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条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有寒”,病人素体虚寒,应该以理中汤温中散寒。 “复发汗”,《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中焦虚寒则胃阳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就发不出汗。医生没有考虑到病人体寒的因素,用了麻黄汤,发不出汗,认为是量不够,再开一剂,反复发汗。 “胃中冷”,胃为水谷之海,本来就胃阳不足,反复发汗,必致胃阳更衰,里寒更甚,所以胃中冷。 “必吐蚘”,蚘就是蛔虫,我认为这里讲的是“必吐”, 吐蛔只是吐的内容物之一。包括厥阴篇吐蛔,都可以认为是“必吐”,可以是蛔虫,也可以是其他的胃内容物。我记得曾经有人考证过,这个蚘字在唐以前的版本中是没有的,在日本的版本中是以小字出现的,是后人所加。在临床上,吐是常见的,吐蛔里少见的,尤其现在农药、化肥、洗洁精的大量运用,使各种寄生虫无处藏身。所以我们不必强解吐蛔的原因,而是要理解吐的机理。 胃为阳明,两阳合明,是三阳中最热的,水饮入胃,马上就会气化,然后通过三焦输送到全身。如果其人素体虚寒,胃阳不足,水饮不能全部气化,就会成为湿邪或水邪。医生反复发汗,更伤胃阳,水邪上逆就会表现为干呕或呕吐。如果正好体内有蛔虫,胃中寒冷,不适宜蛔虫生存,蛔虫向上寻找温暖的环境,上膈之后就会出现吐蛔,根据326条,338条,乌梅丸主之。但如果只是吐,不是吐蛔,理中汤温中散寒止吐足亦。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课前思考: 本发汗,本先下之,什么是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