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靖康之耻”的发生,以及北宋灭亡,是因为三位辽国降臣?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2-02-17

在《宋史·奸臣传》中,写有三位成为宋臣时间并不是很长的人,赵良嗣及附在其传后的张觉、郭药师。

这三个人原本都是辽国的臣子,其中,赵良嗣成为宋臣的时间只有15年,郭药师仅仅只有3年,张觉最短,不过区区数月时间。

归宋的时间都不长,名气却很大,还被写进了《宋史·奸臣传》,跟蔡京、秦桧等并列,这又是为何?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跟“靖康之耻”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就聊聊这三个人的故事。

北宋末,东北完颜女真建立的金国崛起,自此,跟宋朝并雄当世的辽国遇到了大麻烦。

在金国的频繁攻击下,辽国的局势岌岌可危,这让宋朝看到了机会。

让宋朝念念不忘的,当然是被辽国统治了一百八十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当时,宋朝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他虽然在后世名声不怎么好,但作为宋朝皇帝该有的政治进取心还是有的。

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赵顼临终前还叮嘱后人莫要忘了收复燕云之志气,当儿子的自然牢牢谨记。

就在辽国自顾不暇,已经有灭国之危,以及宋徽宗也时刻念叨着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背景下,赵良嗣出现了。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看出辽国快不行了的辽人赵良嗣(原名马植)在宋朝军方大佬童贯出使辽国之时,趁机跟宋朝接上了头,向童贯献“联金灭辽”之计。

此前,宋朝君臣对于金国是很不了解的,也不知道辽国被新崛起的金国打得几无还手之力。

因为赵良嗣的出现,宋朝知道了辽国的虚弱,也看到了跟一个强大盟友合作,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赵良嗣建议宋朝联合金国共灭辽国,而且要快速主动,否则,等金国灭了辽国后,宋朝就会失去这千载难逢之机,《宋史·赵良嗣传》中记载:

荐诸朝,即献策曰:“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徽宗召见,问所来之因,对曰:“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

赵良嗣的言论说服了宋徽宗及部分君臣,他本人被赐姓赵,受封宋朝官爵,最重要的是,宋朝开始有了正式的“图燕之议”

由此,在赵良嗣和宋朝君臣的积极推动下,宋朝跟金国签订了著名的《海上之盟》,约定联手灭辽,共分其地。

显然,没有赵良嗣就没有《海上之盟》,也没有后来宋朝收复了一部分燕云十六州的短暂的政治、军事胜利。

可这位功臣,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却被宋朝干掉了。

赵良嗣被干掉的罪名是“祸及中国”《宋史·赵良嗣传》中记载:

靖康元年四月,御史胡舜陟论其结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乞戮之于市。时已窜郴州,诏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即所至枭其首,徙妻子于万安军。

毫无疑问,宋朝君臣把金国后来的入侵全部归咎于赵良嗣身上,认为是他“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

史官也把“靖康之耻”的根源归罪于他,因此,这位仅仅当了15年宋臣的前辽国降臣进入了《宋史·奸臣传》中。

关于在赵良嗣的推动下出现的宋、金《海上之盟》,是否该签订这么个条约?在现今都还有争论,有说对的,有说错的。

不过在我看来,赵良嗣推动出来的这个条约并无大错。

宋朝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又没有把握单独干掉辽国,寻找一个跟辽国有深仇大恨的盟友是有必要的,无非是为了降低战争成本和风险,宋朝也无意辽国的全部领土,只需要燕云十六州。

只不过,赵良嗣和金国在当时都没有想到,宋朝的军队非常虚弱,赵良嗣在接触宋朝之前,也没有来过宋朝,金国就更不了解宋朝了。

他们全都没有想到,能跟辽国并列一百余年的这个东方大国的军队战斗力是相当的差。

宋朝倾举国之兵去收复燕云,精锐的西军、禁军尽出,却被辽国的部分残兵败将打得大败。

甚至导致“自熙、丰以来,所储军实殆尽”,最后无力单独收复燕云,要依靠金国出兵,然后花钱乞求金国归还部分燕云之地,让宋朝君臣得以遮羞。

盟约没错,灭辽也没错,错的是以宋朝的军力,无法在灭辽后,能跟新的邻国保持军事上的战略平衡。

这却是献出“联金灭辽”之计的赵良嗣所无能无力的。

在宋军败于辽军后,金国出兵打败了在燕云之地的辽军,随后,宋朝决意花钱赎回部分燕云州郡,派去跟金国谈判的就是赵良嗣。

也不知道赵良嗣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没有投资巨亏的颓丧?

