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步为营 现代城市作战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镇承担了政治文化、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和人类财富的主要聚集之地,在人类城市化发展愈发迅猛的今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城市作战,其实完整的说应该叫城镇居民地作战,它属于一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

在分类上,城镇根据其规模可分为乡村、乡镇、城镇、城市(典型如纽约和巴黎)等等,而在功能上又可分为经济活动中心(比如以贸易闻名的上海)、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交通枢纽型城市(如武汉)和军事堡垒型城市(如海参崴)。
 
尽管早在古代,就有如孙武一样的伟大军事家提出了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的真知灼见,但事实上由于城市化的高度普及,城市作战却是今天乃至可预见的未来,军事上无论如何都迈不开的必修课。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城市作战从古至今都是一场人力物力的高度消耗,故而一般来说要求进攻方应比防御方有至少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方才足以发起一场城市进攻作战。
 
而在进攻城市的具体过程中,一般遵循的步骤如下。

1、 首先通过优势兵力切断并孤立目标城市的对外联系。
 


2、 逐一扫清目标城市的外围防御,并建立对城市主体攻击的进攻出发阵地。
 


3、 通过有步骤的夺取目标城市内的主要据点,如地理上的关键地形或水电、广播等政治和经经中心,达成对城市和敌军的分割。
 


4、 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消灭被分割的残余敌军。
 


5、 在城镇各要点建立据点,帮助并恢复城市正常的生活次序。

也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明白的是,城镇居民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巴黎即是巴黎,东京即为东京,事实上即使是最小的卫星城市,也会在周边散布着各种大小不一的居民地。在这时候,进攻兵力的分配其实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

 
我们以美军而言,首先,一般针对一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最低应由师一级作战单位来执行进攻任务。而相对小一些的城镇,则通常由旅或RCT团级战斗群担负主要攻击。再然后就是各类狭小的村庄了,此时一般由连或营级战斗群承担攻击任务。
  
但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外围存在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居民地,或者是某个996的资本家工厂,或者是三五栋钉子户的违章建筑。那么与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同,其实在真实的军事行动中,对于这些零落不一、大小不等的居民地,很多时候未必是都需要占领的。在更多时候,部队在开进的过程中,除了紧盯自己的主要目标外,对于大部分行进途中的据点都需要抉择其与我方任务目标以及后勤线(MSR)的关系。为此,并不是每个开进途中的居民地乃至城镇都必须夺占,同时在一场城镇居民地的进攻行动中,也并非所有行动都是进攻性质的。
 
而在具体的城市居民地战斗中,步兵承担了主要的攻击任务,坦克、反坦克导弹、炮兵、工兵和来自陆航的直升机与空军等等则通常只用于支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步兵的个体目标小,可以比机器更快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为此在逐街逐屋的作战中,也能更有效的实施转移和机动。但需指出的是,在一场现代化的城市攻防中,如果仅仅是依靠步兵,虽然并非说不能战斗,但其效率必然还是会低于多兵种联合作战的。
 
那么在具体进攻一座城镇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我们在上面的内容中曾经提到,在孤立了目标城市后,对城市的围攻其实并不是一种全线收缩式的进攻(当然,兵力优势足够强大另说),而更多仍是需要有条件、有重点的对敌城市内的关键地形进行夺占,以期能进一步将敌人进行分割和孤立。

那其中什么叫关键地形呢?

