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三十八、胃寒

 仲景中医交流 2021-12-03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胃寒

治病策略 

1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胃寒根据严重情形,有三个经典方剂:

1里寒非常严重,四肢冰冷,肠胃已经不蠕动了。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

2症状稍轻,病人感到里面冷,吃东西没有胃口,也吃不下,用理中丸;

3最轻的症状,病人吐酸呕酸,胃口不好,用吴茱萸汤。这种寒都是因为肝寒造成的,所以临床上,长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这个现象。吴茱萸汤是止呕酸的圣药,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肝液进入胃裹面的时候是酸的。

2胃寒呕吐造成的头晕,用吴茱萸汤,多伴有头痛。

3干呕、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干姜散,如果有头痛、手脚冷,肝脏肿大,吴茱萸汤。

4胃虚寒打嗝,用吴茱萸汤。

5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理中丸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理中丸加干姜以通之。

6、(1胃寒干姜三钱吴茱萸五钱;

2吃饱想吐却吐不出,变成下利,就是吴茱萸、干姜证;

3饿时胃痛,饭后不消化,属胃寒吴茱萸、干姜;

4每次饭后胃都很难过。因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压压,压得更低,胃就更难过,也是吴茱萸汤。

7胃大量出血,里寒的胃出血用甘草干姜汤。

8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干姜倪师常用以治疗胃寒诸证的有效处方,有病患曾主述胃痛泛酸多年,以此处方一诊即愈。(生姜性较散,干姜温中。)

辩证治则

1全头痛:胃寒的时候也会头痛。病人会有胃不舒服,吃一点就饱了,手脚也一定是冰冷的。吴茱萸汤、清上蠲痛汤。

2胃中虚冷不忍湿,所以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一定小便难,称为谷疸,茵陈蒿汤加重生白术、生附子。

3巴豆和炮附子、吴茱萸同用,专门治心胸寒痰,胃里面冰凉的,病人的陈述说胃里面有冰块在里面,可是摸他的皮肤是烫的,检杳胃的形状又很好,胃里面被寒气、白津液塞得满满的,没有办法吃东四,也不口渴,因为白津在里面。

4慢性胃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桂枝及麻黄禁例:

1桂枝禁例:

A脉浮紧,汗不出

B汗吐下,温针不解

C酒客病

2麻黄禁例:

A咽喉干燥

B淋家

C疮家

D衄家

E亡血家

F汗家

G病人胃寒

F伤寒,尺中迟

I下之,身重心悸

6伏卧当是脾胃虚寒,当以温中燥湿、健脾助运之人参理中丸。

7、(1普通情况吃饭太快,胃虚热打嗝,用橘枳姜汤、橘皮竹茹汤;

2胃虚寒打嗝,用吴茱萸汤;

3癌症病人,到最后的胃气欲绝打嗝,方用茯苓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

8、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胃寒根据严重情形,有三个经典方剂:

1里寒非常严重,四肢冰冷,肠胃已经不蠕动了。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

2症状稍轻,病人感到里面冷,吃东西没有胃口,也吃不下,用理中丸;

3最轻的症状,病人吐酸呕酸,胃口不好,用吴茱萸汤。这种寒都是因为肝寒造成的,所以临床上,长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这个现象。吴茱萸汤是止呕酸的圣药,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肝液进入胃裹面的时候是酸的。

9、胃寒呕吐造成的头晕,用吴茱萸汤,多伴有头痛。

10、干呕、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干姜散,如果有头痛、手脚冷,肝脏肿大,吴茱萸汤。

11、胃大量出血,里寒的胃出血用甘草干姜汤。

12、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干姜倪师常用以治疗胃寒诸证的有效处方,有病患曾主述胃痛泛酸多年,以此处方一诊即愈。(生姜性较散,干姜温中。)

13、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理中丸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理中丸加干姜以通之。

14、(1胃寒干姜三钱吴茱萸五钱;

2吃饱想吐却吐不出,变成下利,就是吴茱萸、干姜证;

3饿时胃痛,饭后不消化,属胃寒吴茱萸、干姜;

4每次饭后胃都很难过。因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压压,压得更低,胃就更难过,也是吴茱萸汤。

15、大便先硬后溏,小便不利,手脚心出汗而其他地方无汗,就是胃虚了,甘草干姜汤或者吴茱萸汤加减。比较严重一点的胃虚寒,用理中汤,最严重的人之将亡,用茯苓四逆汤

16、怕凉,不能吃冷东西

1手足是温的,此属病在太阴,用理中丸就可以。

2如果手足不温,就要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从少阴去治。

3如果吃了附子理中丸还不见效,摸他的脉弦细,就再加丁香、沉香之类走厥阴经的药,可用丁附理中丸

辩证比较

1、1太阴病,手足自温,比如胃凉、肚子冷,在太阴经的可用甘草干姜汤,加党参、白术即理中汤;

2如果伴有手脚凉,就加附子,成了少阴经附子理中汤

3如果脉再弦细、摸得不清楚,就加丁香、花椒等,就是厥阴经丁附理中汤

经典回顾】 

《伤寒》:

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2、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3、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4、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5、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以其人外气怫郁,发其汗,复极汗出者,复与之水,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6、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7、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中懊恼,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9、大病差复,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

1、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黄帝内经—灵枢》:

1、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2、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3、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4、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慢性胃炎、胃寒、胃下垂:生猪肚半斤,洗净切片,加白胡椒半两,老生姜半两,油盐少许,煮烂,一次吃完(胡椒、生姜不吃),一日两次,饭前食用,连吃一星期,可治多年胃病。忌酒、辣、冷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