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历史——乌克兰简史2

 思明居士 2022-02-18

一、俄罗斯帝国逐渐直辖乌克兰

(一)乌克兰“废墟时代”

我们在上篇中说过,17世纪中叶以前,乌克兰是被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的。由于波兰人强制推行天主教,剥削乌克兰的斯拉夫人,并驱使哥萨克为自己对抗俄国和土耳其,引发了以哥萨克为主体的乌克兰反波武装起义。

1648年,扎波罗热哥萨克盖特曼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揭竿而起,发动起义,遭到波兰军队镇压。为了挽回败局,他寻求同种同教的俄罗斯支持。经俄国同意,赫梅尔尼茨基于1654年率哥萨克在佩列斯拉夫尔宣誓效忠俄罗斯沙皇,俄乌就此合并。在俄军支持下,左岸乌克兰得以回归俄国。但在这一时期,扎波罗热哥萨克自治政权仍然存在,沙皇的中央集权尚未统治乌克兰。

油画:赫格尔尼茨基凯旋回基辅

文章图片1

1667年,俄国和波兰停战,两国划第涅伯河为界,乌克兰从此分为左、右岸乌克兰。扎波罗热哥萨克政权也相应分裂为左岸哥萨克和右岸哥萨克,分别接受俄罗斯帝国和波兰统治。两地的哥萨克政权都为了盖特曼的人选而陷入长期内乱。

与此同时,俄罗斯企图夺取右岸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想恢复对乌克兰全境的统治,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发动入侵,三国把乌克兰当作了主战场,反复争夺。

乌克兰土地受到内外战争的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大量减少,民众纷纷外逃,肥沃的黑土被荒废,古老的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史称“废墟时代”

(二)马泽帕反俄起义

伊凡·马泽帕(下图)是右岸哥萨克人,属于波兰贵族(什拉赫塔)阶层。生于1639年。他的家族世代为波兰和右岸哥萨克服务。

文章图片2

马泽帕于1661年进入波兰宫廷,侍奉著名的波兰国王扬·卡齐米日。马泽帕年轻时就心术不正,诬告其他贵族,被国王识破后逐出宫廷,回到乌克兰,转而进入右岸哥萨克盖特曼的宫廷。

1674年,右岸哥萨克盖特曼彼得·多罗申科派年轻的马泽帕出使土耳其帝国,押送15名左岸哥萨克俘虏前去朝见苏丹,途中被左岸哥萨克骑兵劫持,押送回左岸盖特曼那里。左岸盖特曼伊凡·斯莫伊洛维奇十分欣赏马泽帕的才能,他不顾手下处决马泽帕的要求,收留了马泽帕,还让他做家庭教师,把孩子的教育交给马泽帕。马泽帕由此在左岸哥萨克政坛崛起。

马泽帕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恩人。1682年,俄罗斯帝国对扎波罗热哥萨克的干预已经十分深入。当时,彼得一世是名义上的俄国沙皇,年仅10岁,他的姐姐索菲娅掌权,索菲娅的情夫戈利岑亲王(下图)权倾朝野。马泽帕极力巴结戈利岑,向他行贿,得到了他的青睐。1687年,马泽帕密告斯莫伊洛维奇谋反搞分裂,导致斯莫伊洛维奇被革职流放。在戈利岑支持下,马泽帕如愿以偿地“当选”左岸盖特曼。马泽帕向戈利岑行贿11000卢布、5000件宝物、3普特重的银餐具和许多土耳其宝马。

文章图片3

然而,马泽帕绝不是戈利岑的家臣。1689年,彼得一世,也就是后来的彼得大帝推翻了索菲娅公主,戈利岑也被剥夺了一切地位和权力。马泽帕见风使舵,极力讨好彼得一世,对新沙皇的命令言听计从,迅速得到了彼得一世的信任。他帮助彼得一世镇压了彼得·伊万年科发动的反俄起义,并支持彼得的亚速远征。1700年,彼得一世授予他“圣安德烈一级勋章”,当时只有两个人得到了这枚勋章。