比如我们以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在这场人类空前的城市作战中曾发生过无数个著名的战斗,而其中马马耶夫高地之战即可谓其中一个典型。
 


如图,马马耶夫高地事实上海拔不过百米,但由于它是整个斯大林格勒中部地区的最高点,故而一旦这里被德军占据,则城内苏军的一切动作均将被德军尽收眼里。为此,苏德两军当年曾在这里反复争夺,甚至一个阵地在一天中就发生多次易主,以至于德军常常早上刚在马马耶夫高地上吃完早饭,中午就不得不为躲避马马耶夫岗高地上的苏军炮火而蜷缩在散兵坑里瑟瑟发抖,可见其得失是多么的重要。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喜欢抢高地就是因为这里能提供战术优势。故可以说,能达成战术优势方才是我们选择高地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而言,抢夺城镇中的关键地形,即是抢夺城镇居民地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优势的地方。
 
而具体在城镇中,一般除了天然的制高点外,人类的某些建筑也会提供这一战术优势,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关键建筑,它可以是高楼大厦,同时也可以是低矮平房,甚至于有时候如果能直接控制街道,那么其实也并不需要专门跑到建筑里面去。
 


 
即譬如早年著名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位于钟楼的美军狙击手尽管视野很好,但同时也很暴露,所以当他狙杀没多久就很快被德军坦克发现。这里固然有电影情节的推动考虑,但实际上现实中也不乏有许多菜鸟会这么做。
 


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谨记,所谓关键地形,意指能对特定区域起到重要监视或能控制该地段交通的位置,而这一位置未必一定是最高处
 
那么,通过夺占这些关键建筑又能为我们赢得什么战术优势呢?

其实,但凡人类的聚居地都有一定的道路规划和几何逻辑。为此,欲分割城镇最直接的手法即在于控制街道或者说交通线,而每一个街道除了其本身外,同时也不难找到相应的建筑(比如很多街道里贴广告牌最醒目的地方 )。

一旦我们占据了这些关键地域,则我们就可以用较小的兵力分割城镇并孤立敌军,最后再集中主力逐一清理漏网之鱼。

而这,也就是城镇进攻的基本原理。
  
除此而外,值得一说的是,在进攻中也并非一定完全要依赖人力去进行封锁,利用地雷、预设火力打击区、警戒哨加机动攻击分队亦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封锁方式,但具体如何运用就全凭指挥官们日常的训练和计划了。需要明白的原则只是,我们夺占这些地段是为了有效达成对敌的分割,从而便于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去逐一歼灭孤立之敌。
 
这一点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与敌进行逐屋的争夺,同时也是启发我们可以仔细研究城镇地形特征,以更有效的发扬我方的综合火力,比如通过将敌赶入建筑稀疏的地段以便于我方炮兵的集中歼灭。
 
总而言之吧,城镇进攻本身的核心是以夺占其中的关键地形或建筑为轴,然后再以这些地形来分割、孤立敌军,最后再集中兵力将敌军逐一消灭
 
除此而外,关键地形也可以是敌方城镇据点内的主要粮仓、水电设施或者新闻媒介中心等等,如在2003年的巴格达战役中,美军所夺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伊拉克的新闻大楼和机场。
 
好了,以上,我们大概介绍了城镇居民地作战的一点常识,在这里我并没有玩什么智能化城市作战等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没有大谈特谈城市作战是诸兵种联合作战,要搞好协同这类看似有理的废话。说到底,如果真要论述一个军事行动,其实是需要有很多讲究的,对于热衷于基层战术分队的人来说,他们更多会关注Mout还是CQB,连的攻击正面应是300米还是1000米。而对热衷于探讨战役层面的人们来说,则事实上哪怕是最简单的战术行动,其背后却也都有许多值得说道的东西。比如同样是城市里单刀劈入,第二次格罗尼兹战争中的俄军和2003年巴格达的美军就完全是两个遭遇,那你说这是战法错了还是用的人错了?
 