我认为,赵良嗣进入《宋史·奸臣传》,只不过是宋朝史官为宋徽宗、宋钦宗失国,而找的一个替罪羊而已,反正他只是个降臣,也没有党羽或后人为其鸣冤平反。

再来说张觉,他以辽臣的身份镇守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平洲,本来在金国击败燕云的辽国军队后投降了金国。

但金国对他及其麾下的契丹降军不是很放心,且金国要还给宋朝部分燕云州郡,却想把在燕云之地的百姓都通过平洲(境内含今天的山海关,是通往关外的一条便利通道)送到关外去,“及以燕京与宋而迁其人,独以空城与之,迁者道出平州。”

张觉不愿意燕云之地被金国搬空成为白地,也知道金国对他不放心,因此起了向宋朝投降的心思,《宋史·张觉传》中记载:

宣和五年六月,觉遣书至安抚司云:“金虏恃虎狼之强,驱徙燕京富家巨室,止留空城以塞盟誓,缅想大朝,亦非得已。遗民假道当管,冤痛之声,盈于衢路。州人不忍,佥谓宜抗贼命,以存生灵,使复父母之邦,且为大朝守御之备......

宋朝君臣一看能白得一个州郡,没多想就高兴地接受了。

当时,有人看出了不妥,并竭力反对,张觉已经是金国的臣子,宋朝擅自接受金国臣子携州郡归降,金国肯定要发脾气。

这个反对的人就是赵良嗣,可宋朝君臣不听,还怪罪他,《宋史·赵良嗣传》中记载:

既而朝廷纳张觉,良嗣争之云:“国家新与金国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不听。坐夺职,削五阶。

结果被赵良嗣料中,金国大举攻宋,并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发生的借口,就是宋朝接纳了金臣张觉,“及金人伐宋,竟以纳平州之叛为执言云。”

最让人感到无语的是,金国先讨伐张觉,张觉打了败仗后找宋朝庇护,却被宋朝镇守燕云的官员迫于金国的压力给杀了,将其首级送给了金国。

其时,张觉以平洲之地降宋才六个月不到。

接受张觉投降时很畅快,接受张觉的辖地和军队时也很畅快,但却保不住张觉的性命,这实在让人胆寒,张觉很冤,人死了还要承担金国向宋朝宣战的后果。

张觉之死,也直接引发了另外一位已经归降宋朝,且正在帮助宋朝镇守燕云的前辽国降臣、“常胜军”主帅郭药师的不安。

在知道张觉被杀死后,“燕之降将及常胜军皆泣下”,郭药师还兔死狐悲地说道:“若(金国)来索药师,当奈何?”

郭药师降宋后,宋徽宗希望他及“常胜军”能帮助宋朝抵御金国的威胁,对其大加笼络,权力、官职、金钱赏赐,该给的全给。

不过,所有的这些举动,全部因张觉之死付诸东流,郭药师担心自己将来也会跟张觉一样的下场,开始对宋朝有了异心。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国出兵伐宋,顶在最前线的郭药师率“常胜军”向金国投降,金军得以长驱直入,迅速打到宋朝国都汴京城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靖康之耻”的出现,确实跟赵良嗣、张觉、郭药师有一定的关系。

没有赵良嗣推动的《海上之盟》及后来联合伐辽时宋军的失败,金国因为对宋朝的不熟悉,对宋朝的野心也许还需要更多时间的试探,或者长时间的试探,让宋朝有所准备也说不定。

没有张觉的主动降宋和被杀,金国也没有堂而皇之的伐宋借口,也会对宋朝的态度有所忌惮,宋朝杀张觉,让金国看到了宋朝除军事上的虚弱外,政治上的胆怯。

没有郭药师的投降和献出被宋朝好不容易拿到手的燕云州郡,金国就没那么快打到汴京城下,宋朝有更多时间准备战争,“靖康之耻”也许不会发生。

史官把他们写进《宋史·奸臣传》,让他们承担宋朝遭受的那段惨事,有一定的道理。

但三人或许有错,有罪,如郭药师,根据历史记载,也绝非忠臣,却抵不过宋朝军事上的虚弱给金国带去的莫大的信心,以及宋朝君臣在跟金国接触上后,各种应对上的愚蠢。

他们毕竟不是能参与宋朝重大决策的核心臣子,很多事身不由己。

三人被写进《宋史·奸臣传》,替宋徽宗君臣来背“靖康之耻”的锅,其实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