彼得一世

文章图片4

彼得一世虽然雄才大略,但在马泽帕问题上却看走了眼。马泽帕不满足于盖特曼身份,他企图脱离俄国,并建立世袭制,成为真正的乌克兰国王。

1700年,俄国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爆发。到1706年,俄国已陷入困境:俄国的盟友萨克森被瑞典击溃,退出战争,瑞典还征服了波兰、拥立斯坦尼斯拉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驱逐了俄国支持的国王奥古斯特。马泽帕见状,准备再一次改换门庭,投入强大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门下。

1708年11月4日,马泽帕公开背叛俄皇,投奔瑞典一方。他呼吁全体哥萨克人追随自己。但大多数哥萨克人既不喜欢波兰,也不喜欢马泽帕。结果,大多数哥萨克人对马泽帕无动于衷,继续效忠俄国沙皇。最终,马泽帕只带走了大约3千人,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指挥。瑞典命令马泽帕挥师东进,征服左岸乌克兰。

在这场战争中,马泽帕表现出“汉奸比鬼子更可恶”的特点。卡尔十二世将俘虏的俄国士兵送进战俘营予以优待,而将哥萨克交给马泽帕处置。马泽帕以酷刑杀戳这些俘虏。同时,马泽帕还在许多哥萨克和斯洛博达(农业定居点)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批乌克兰、俄罗斯、犹太民众惨遭荼毒。在今天的乌克兰,这些事情很少被提及,以维护马泽帕“争取乌克兰民族独立英雄”的光辉形象。

彼得一世曾经十分信任马泽帕。当马泽帕谋反的信息传来,暴跳如雷的沙皇决定“赏赐”他一枚独特的勋章——“犹大勋章”,这也是俄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枚“犹大勋章”。同时,他任命伊凡·斯科罗帕茨基接任盖特曼,接管左岸哥萨克事务。

马泽帕的谋反很快迎来了终结。1709年7月,彼得一世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大败瑞典军,卡尔十二世被迫逃往土耳其避难。马泽帕的部众作鸟兽散,他不得不灰溜溜地追随瑞典国王逃往土耳其,不久在那里病死。

波瓦塔瓦战役大败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与马泽帕商量对策

文章图片5

(三)盖特曼政权的第一次被废除和恢复

“小俄罗斯”是古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另一种称呼。1654年俄乌合并后,俄罗斯统治者便将与自己同源的乌克兰人视为“小俄罗斯人”,而把自己看作“大俄罗斯人”。苏联成立后,这个词被认为是对乌克兰民族的侮辱。

1662年,沙皇阿列克谢下令建立“小俄罗斯衙门”(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ий приказ),直属沙皇中央,管理盖特曼政权下属各县,分割盖特曼的权力。到了1722年,彼得大帝下令废止盖特曼制度,将小俄罗斯衙门改组为“小俄罗斯部”(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ая коллегия),设在格鲁霍夫(今乌克兰苏梅州境内),直接管辖小俄罗斯各省。小俄罗斯部的组成人员全部由中央任命,除部长外,所有官员任期一年。小俄罗斯地区军事归南俄总督管辖,民政归参政院管理。同时,彼得还下令在乌克兰禁止出版任何拉丁语或波兰语书籍,并毁禁已有书籍。

对于“小俄罗斯部”的成立,盖特曼伊凡·斯科罗帕茨基亲自前往彼得堡,向皇帝提出抗议,无果而终。1724年,斯科罗帕茨基郁郁而终。

(四)盖特曼制度被最终废弃

1725年彼得大帝死后,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和儿子彼得二世先后登上皇位,改变了他定下的许多政策。1727年,懦弱无能的沙皇彼得二世撤销了小俄罗斯部,恢复了盖特曼制度

1734年,盖特曼阿波斯托尔去世。当时的俄国女皇是安娜,她密令纳雷什金将军重建小俄罗斯部。但由于担心引发乌克兰人民的骚动,该机构对外称为“盖特曼委员会”。委员会由6人组成,3个俄罗斯人、3个乌克兰人,取代了盖特曼的权力。俄罗斯人成为这个委员会的实际统治者。