也故而,本文并不想也没法把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作战的真正面貌完全展现给大家,但如果大家有兴趣这方面,则可以在本文的最后动动手指,多多点赞来表示支持。这样我们将在后续的篇章中,就朋友们关心的如步兵连排分队在城市作战中的注意,叙利亚战场中城市作战的得失等等问题进行专文介绍。感谢大伙了。
 
在本篇最后,我会介绍来自于2004年的美军费卢杰之战以做本篇结尾,因为这一仗的过程其实是比较典型的美军攻城行动指南。
 


与大多数人印象所不同,费卢杰之战事实上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04年3-4月,彼时美军尽管一度占领了部分费卢杰地区,但由于行动中不加区别的对平民采用武力,且政治环境亦有影响,故而美军不得不撤出了费卢杰。美军这一撤,立刻被反美武装所利用,当即怀抱着各种不同信仰和目地的武装人员即争先恐后的涌入该城。

截止到该年10月,由于驻守的伊拉克部队“费卢杰旅”被渗透瓦解,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宣告该城脱离掌控,但同时这也为美军再次进攻费卢杰提供了契机。
 
事后来看,美军在3月份的主动撤离是否是一种诱饵行为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美军在首次撤出后,即建立了各种情报网络以搜集该城反美武装的信息。截止到11月,美军发现该城盘踞为数超过2000人以上的武装力量,故决心包围并围歼之。而为达成一作战目标,美军调集兵力如下,陆军第一骑兵师、陆军第一步兵师、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以及英军和伊拉克方面的辅助部队,参战总兵力高达20000人,行动代号“幻影狂怒” 。
 


费卢杰濒临幼发拉底河右岸,向东69公里为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该城长3.5千米,南北宽3000米,整座城市中央由一条横贯其中的高速公路(10号公路)分为南边两块。在建筑布局上,费卢杰缺乏系统规划,故而导致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相互混杂,不仅街道密集狭窄同时也使得道路宽度大小不一,在军事上是比较理想的防御场所。与此同时,费卢杰市内还有大量清真寺,这也为美军在进攻上带来了相当多的阻碍。
 
而反美武装自进驻费卢杰后,就一直在该城构筑防御工事,不仅大部分房屋均用混凝土沙袋进行填充,同时也在主要通道上设置了大量障碍和爆炸物,并且反美武装还进行了地道挖掘,每座建筑也大多设有饵雷等伏击装置,以期将整座城市彻底筑垒化。
 
但尽管做了很多努力,费卢杰的反美武装却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派别众多,缺乏统一领导和规划,不仅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为什么在这打?),同时也难以在具体战斗中做到有效调度。而这就使得费卢杰之战从一开始就属于困兽犹斗的囚笼模式。

不过谁会又介意战争中的对手是猪头呢?
 
相比而言,美军的战前准备就可圈可点了。首先不仅在兵力上美军达到了绝对优势(近乎6比1),同时美军还通过卫星、无人机甚至收买敌对武装分子中的不忠者来获得多位一体的情报。而在具体的作战策划上,尽管费卢杰南北纵深不过3公里,但美军并没有仗着人多平铺一线。在D1日也就是11月7日正式发起进攻前,美军更多在费卢杰南侧和东南方向进行佯动和局部进攻,这一方案的目地来在于诱导反美武装认为美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而等到11月8日晚1900时,美军的真正攻击主力(第1战斗团和第2战斗团)方好整以暇的在费卢杰北部展开全面进攻。
 


客观的说,上述策略并非是多高明的精美计划,大部分科班出身的都不难有这样的基本操作思路,难的却是实战中的执行。比如发起的佯攻要动员多少兵力,打到什么程度方能使得敌方真正上当,同时又不会让因此而让部队提前筋疲力尽。

而令反美武装更为无奈的是,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尽管费卢杰境内普遍挖有地道和各种蜘蛛洞,但彼此间却缺乏连通,外加上美军有计划的用火力在10号公路形成了多道火力网拦阻,以至于费卢杰区区不过3公里的长度,反美武装即使发现美军的策略也难以有效调整部署。更甚者,美军为了强化进攻的优势,在8日晚正式发起进攻时,还协同伊拉克的电力部门切断了费卢杰全城的电力供应,这就使得面对缺少夜视装备的反美武装,美军可以充分发挥其先进夜视器材的长处。
 


