行动,皇家海军情报部扶持了大量双面间谍,渗透入奥匈帝国的情报网络中,最终确认敌方间谍网络的中心在奥匈帝国驻苏黎世领事馆。1917年意大利策划了一次潜入行动,将奥匈帝国驻苏黎世领事馆保险柜内的众多有关奥匈帝国苦心经营多年的情报网的机密文件盗走。这次行动彻底瓦解了奥匈帝国截至当时在意大利及其盟国构建的最为成功的间谍网络,也证实了奥匈帝国的破坏活动对其他现代化意大利战列舰的威胁。双方除了在破坏工作上动作频频外,在对敌方无线电信息破解工作上也大下功夫,皇家海军情报部与英国情报人员确立了合作关系,在战争初期破译了大量的奥匈帝国海军关键无线电信息,为皇家海军更好应对战局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奥匈帝国海军频繁更换通讯密码以及在1917年彻底更换其系统后,实际的情报工作陷入停滞,所以在中后期无线电破译工作实际上并未做出太大贡献。海军情报部的主要情报来源,更多是安插在奥匈帝国海军部内的情报人员和一些奥匈帝国海军低级军官。

皇家海军的反潜作战

皇家海军进行反潜作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奥匈帝国潜艇作战时期,由于奥匈帝国潜艇多数性能较差,不足以威胁到协约国在地中海上的交通线,在这一时期皇家海军通过渔船拖网有效遏制奥匈帝国的潜艇行动。

部署在塔兰托的拖网渔船

第二个阶段则是从1915年夏天开始,反潜作战的主要敌人变为了德国潜艇,由于德国潜艇性能更出色,对交通线的威胁也更大。从数据就可以看出德国潜艇的巨大威胁,1915年意大利商船队在地中海的损失62122 吨,而到德国潜艇到来之后,截至1916年,这一数字激增到288738吨。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潜艇威胁,组建护航舰队成为一项主要工作。1917年第一支协约国护航舰队成立,然而由于规模有限,起到的成效并不大,1917年仍然有220431吨意大利船只在地中海损失。局势大为改观发生在1917年末至1918年春天,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大量现代化驱逐舰填补了船只的不足,使德国潜艇的威胁开始减小,但仍然有不少协约国船只被击沉,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潜艇作战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各国发现了潜艇的战术价值,也为二战爆发时德国再次发动潜艇战埋下了伏笔。

结语

在一战中,意大利皇家海军作为地中海战区的主要作战力量,成功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其中包括封锁敌人的海上交通线,支持陆军的海上侧翼,防止奥匈舰队挑战意大利海军的地位。并且在保罗·陶内·迪·莱费尔海军上将的指挥下,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了一场战争。他的部分理论,甚至在当今的海上战斗仍然适用。可以说,在各方面都优于奥匈帝国海军的意大利皇家海军,其取得胜利的结果从战争开始前就已经注定了。

战后作为战利品在威尼斯展示的奥匈帝国战列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