1750年,伊丽莎白女皇恢复了盖特曼制度,任命基里尔·拉祖莫夫斯基(1728-1803,下图)为新任盖特曼。女皇作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小俄罗斯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而纯粹是因为女皇喜欢拉祖莫夫斯基,让他做了自己的情夫,并将“盖特曼”的荣耀授予这个英俊的乌克兰农民。随着女皇在1761年驾崩,“盖特曼”政权终于将要迎来自己的末日。

文章图片6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的儿媳妇叶卡捷琳娜二世谋杀了丈夫彼得三世,登上俄罗斯帝国的皇位。她的政变得到了拉祖莫夫斯基的积极支持。但叶卡捷琳娜和她的傻白甜婆婆、丈夫完全不同,她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叶卡捷琳娜二世深知实现乌克兰地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她授予拉祖莫夫斯基陆军元帅头衔,换取他放弃盖特曼身份。于是,1764年,叶卡捷琳娜下令重新设立小俄罗斯部。盖特曼制度被永远废弃,拉祖莫夫斯基成了末代盖特曼。从此,扎波罗热哥萨克被逐步纳入到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下,成为直属沙皇的军事集团。


二、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形成

(一)左右岸乌克兰的统一

1654年俄乌合并后,第涅伯河以西的右岸乌克兰还在波立联邦统治之下。1772-1795年,俄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将波兰统治下的右岸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并入俄罗斯帝国。

同时,在俄罗斯帝国之内,“乌克兰”这个称谓只是一个粗略的地理名词。乌克兰地区的人们被叫作“小俄罗斯人”,乌克兰地区被划分为俄罗斯各行省。1856年,小俄罗斯管理机构撤销,下属的9个行省和俄罗斯内陆各省一样直属中央。至此,乌克兰已经基本完成了俄罗斯化。乌克兰语被视为俄语方言,乌克兰民族文化被纳入到俄罗斯文化范畴。

(二)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形成

然而,就在俄罗斯大力推进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统一的同时,本来十分淡漠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思想也在逐渐形成。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过程,毕竟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本就是同源,俄罗斯帝国对乌克兰也没有太严酷的压迫,反倒是把他们从波兰、土耳其异教徒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在19世纪,乌克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并不存在受剥削、受奴役的问题,连今天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都很难找出“俄罗斯压迫乌克兰”的明确证据。只有“小俄罗斯”一词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但在19世纪后期,人们已经很少使用这个名称,而更多地使用“乌克兰”了。

19世纪前期,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对俄罗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来自乌克兰的历史学家尼古拉·科斯托马罗夫(1817-1885,下图)率先提出“俄罗斯是多民族联邦,而非单一民族”的观点。科斯托马罗夫认为,俄罗斯由六个民族组成:大俄罗斯、小俄罗斯、白俄罗斯、普斯科夫、诺夫哥罗德和北方人。科斯托马罗夫提出这种观点,并非是要分裂俄罗斯帝国,正相反,他试图推行泛斯拉夫主义,将斯拉夫人合并成一国。此外,科斯托马罗夫还具有民主主义的观点,因此受到沙皇政权的迫害。

文章图片7

另一位早期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是塔拉斯·舍甫琴科(1814-1861,下图)。和科斯托马罗夫不同,舍甫琴科不是学术研究者,而是一位诗人和画家。19世纪40年代,舍甫琴科用乌克兰语,也就是当时人眼中的“小俄罗斯方言”创作了大量反映乌克兰农民生活的诗篇,产生广泛深远影响。这些诗歌不入俄罗斯主流文坛的法眼,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指责舍甫琴科“狭隘的地方主义”。但在乌克兰,他的诗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1846年,舍甫琴科参加了由科斯托马罗夫组织的政治结社“基利尔和梅福笛兄弟会”,因此被沙皇警察逮捕并流放。晚年,他生活在彼得堡,受到托尔斯泰家族接济。他着手撰写乌克兰语课本,事未成而病逝。