至9日清晨,美军已夺占费卢杰以西的综合医院、两座大桥以及封锁了10号公路的绝大部分地段。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排障车和工兵的爆破,美军在狭窄的建筑区内硬是开辟了一条条通道,以使得己方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可以快速通过,并最终牢牢的控制了10号公路。
 
11日,美军的两个战斗群基本肃清了乔治区和阿斯卡里区并实现了汇合,北部的反美武装纷纷匆忙向城南逃窜,这时美军将费卢杰北部大部分区域交由伊拉克辅助军清理,而己方则集中兵力发起对南部的总攻。
 


在攻击中,美军往往不直接与反美武装进行近距离接触战,而多是通过遭遇后将敌位置进行标定,转而再由更高层级的火力支援进行摧毁。并且美军在该役中还大量使用遥控机器人、蝰蛇定向红外单兵交战反击系统、小型无人机等技术来强化一线的侦察能力,这就使得反美武装的狙击手没法像格罗尼兹的车臣武装一样能进行稳定的输出。在大多数时候,往往狙击手刚刚开枪不到10秒,即会被美军锁定其位置,然后伴随而来的不是81迫的呼啸就是A10对地攻击机的AGM导弹。
 
当然,老话说人的适应能力总是最快的,也在挨了前两天的毒打后,残余的反美武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应对。首先即是反美武装不再指望能凭一线的工事正面硬扛美军的火力,而更多转向通过建筑内部布设饵雷、蜘蛛洞、暗道来打近距离接触战。并且反美武装还想方设法混入伊拉克辅助军和平民中,等到与美军接近时再引爆炸弹背心进行自杀式袭击。

不过客观讲,这种不要脸乃至不要命的打法尽管使得美军神经高度紧张,但毕竟消灭敌有生力量之余自己也被消灭了,故而在根本上没法扭转大方向上的颓势。
 
战至11月16日,尽管零星的战斗还在继续,但确实美军已基本肃清了费卢杰的反美武装力量并控制了费卢杰超过95%以上的区域。

最终,美军还是赢得了费卢杰之战的胜利。
 
战后统计,美伊联军在本役中阵亡96人,伤600余人,歼敌并俘虏约2000人,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城市作战中进攻方比防御方伤亡大的魔咒。但实话说美军在这一仗中尽管表现可圈可点,然而却也并非毫无缺点。如是在面对敌方火力据点时,美军往往是不加区别的统一处置,而处置办法几乎都依赖于引导上级的火力摧毁。一定程度上这虽然降低了己方的伤亡,但同时由于火力的连带杀伤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平民伤亡。当然,客观说这个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你换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进去,未必就会比美军好多少。不过反向来说,恰由于更依赖上级火力支援,使得美军的基层战术分队缺乏韧性的持续锻炼。这一点在近些年的本宁堡对抗演习中也有所反应,大部分驻训部队一面临比己方更强火力支援的假想敌时就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可见,如果美军在费卢杰遭遇的是中俄这样级别的对手,双方将打会成什么样。而相对来说,美军中的四等人(海军陆战队戏称)则表现出比同僚更高的分队协同能力,如在费卢杰之役中陆战队就往往敢于用连排单位近距离与反美武装硬碰硬(也因此伤亡较大)。
 
不过话说回来,那这是试图在劝说像美军这样的国家,应该放弃火力优势转而像反美武装一样,大家各拿把AK和RPG来公平竞技??答案很显然不是。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作战体系都有其历史传统、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我们可以评述不同作战体系的优缺点,但却很难说谁更优秀。事实上,一个国家作战体系的形成,最关键的是看其是否与它的综合环境相适应,在这之中固然应该学习对手的先进经验,但同时如何打造适宜己方的作战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方才是胜利的不二法门。

而反过来说,任何军事教科书和条令虽然都值得我们重视,但具体到每一场仗的执行却仍需指挥官们综合问题具体分析,就像格罗尼兹的俄军和03年直入巴格达的美军,这与其说是作战方法的好与坏,不如说是不同指挥官在具体指挥时是否恪尽职守,客观公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