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父亲,那一座苍莽的大山

 冬歌文苑 2022-02-18

父亲,那一座苍莽的大山

赵铁举||陕西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偶尔在抖音里看到了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的这个唱段,一下子把我带到了童年,带到了八十年代西北农村的场景,让我不由得想起远在老家的父亲——我达。

如果“沟峁塬梁”是西北部黄土高原专属的地貌特征,那么“生蹭冷倔”就是关中平原人的代名词,这些特点在我达身上体现的分毫不差。小时候听到长辈们对我达的评价就是:哎,这人性格直、也是个倔怂,脾气蹭的很,十足的驴脾气。

依稀记得,黑釉粗糙的皮肤,铜铃般的眼睛,五大三粗的样貌,一眼看去就是敢于担当,拍拍胸脯骨头当当直响的西北汉子。虽然我达现在的年纪大了,但走路依然一阵风,硬朗的身体,是岁月奉献给我达最赤诚的玫瑰!

三十多年前,西北农村地界的房子、围墙,大多数是土做的,用砖做的很少。即使是砖房子也是做个正面,背子墙也是土的,那时候砖可贵了。关中平原流行土坯子,农村人叫胡基。胡基用来盖房子冬暖夏凉、经济实惠,除此以外胡基用来砌墙、盘炕、扎锅台、盖猪圈、牛羊棚、瓜园苹果园的简易房,用途很广。那时候要是谁会打胡基,是相当受人尊重的,我达是个打胡基的好手,同行里都叫他把式,我也是那时候第一次听到了有人喊我达匠人,匠人这个群体,曾经在中国贫瘠的农村阶层中展现着重要的角色和美好的梦想。在我年幼时物质贫乏的那个年代,我达正是凭借着打胡基养活了我们全家。

打胡基是个体力活,为什么这样说呢?打胡基有一个比较大的石锤子十五公斤左右,非得膀大腰圆才能靠双臂提起来,每次锤子撴下去都在自己的脚边上,一个胡基需要撴12次,所以体力不好是干不了这个活的,也就吃不了这碗饭。

我达每次去给人家打胡基都是先把自己专用的家伙拉去,我达常说人家的家伙用不习惯;一块长二尺半,宽一尺半,高五寸的捶被石;一把长1.7米洋槐木擦的锃亮的平头铁锨,铁锨长八寸,宽六寸;一副榆木做的打胡基模子、一双四处漏风的帆布手套,这是我达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没有三轮车,我就跟我达拉着架子车去,提前一天去支模子。一路上帮我达掀车子,在回来的路上我就能坐架子车了,我达拉着架子车边走边唱戏给我听。有《三滴血》《梁秋燕》《下河东》《周仁回府》《三娘教子》等等,那时候不理解,也没看过戏,只知道好听,有时候也跟上时不时的哼两句,但心里佩服我达会唱这么多戏。我达唱着戏也就忘了一天的疲惫和劳累,开心的像个孩子。

打胡基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个技术活。我达说打胡基有几个讲究:天气的判断、主人家土的湿干、软硬、场子的选择、打好胡基摞的方位等等,毕竟打一百个胡基差不多摞成排要十三四米,不通风胡基很难晾干。打胡基的过程看着似乎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我那时候比锤子把高一点,有时候去弄锤子,我达就在边上吼,不准乱动,当然是为了安全,怕我砸到脚上。

我达说你想打胡基,先去学会锥地面。那时候农村窑洞都是土地面,第一道要用小锤子全部锥一遍,一个锤子窝窝套着一个锤子窝窝,还不能相互咬合和破边,经过多变尝试才能勉强达到锥地面的一半要求,我最终是没有学会打胡基。

在起好土的胡基场子,我达把胡基模子在捶被石上摆好,抓一把炕洞灰往模子里边一甩;抡起铁锨铲好土,把铁锨给土里一插,噌的一下双脚踩在中间,紧接着有序的前后左右用力踩去;然后双手抓住锤子双臂提起落下,嗵嗵嗵连续用锤子边捶边移动脚步;骤然停止,锤子一停,轻轻落在固定的锤子窝上,人半弓着腰,双脚前后蹭去模子边上多余的土,右脚脚后跟轻轻往后一磕,模子一段打开了;紧接着,站立到打好的胡基边上,左手拔掉小挡板,右手顺便撑起模子,弯腰一下子端起打好的胡基,放到事先平好的场子里。一般三分钟一个,若此反复,一个个、一摞摞、一排排的胡基就打好了。我达说:三锨六脚,十二个窝窝,是打胡基的口歌,但是不同的家具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是他喜欢用自己家具的原因。

打胡基的时间选择很重要,天气阴雨多,胡基干不了,下雨还要倒塌;天气太晴朗,晒的厉害又要裂缝。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年的三四月和每年的九十月,这两个季节西北地方风多雨少,刚好错开农忙,还不耽误种庄稼。

每到打胡基的旺季,我达早上五点就起床了,一个碎花布袋装三个冷馍,一辆三八红旗自行车骑着就出发了,直接到达胡基场子。那个年代物质贫乏,请人打胡基的人大多数人是不管饭的,再者管饭打胡基的价格就不一样,因此基本不管饭,只需要供上茶水就可以了。