文章图片8

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兴起大致与波兰人民反俄起义同时,这引发了俄国政府的极大担忧。1863年,俄罗斯帝国内务部长瓦卢耶夫发布《瓦卢耶夫通令》,明令禁止出版乌克兰语书籍。瓦卢耶夫宣布,所谓乌克兰语,不过是被波兰语污染的俄语方言。187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又下令禁止从国外(主要是奥地利)进口乌克兰语书籍,禁演乌克兰语剧目和歌曲,学校不得用乌语教学。至此,乌克兰语的生存空间几乎被窒息。

并非所有乌克兰人都反对沙皇的命令。事实上,当时许多乌克兰地区的民众自认俄罗斯人或俄罗斯分支,本来也不自认乌克兰人。例如,尼古拉·果戈理就是典型代表。但在知识界,包括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内的许多人都激烈反对乌克兰语禁令,乌克兰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一道道禁令之下反而被激化。乌克兰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潮相结合,给沙皇政权带来剧烈冲击。

1905年革命后,沙皇被迫取消了对乌克兰语的限制,乌克兰语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被压制了几十年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开始真正地威胁俄罗斯的国家统一。

(三)奥地利境内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兴起

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在三国瓜分波兰后,乌克兰还有一小块土地被奥地利统治——西乌克兰,其首府是利沃夫。在这里同样产生了乌克兰民族主义思潮,其敌人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

1834年,利沃夫的几位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建了“俄罗斯三位一体”政治组织,主张为大俄罗斯、小俄罗斯、白俄罗斯合三为一,脱离奥地利,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他们遭到了奥地利政府的迫害,许多成员被迫流亡到俄罗斯帝国。

但奥地利境内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思潮此时已一发而不可收拾。到19世纪末期,伊万·弗兰科(1856-1916)等人在西乌克兰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民族主义运动,公开提出乌克兰统一。西乌克兰的民族武装起义只是时间问题。

伊万·弗兰科夫妇

文章图片9

三、一战与乌克兰的短暂独立

(一)俄罗斯和奥匈两大帝国的覆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沉痛打击了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两大帝国走向灭亡。其中,1917年3月初(俄历2月底),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宣布退位,俄国成为共和国。1918年奥匈帝国皇帝退位,奥匈帝国灭亡。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了乌克兰的短暂独立。

(二)乌克兰中央拉达(Центральная Рада)的成立

俄历1917年3月2日(公历15日),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宣布接受沙皇退位,俄国成为共和国。此时,彼得格勒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局面。

消息传到乌克兰,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首先,临时政府迅速撤换了沙皇委任的省长、县长,任命了自己的省长、县长;其次,布尔什维克迅速在乌克兰各城市建立了苏维埃;第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于3月4日(公历17日)宣布成立自己的政权,即“乌克兰中央拉达”。就这样,乌克兰形成了“三个政权并存”的超复杂局面,一场内战在所难免。

乌克兰中央拉达的主要成员包括主席米哈伊尔·格鲁舍夫斯基、代主席弗拉基米尔·纳乌缅科、副主席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席弗拉基米尔·文尼琴科、乌克兰进步协会领导人叶甫盖尼·契卡连科、谢尔盖·叶弗烈莫夫、德米特里·多罗申科、独立派人士米科拉·米赫诺夫斯基等人。这些人观点差异很大,格鲁舍夫斯基、文尼琴科等主张乌克兰以联邦主体形式加入新俄罗斯,米赫诺夫斯基等则主张将乌克兰从俄罗斯分裂出去独立建国。不过,在中央拉达成立之初,大家尚能一致合作。

中央拉达主席格鲁舍夫斯基(1866-1934)

文章图片10

(三)全乌克兰国民大会(Всеукраин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ъезд)的召开

