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

 育邻人 2022-02-18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

育邻梦

网友提问:女儿一年级,语文考了92分却被老师打了,该不该去找老师?

回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明辨一点,老师并不会无缘无故地苛责某一位同学,更不会冒着违背教育法规的风险恶意处罚某位同学。

信息不对称,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有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近日,乌克兰事件便是最典型的事例,一边欧美媒体鼓吹俄罗斯将要入侵、另一边俄罗斯说我没有这想法,最后发现真受伤的还是乌克兰自己。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仍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创造出了复杂多元的人际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文字

每个老师都更喜欢主动积极学习的孩子

记录人际分工协作规则的道德+礼法、记录人类认知自然物质世界的物理+地理+化学+天文+生命医药学、记录人类生产劳动进化过程的历史+哲学、丰富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初衷便是为了缓解人际群体社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却无法为每个孩子预装“操作系统”无法统一人际信息交换协议标准无法统一信息编码处理程式。因此,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从零起步模仿学习人类社会文明成果。

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说明每个人的生长都深受生活环境影响,告诉人类需要重视社会环境对未成年孩子学习成长的综合塑型作用。因此,人类社会文明进化时间越长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辅导工作越细致。那么,为什么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呢?

1、学校教育拥有统一的教学组织大纲、拥有统一的教学组织规范、拥有统一的教学成果测评体系、拥有统一的教学实施场所......学校为了规范管理极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成长管教。孩子自己讲述老师反馈就成了家长了解自家孩子在学校学习成长情况的“线人”,孩子在学校期间的真实成长情况家长几乎没法知晓。因此,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成长情况和家长实际了解的情况必然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2、人们常说:新闻事件总在发生,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同样,孩子和老师在相同的校园生活事务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孩子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乐是最愉快的事情、老师觉着孩子就应该学好每一门课程。然后,孩子和老师在给家长报告学习成长情况的时候指定会出现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3、作为家长,最殷切的期待便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作为老师,希望自己教授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好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统一的。但是,怎么教、短期内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家长和老师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陈澹然[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思是说: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区,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长久的国家政策,一时的聪明也是微不足道的。意为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从这件事情的全局考虑,否则很难成功。同理,孩子在学校学了啥、干了啥家长都不知道,那又如何能在课后延续管教孩子呢?所以,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走向情绪对立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