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入即吐的水逆是热还是寒?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风为阳邪,一般七日来复就脉静身凉了,但这个患者六七日之久都不解,仍然发热,风热入里而烦。
“有表里证”,康平本中为旁注小字,发热不解是表证,烦是里证。“渴欲饮水”也是里证,渴的厉害,想喝水,再次强调风热入里化热。如果到此为止,没有后面的水逆,就是72条的“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但是,还有“水入即吐”,虽然“渴欲饮水”。但喝不进去,入口就吐,“名曰水逆”,这四个字在康平本中也是旁注小字,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起了个名字,也是“五苓散主之”。
什么是“水逆”?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按说即使胃中有水饮,应该是润下的,不应该上逆。有注家说“渴欲饮水”是胃有停饮,津不上承,“水入即吐”是胃无大热,水不能受。包括成无己也说“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水也”。粗看很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六七日不解而烦”是风热入里,“水入即吐”如果是里热少,胃无大热,那热去哪儿了?我认为胃中不是无大热,而是有大热,有邪热。参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客热不能消谷,也不能消水,风热入里而烦,这就是客热,客热与胃中水饮水热互摶,导致水饮停于三焦,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所以是“水入即吐”就是因为外水引动了内饮,随客热炎上而吐。如果不饮水,则内饮不动也不吐。
“五苓散主之”,桂枝可以平冲降逆,治逆气,主要是用桂枝,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等,但五苓散中桂枝才半两,如何降逆?本方降逆不是靠桂枝,而是靠五味药通调三焦水道,从上焦的泽泻,到中焦的茯苓,再到下焦的猪苓,气机一路降下来。白术司燥湿,桂枝司气化,升降出入,面面俱到。
谈到水逆,成年人的水逆不容易见到,婴儿的水逆倒是很常见,就是吐奶,小儿相火不藏,容易水热互摶,出现吐奶、呛奶等现象,也可以用五苓散治之。
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课前思考:
1.病人手叉自冒心是心阳虚,为什么会听不见?不是说肾开窍于耳嘛,虚故如此的虚,是心气虚还是肾气虚?
2.发汗后,为什么饮水多必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