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的俄罗斯临时政府为了争取乌克兰和其他各民族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取消对宗教、民族和语言的歧视。乌克兰中央拉达遂与临时政府派往乌克兰的官员合作,在乌克兰推行一系列革命举措,包括恢复和重建乌克兰语教学、出版乌克兰语书籍、恢复乌克兰东仪天主教会、取消斯洛博达定居点封建法令等。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乌克兰民族主义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根据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意愿,4月6-8日(公历19-21日)在基辅召开了首届“全乌克兰国民大会”。来自乌克兰各政治、社会、教育、专业组织的八百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乌克兰中央拉达,作为国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同时通过了成立乌克兰政府、制定乌克兰自治章程的决议。这次大会是迈向建立乌克兰国家的第一步

全乌克兰国民大会代表们正步入会场

文章图片11

(四)俄国临时政府与中央拉达的对抗

随着乌克兰国民大会的召开,乌克兰建立了民主自治政权。这一政权虽未提出独立要求,但却要求将乌克兰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若干行省进行管理,同时实行高度的民族自治。乌克兰中央拉达的要求遭到了俄罗斯临时政府的拒绝。5月,中央拉达派人前往彼得格勒同临时政府谈判,双方为乌克兰自治问题相争不下,不欢而散。

同月,在米赫诺夫斯基领导下,乌克兰成立“以盖特曼巴维尔·波卢博特克命名的乌克兰军事俱乐部”,筹备成立乌克兰民族军队。中央拉达的稳健派人士,以中央拉达主席格鲁舍夫斯基为首,对激进行动表示反对。而俄罗斯临时政府更是明令禁止,临时政府战争部长克伦斯基(后来的临时政府总理)三令五申,禁止乌克兰建军。但激进派我行我素,设法获取武器,先后成立了两个哥萨克军团,成为乌克兰武装力量的起点。

米赫诺夫斯基(1873-1924)。他后来参与了斯科罗帕茨基政权,阴谋推翻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事败被捕,死于苏联狱中。

文章图片12

7月,彼得格勒政权面临严重军事威胁,米赫诺夫斯基等激进独立派分子自认为时机成熟,于7月4日(公历17日)策动波卢博特克俱乐部发动武装起义,企图夺取乌克兰政权、立即脱离俄国实现“乌独”。波卢博特克起义军一度占领了基辅兵工厂和市中心。稳健派人士、中央拉达副主席文尼琴科亲自出面说服哥萨克士兵,让他们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去打当时还在与俄国对抗的罗马尼亚。同时,中央拉达又调动了一部分俄国临时政府下属的军队去攻击叛军。两天后,7月6日(公历19日),叛兵同意前往对抗罗马尼亚的前线,叛乱结束

(五)乌克兰的事实独立

波卢博特克起义后,临时政府意识到自己在乌克兰事务中不能失去中央拉达的支持,于是又坐下来同中央拉达谈判。8月,乌克兰中央拉达成立“总秘书处”,作为乌克兰临时政府,文尼琴科任总理。彼得格勒同意了既成事实。9月,乌克兰中央拉达进一步加强了军事组织的建设,而彼得格勒已经自顾不暇,只好睁眼闭眼。

事实上,此时彼得格勒临时政府的政治生命已经接近终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武装起义迫在眉睫。

乌克兰总理文尼琴科(1880-1951)

文章图片13

(六)乌克兰十月革命及其失败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一举夺取俄国中央政权。消息传到基辅,乌克兰中央拉达人士大为震惊,随即于次日发布声明,宣布不承认十月起义及其后建立的苏维埃新政权。而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则视之为夺取基辅政权的大好时机。

但是,基辅的形势不比彼得格勒。在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能动员7万大军去攻打临时政府2000士官生,但在基辅,布尔什维克能控制的兵力只有1.2万人,很多是缺乏训练的罢工工人,而他们的对手包括忠于俄罗斯临时政府的俄军、哥萨克军团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数万人马。

10月27日(11月9日),基辅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列昂尼德·皮亚塔科夫(1888-1917)与格奥尔基·皮亚塔科夫(1890-1937)兄弟宣布成立乌克兰革命委员会,发动了基辅十月武装起义基辅苏维埃宣布在乌克兰实行“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拥护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起义持续数日,有2万多名工人先后参加。

