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1.2-理解的实践(上)

 新用户49272060 2022-02-18

纲要:本文主要是对实际理解过程的剖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的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方法,理解的程度判断。

文章图片1

总体

同在一个行业十几年有人粗知皮毛有人却能成为专家,有人勤奋好学却难登堂入室,其很大程度是因为理解浮于表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知识吗?因为套路吗?因为练习吗?因为天赋吗?要解开这个问题,就需要将它每个零件都拆开来一个个了解。所谓理解,就是“理”“解”,所谓深度理解就是寻找那潜藏的联系。

文章图片2

在三百多年前,一个男子在树下看书,突然只觉一阵头痛,发现自己被苹果砸到,后来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整个过程看,头疼触发了动机,然后有了理解思考,动机与思考之间通过某种形式采集了该问题的必须信息。所以本文将从触发意识,提取信息,事物理解三个阶段进行讲述。

触发意识

见仁见智

被苹果砸后,若是常人怕是一边埋怨一边揉着头,若是斧头帮老大应该会一副要杀人的样子说“这谁干的?”,而牛顿却是以此发现万有引力。我们常将此称为见仁见智,为什么会见仁见智呢?不难看出,第一位关注点在缓解痛苦,第二位关注点在自己的权威与报复,第三位关注点在事物规律。这些关注点的深层习惯可称之为人格。

不破不立

这些深层习惯可变吗?世界上很多看似深奥的东西其实非常简单朴实,体系篇中谈到“盲人视物”的案例就是通过有意识练习将断开的联系重新建立。可以认为人格,能力,智力就是一些特定的神经联系的习惯。若是要做重大改变就得做好头脑大改造的准备。

如何改变?

对人生而言所做的事与自我意识与追求匹配你才更容易感到幸福。从整体上看就是设定自我追求,这个追求就会在你的行为,工作,目标中产生一种价值衡量。就像冷了要保暖,热了要乘凉。就这样追求会从众多选择中限制找出一条“最佳路径”。所谓见贤思齐,至少得“思齐”,看到得能激活你的欲望,然后就是理解“贤”是怎么做的。其原理不过用进废退,去旧迎新。

若是遇到了顽固习惯,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与“执行意向”值得借鉴,这里单说执行意向。比如,冬天被静电困扰时,每次摸金属物品前先摸一下墙壁,这样就能释放电荷,这类事因为不符合日常习惯所以很容易忘。在你意识到件事的时候,就想象“在XXX的情况下,我要XXX”。若下次再犯时就继续重复暗示,直到形成习惯。这个方法虽然简单,效果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具体数值倒是忘了。

提取信息

文章图片3

具备意向之后就需要用大脑这台生物计算机进行运算了,它从记忆与所观察中提取信息,还原事物。在这个阶段通常因信息的全面性,认识事物的习惯与外界干扰而容易出现以下几类错误:

1.全面信息:盲人摸象,有人说象如大蒲扇,有人说象如房梁

既然理解是对事物的模拟,那么要理解它就需要目标事物的完整信息,因为理解过程所做的无非是为了与事物保持一致。假如我们闭眼那么该如何判断是否完整呢?

2.材料依据:老王听说媳妇对婆婆不好,回家不由分说大骂一顿

理解的依据存在错误就会导致推断出错。可因验证总是繁琐,人们倾向于用简化的习惯去解决问题。你生活中是否有此类情况,比如孩子没学好觉得学习不认真,妻子不说话觉得她在生气。

3.启发式偏差:开篇故事到男子被砸时没看到万有引力你就想到牛顿,而非隔壁老王

我们总是习惯用代表性的例子直接得出结论,可若这像那考题一样是设下的陷阱那么就中招了。在这种简单逻辑下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而遇到复杂情况就很容易因为捷径犯错。

4.环境干扰:写作文时你突然分神看到闹钟,然后就把闹钟两字误写到了作文里

大家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潜意识在不断地监听外界信息,当这些信息同时出现在大脑时,通常很容易导致失误。

我们总是无意的犯这些错误,日积月累不断的偏离事实的真相;而了解这些问题时,又容易在思考过程中担心出错,从而心态与认知又对自己产生二次干扰,使得发挥更差。当自己意识到这些问题又找不到答案时,就开始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天赋太差。

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4

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以下三点意识:

1.因为理解是对事物的模拟,所以应判断是否与目标事物一致,即信息的否完整性与准确性,哪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应持保留态度;

2.减少干扰,保持专注,最好寻找适宜环境进行思考;

3.错误有千百种而正确却可以归一。

在这种错误影响到心态的时候,就应该反思寻找正确的方法,然后招正确方式执行。犯错时,不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规避了一条还有千万条等着你,你应该时刻做的是“重复正确的行为”。教育孩子或下属时也需要注意这点,否则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

事物理解

文章图片5

解决了信息的问题就应该着手理解了,若要理解就需要将信息组织起来。可怎么寻找联系呢?

如何进行理解?

因为我们通过文字沟通交流,这里就以简单的文字理解为例来认识理解的过程。为了便于说明不妨将信息分三类来说明:实体类,抽象类,系统类。

1.实体类

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如:苹果,人,苹果上的某一区块

问:若有人看到苹果二字问你,什么是苹果?该怎么做答。

如果说让我描述,那我是说不清的,因为具象物体就是这么复杂,但理解此类信息的方法却最为简单。要让他理解,就让他去感受苹果是怎样的,那么我会找来水果让他看看,闻一闻,吃一吃,品一品。文字是代表事物的符号,事物与文字联系,文字便能产生了事物的含义。

2.抽象类

抽象事物的属性,如:苹果的结构,形状,颜色,分子间作用,时间

问:什么是时间?又该怎么讲

事是事物相互作用的转化你可以想象电子围绕原子核转,事的整体概括为过程,在节点上的倾向叫趋势,去除“物体”余下的是“时间”;如果说任何事物都源于物质,那么抽象的最终必然与物质相关。然后在同异之间寻找关系,对指定的属性进行剥离。

3.系统类

事物下的相互作用的概括,如:写作,设计,社会学,管理学,博弈论等等。

问:什么是写作?

这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写文章”。使用计算机写也称为写作,这么联想一排除就与写的行为没关系了。行为呢?练字,抄写,默写可不算,就这样在人写东西这个核心场景中不断限定,形成认识。

值得提到的是日常学习是通过“试错法”进行的,其根本与实体类相同,所以问到时很难说清楚,却能看到直接排除。将它展开了解释应该就是“人根据自身构思写出的成篇文章”。

我们可以看到联系就在二者之间,是实体之间的“连线”。这“连线”的产生,是因为二者具备相互作用的能力。


谁没点难处,有任何感触与疑问不妨在屏幕下方与我联系。

·

希望努力和汗水可以获得你的赞许与关注

(^_^)

-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