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烦渴也分寒热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参第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这里不能用桂枝汤,而是“五苓散主之”呢?原因就在“渴”字上,发汗已,脉浮数,邪仍在外,而“烦渴”无论如何也不是表证,不能用桂枝汤。吴谦认为在“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虎汤证也”。胡希恕胡老也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脉浮数而烦渴,这与白虎汤证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浮数,烦渴引饮,那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嘛”。 
我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原因有三:
第一,参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四大证,脉洪大,而本条是脉浮数,所以不能与白虎汤证相参。而且,如果外邪入里,病转阳明,还会伴有其他里热证候,比如蒸蒸发热、口干舌燥等等。而本条即使有发热,热度不会很高,或是“微热”。
第二,本条与71条主要讨论的是一个事,“渴”,71条强调“消渴”,本条强调“烦渴”,渴才是用五苓散的证眼,小便不利只是伴随症状,不是主要症状,有也行,没有也行。而且,小便不利不等于小便少,也可能小便频数,临床上,只要符合“脉浮数”和“烦渴”,说明津液虚了,不论小便利不利,都可以用五苓散。根据张弛老师的经验,还可以看舌苔,如果舌头有齿痕,就可以放心使用五苓散。如果没有齿痕,就用57条的桂枝汤。
第三,参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有“烦”,有“渴”,有“水入则吐”,就是没有“小便不利”,依然是五苓散证。所以,将五苓散与“小便不利”挂钩,只会缩小五苓散的治疗范围,不利于五苓散的使用。
那么,什么是“烦渴”?因渴而心烦,并不是真的心烦,也不是烦躁,而是形容口渴的厉害,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心情。“烦渴”与“烦热”类似,渴的难受、热的难受,就是个形容词。五苓散证的“烦渴”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烦渴”名称相同而本质不同,五苓散证从根本上说是有寒的,所以方中用了白术、桂枝等热性药,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从根本上说是热,所以方中一派寒凉之品。恽铁樵对五苓散证的舌象做过阐述:“唇口虽焦,舌面决不干燥”,说明没有内热熏灼。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课前思考:
1. 伤寒,汗出而渴者,能不能用白虎汤?
2. 五苓散中桂枝十二铢,茯苓甘草汤中桂枝二两,桂枝为什么加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