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去桂去芍之争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桂枝汤,或下之”,服桂枝汤是汗法,表证才用汗法,为什么又会攻下呢?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来看,治疗之前就有这些证候,喝了药之后这些证候仍在。第一个医生根据“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辨为太阳中风桂枝证,开出桂枝汤,没有任何效果。患者于是换了个医生,医生根据131条,“结胸者(心下满,微痛),项亦强(头项强痛),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用了大陷胸汤攻下,依然无效。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也可能有医生用大柴胡汤治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怎么看都是个太阳中风的桂枝证,但是,注家都立足于解释病理,无视生理。中医有一个备受诟病的理论,“汗尿同源”,汗多则尿少,汗少则尿多,这是每个人都能感受的到的,夏天,我们尿少汗多,冬天,我们尿多汗少。再看这个患者,表证“无汗”,里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既没有汗,又小便不利,说明内有停饮!患者素有水饮,中风之后,风热与水饮互摶,阳气被遏,太阳经气不得疏布则“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津液不能疏布至体表则“无汗”,津液不能下行则“小便不利”,水饮停于中焦则“心下满微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医宗金鉴》:“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其实不然,水热互摶与内,解决不了水饮的问题,怎么解决头项强痛的问题?还有注家折中而言,认为去桂是“减去桂枝之量”,却不想仲师为什么不用桂枝?桂枝助热!想解决“水热互摶”,必须将“水”与“热”分开。利水可以通阳,通阳也可以利水。所以,仲师去掉性温的桂枝,留下味苦之芍药,《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在本方中主要是“止痛,利小便”,与生姜配伍就可以解决“头项强痛,无汗”的问题,加茯苓、白术就可以解决“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问题。叶天士将此法称之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将息法云:“小便利则愈”,诚点睛之语。小便利说明膀胱气化恢复正常即使有表证,也可痊愈。
有人可能会说,五苓散中用桂枝气化,为什么这里要用芍药呢?本证水热互结与心下(心下满微痛),可利不可散,所以重用茯苓、白术、芍药以利水。在这个问题上,唐容川讲的通俗易懂:“五苓散是太阳之气不外达,故用桂枝,以宣太阳之气,气外达则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无汗者,必微汗而愈矣。然则五苓散重在桂枝以发汗,发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之故,所以左宜右有”。
为了证明去桂是对的,特附陈慎吾老先生医案一则:某小儿,一年前感冒后,低热不退,前医用过桂枝汤、大柴胡汤等汗下之法未效。切其脉弦,视其舌水,问其小便则称不利。汗下而热不退常见两端,或瘀血不去,阴血伤,祛瘀则热退。或水饮内停而外证不解,利水则热退。陈老诊此患儿,全无瘀血之证,却有小便不利、无汗、心下痛、腹鸣等证候,辨为水邪内蓄,外郁阳气,不得宣达的发热证,舍利小便何能收功?乃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10克,白术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一剂热退,三剂小便畅利而愈。
第29条 a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b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c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d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e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课前思考:
1.伤寒应该脉浮无汗,自汗出是怎么回事?
2.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应该以何方治之?
3.“咽中干,烦躁”,这么热,为什么还要“以复其阳”?复阳为什么不用回阳救逆的附子?
4.已经重发汗,为什么又复加烧针?医生当时用烧针想解决什么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