格奥尔基·皮亚塔科夫

文章图片14

乌克兰中央拉达为了镇压起义,抽调了能抽调的一切武装,包括正在前线同罗马尼亚等国交战的部队也被调回基辅,形成了对基辅起义者的军事优势。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11月1日(11月14日),基辅十月武装起义宣告失败,布尔什维克势力暂时退出基辅。

(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立

布尔什维克发动起义的目的是成立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加入未来的苏联。因此,这一起义极大刺激了中央拉达中的稳健派,稳健派意识到推翻俄罗斯红色政权已不可能,他们放弃了联邦设想,决心尽快建国,脱离动荡的俄罗斯。

1917年10月28日(公历11月1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明确乌克兰的领土范围,宣布基辅、沃罗涅日、波尔塔瓦等省为乌克兰领土。11月7日(公历20日),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军队

文章图片15

(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苏俄开战

早在1917年6月,经过乌克兰与俄罗斯临时政府的讨价还价,俄军第34军和第6军分别被划归乌克兰中央拉达控制,改称乌克兰第1军和第2军西蒙·彼特留拉(1879-1926,下图)是一位富有盛名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被中央拉达任命为军事部长。

文章图片16

俄国十月革命后,乌克兰政府决定拒绝承认苏俄。11月23日(公历12月6日),乌克兰军事部长彼特留拉电告苏俄军队总司令克雷连科,宣布从俄军前线撤回乌克兰军队。这一命令标志着乌克兰军队与俄军决裂。随后,乌克兰军又在南俄建立防线,阻止苏俄军渡过顿河进攻卡列金白军。

12月4日(公历17日),苏俄政府向乌克兰中央拉达发布最后通牒,要求乌克兰“尊重所有人的自决权”,立即撤回与苏俄对抗的法令。乌克兰拒绝了。12月6日,苏俄-乌克兰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在乌克兰看来是独立战争,在苏俄看来则是革命内战的一部分。

(九)苏俄的进军,基辅首次易手

随着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它与苏联军事冲突的爆发,乌克兰军人的地位急剧提升,而格鲁舍夫斯基、文尼琴科等文官的影响力迅速下降。文尼琴科总理不愿与苏俄开战,解除了彼特留拉的军事部长职务,希望能借此向苏俄求和。但苏俄将乌克兰中央拉达视为“资产阶级反动政权”,必欲除之而后快。1917年12月11日(公历24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建都哈尔科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不能共存,双方的决战在所难免。

虽然彼特留拉仓促拉起了一支乌克兰军队,但问题很多。军队内的俄罗斯族和其他民族官兵不愿为独立而战。军队缺乏给养,尤其是武器弹药没法补充。部队分散在乌克兰各地,有的驻扎在白俄罗斯,被红军解除了武装。有经验的军官严重匮乏。许多百姓,特别是城市工人也倾向于布尔什维克,反对乌克兰资产阶级。另外,彼特留拉本人也被文尼琴科解职,乌克兰军队如同一盘散沙。

1917年底至1918年初,红军在乌克兰势如破竹,乌克兰军队根本无力抵抗。1918年1月25日(公历2月7日),文尼琴科总理仓促辞职,社会革命党人弗谢沃洛德·戈卢博维奇(1885-1939,下图)出面组阁。

文章图片17

两天后,1918年1月27日(公历2月9日),红军进入基辅。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从基辅逃往日托米尔,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从哈尔科夫迁入基辅。

(十)引德抗俄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德军陈兵原沙皇俄国西部边境,伺机东侵。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新总理戈卢博维奇一向主张向德国求助。1918年2月,他派人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同德国达成协议。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向德国和奥匈帝国提供100万吨粮食、4亿个鸡蛋、5万吨牛肉、猪油、糖、锰等物资,换取德国出兵。于是,德军大举进入乌克兰境内

列宁不愿与德国开战。1918年3月3日(以下皆为公历),苏俄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两国停战,红军退出乌克兰,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胡汉三归来”。

