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伤寒之第6条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本条主要讲伤寒病情的传变,以疾病外现的证侯为主,不必拘泥于日数。
柯琴曰:“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言见证之期,非传经之日”。如果见不到潮热渴饮、不恶寒但恶热、谵语、小便多大便硬等属于阳明的证候,就是不传阳明,仍是太阳病。如果见不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候,就是不传少阳,仍是太阳病。并非不见“颇欲吐,若躁烦”为不传阳明、少阳。
仲师写这两条,主要就是怕人们根据内经搞什么据日传经,而且,传经这种辩证方法曾经是主流,仲师的思想在当时反而是异端。就以流传下来的书籍来看,传也是各有各的传法,《外台秘要》就记载了华佗一脉的学术:“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铁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由此可见吐法是当时的主流治疗方法),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下也。(由此可知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五六日下之居然是正确的治疗方法)若热毒在胃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便入胃,则烂胃也。然热入胃病,要当须复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致此为病。三死一生,此辈皆多不愈”。 《外台秘要》卷三:“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说明直至唐朝,这种据日辩证也是医师常用的方法,仲师立足临床,振臂高呼,伤寒一日初得病之时,外邪对人体的影响比较重要,以脉象来观察病情的深浅,伤寒二三日之时,外邪对人体的影响减弱,自身正气的盛衰对病情的影响加大,所以以证候来观察病情的发展,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瘈瘲(chì 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课前思考
1.      太阳温病与后世温病是什么关系?
2.      风温为病与阳明病是什么关系?
3.      此温病用何方治疗?
4.      风温用何方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