那时候一个胡基五分钱,我达一天能打二百个左右,基本二百个胡基就是两排,能挣十元左右,那是相当高的收入了。我达就这样打胡基打了有10多年,这10多年期间,我们从原来的地下窑洞搬迁到了新房子,我们盖新房子的胡基需2万多个,全是我达一个人利用空余时间打的。

我慢慢长大了,大约1990年左右,我就能给我达帮忙了。给我达铲土、撒灰、擦铁锨、搬胡基、拉胡基。我达告诉我:把式打胡基锤子环环相扣,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那样力道才能均匀,从模子里取出来才能四堎见线,遇到大太阳才晒不裂。不要只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晾晒胡基也很有讲究,一定要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有利于排水,即使下雨也不会把胡基淹了,还要注意季节不同风向不同,通风和光照。那时候对这些道理不懂,我达也讲不出来更深刻的道理,就说只有这样做才能把胡基打好,盖房子匠人才能好用。需要半个胡基的时候,一瓦刀砍下去就是完整的半个胡基,不会散开碎成小块。

我达是一个话不多的人,性子急,为了能够多打一些胡基就准备两套家具,他用一套打胡基,我给另一套供土,提前准备交换使用,那样他基本就停不下来了。就这样一直到1994年,家乡砖瓦窑多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砖房子也漂亮,慢慢的找我达打胡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西北地区干旱,种庄稼全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农民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存款。1995年,擅长打胡基的父亲,我达近乎失业了。当时我上高中,弟弟、妹妹分别上初中、小学,为了供我们兄妹三个念书,只有改行了和别人合伙去“赶牲口”。

我达喜爱牲口,也经常饲养。“赶牲口”主要是以牛为主,偶尔有驴和羊。记得那时候主要是给县城的屠宰场送牛羊,家里到县城有二十公里左右。白天路上车多,路上不好走,都是晚上赶路。有时候遇到急的货主,都是天刚黑七点左右从家里出发,步行赶着牲口,那回家就到凌晨两点多了。

运气好的时候两天一趟,四五头牛用绳子相互并联,一个人自行车前边推着,车子上系着一头,后边连着三四头。后边一个人手里一把长鞭子手里一挥,浩浩荡荡就出发了。冬天,西北风特别大,穿的太厚走路不方便,穿的薄一点都冻的膝盖痛。就这样风风雨雨,我达送了五六年牲口。赶牲口就是要赶集,跟着交流会走,脚步踏遍了县城的十几个乡镇的牲口市场,近一点到曹村、美原、流曲、庄里;远一点到老庙、薛镇、刘集、到贤、耀县、黄埔;一辆自行车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曾几时,我上高中,我达经常在赶集时顺便给我送馍、咸菜、辣子,为了让我能吃上早上刚蒸的馒头。每次早早从家里出发,提前在校门口的柳树下等我。就这样风风雨雨循环往复了5年之久,我达不是在“赶牲口”就是在“赶牲口”的路上,就是靠着“赶牲口”方式,我达供我们兄妹完成学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兄妹也都慢慢各自成了家,相继远离了家乡,离开了我达身边。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也是40多岁的人了,如今回家的时候,家里边胡基模子找不到了,红旗自行车找不到、“赶牲口”的长鞭子也找不到了,唯有孤独的身影在村口等待儿女们回家看看。我达不善于讲大道理,曾经那些朴实简单、实在的话语将伴随我一辈子,终身受用。

由于疫情影响,三年没有回家了。家里的对联也该更换了,我达年货准备了不少,虽然明明知道儿女回家的可能性极小,但是该准备的还是一点不能落下。并在提前一个月就准备了挂面、锅盔、大枣、琼锅糖、石子馍等满满两大箱子,快递给我,快递发出来后一天一个电话问收到了没有。无情的岁月染白了你的黑发,快递发出的一刻你的心已经随着快递一路南下了。在你的呵护下我虽已长大,但无论走到哪里还总是被您牵挂。达你是普通的人,却教会我做顶天立地的人,让我喊一声达,您辛苦了,儿在他乡挺好的,请不要再牵挂。

年龄是岁月的符号,我达渐渐老去,他曾用自己勤劳和朴实撑起幸福的家,我会把我达的事讲给儿子,或许对儿子来说只是一个故事,毕竟那些东西都找不到了。我达的一些做法是在特殊环境下做出的决定,但是我达对生活的热爱态度、干活过程的拼劲和坚持不断努力的精神是值得我去学习和传承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达又何尝不是像我妈一样挂念我们,电话那头简单的话语充满了鼓励和关心的父爱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春天;希望我达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幸福的安享晚年;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儿女们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回去看看曾经的老屋,看看老家的父母,看看一砖一瓦。

远看父亲,身形比以往佝偻了很多,但仍然矍铄。似一座植被稀疏的大山,少了往日生机,却是矗立,满是沧桑。

父亲,那像苍莽般大山的父亲,愿您健康长寿。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赵铁举,男,生于1978年,汉族,陕西富平,毕业于陕西理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爱好足球、唱歌、喝酒、旅游;曾在国企、日企、韩企等企业里担任过锻造工程师、生产管理师、办公室主任、车间主任、生产主管;现居住浙江金华,担任医疗器械企业生产工程师。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