一个多月后,4月29日,德国发动政变,德军士兵闯入乌克兰中央拉达议事大厅,逮捕了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官员。一个叫斯科罗帕茨基的军阀被扶上“盖特曼”宝座,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更名为乌克兰国,实行盖特曼独裁统治。而德国成为乌克兰的太上皇,实际掌握乌克兰的权力。乌克兰被德国占领

(十一)德国战败,彼特留拉上台

德国对乌克兰的统治持续了半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向协约国有条件投降。列宁趁机撕毁《布列斯特和约》,向德占区发动全面反攻。德军退出乌克兰,“盖特曼”斯科罗帕茨基也被迫流亡,乌克兰出现权力真空。

1918年11月13日,文尼琴科、彼特留拉等人重出江湖,宣布重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4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进入基辅。此时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处于战争之中,实权掌握在彼特留拉手里。1919年2月文尼琴科辞职后,彼特留拉出任总理,走到台前,为乌克兰独立而战。

(十二)西乌克兰的独立奋斗及其失败

一战的结束不仅终结了德国对乌克兰的统治,也使奥匈帝国化为乌有,奥匈帝国丧失了对西乌克兰的控制权。西乌克兰当时生活着乌克兰、波兰、匈牙利、犹太人等许多民族。波兰人企图控制这片地区,而西乌克兰人则想与乌克兰统一。

1918年11月1月,奥匈帝国军队内部的乌克兰族武装——谢奇射击军利沃夫发动武装起义。同一天,利沃夫的波兰人也发动了起义(“小鹰”起义)。两支民族主义武装在市区大打出手,结果谢奇射击军取胜,乌克兰民族武装占领了利沃夫。11月3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几乎同一时间,新生的波兰共和国向西乌克兰宣战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简称ЗУНР)声称的版图。

文章图片18

11月21日,波兰攻克利沃夫,西乌克兰政府逃往捷尔诺波尔。由于西乌克兰复杂的历史和民族纠葛,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也入侵西乌克兰,各自占领了其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西乌克兰亡国在即。

此时,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陷入危机,两个同一民族的国家被迫抱团取暖。1918年12月1日,两国签署了关于国家合并的文件。1919年2月,乌克兰与西乌克兰最终合并,西乌克兰共和国撤销,改称“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部地区”。西乌克兰与乌克兰结束了700年的分裂历史,实现了庄严的民族统一。然而,此时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两乌合并也只是昙花一现。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今日乌克兰的共同国旗

文章图片19

(十三)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灭亡

1918年11月,苏俄扶持成立了乌克兰第二个苏维埃政权——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很快,工农政府就发动了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进攻。在苏俄红军的有力支持下,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于1919年2月夺取基辅,彼特留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在基辅才呆了4个月就被迫再次逃离。

为了挽救败局,彼特留拉不得不向盘踞南俄、克里米亚的邓尼金白军求助。6月,邓尼金同彼特留拉签订合作协议,出兵反击红军,于8月30日夺回基辅。

但是,邓尼金是一个大俄罗斯主义者,他对乌克兰民族的看法比布尔什维克更坏。夺回基辅后的第2天,1919年8月31日,邓尼金就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逐出基辅,准备在这里重建沙皇政权。

红军发动反击,经过反复拉锯后,于10月14-16日夺取基辅,迫使邓尼金残部南撤,而彼特留拉则逃往乌克兰的世仇、新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彼特留拉于1920年4月21日同波兰签署协议,以出卖西乌克兰给波兰为代价,换取波兰出兵支持自己。这一行为后来被乌克兰历史学家谴责为卖国。

1920年5月,波兰军队出兵占领西乌克兰,然后进入乌克兰,同苏俄红军作战。由于波兰曾是沙俄一部分,所以许多苏俄高层把对波兰的战争也视为革命内战的一部分。5月7日,波军占领基辅。但好景不长,7月12日基辅就被夺回,从此纳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版图。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流亡海外,一直苟延残喘到1992年。乌克兰不满3年的短暂独立就此终结。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乌克兰成为其加盟共和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