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阳明病寒证

 学中医书馆 2015-03-01
三、阳明病寒证:
1、中寒似实辩:
原文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解词:(1)固瘕——指胃中虚寒,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证,以大便初头硬,后溏薄,且日久不愈。
        (2)水谷不别——指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和水谷混在一起。
提要: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病位:胃、大小肠、脾。
病性:虚寒。
症状:不能食——胃阳素虚,复感寒邪,中气虚寒,胃不能受纳,脾不能运化,纳运失常所致。
不能食:腑实-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降,虚实更替失常,胃满气逆而不纳。
        虚寒-胃中虚寒,不能腐熟消磨。
小便不利——中气虚寒,水湿不运,气化失职。
鉴别:燥热证:(1)燥热伤津;(2)气机阻滞。——短赤。
        本证——中气虚寒,水湿不运,气化失职——清白。
手足濈然汗出——胃中寒冷,阳气不固,津液外泄。
鉴别:燥实证—阳明热盛,蒸腾津液,外越四肢-手足热,汗热而粘,兼阳明腑实症状
                虚寒证—胃中寒冷,阳气不固,津液外泄-手足冷,汗冷而清,兼脾胃虚寒症状
大便初硬后溏——中气虚寒,水谷不别,清浊不分,津液偏渗大肠。
病机:中阳不足,胃中虚冷。
治法:温中。
2、虚证哕:
原文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提要:胃中虚冷所致哕逆证。
成因:素体胃中虚冷,复饮冷水。
症状:不能食——胃中虚冷所致。
        哕——中阳虚弱,胃中虚冷,胃失和降,寒气上逆所致。
        特点:呃逆声低气短,良久一作。
        兼证:不能食或食后饱胀,或脘痛便溏,舌淡胖嫩,脉虚弱。
3、胃寒呕吐:
原文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语译:食谷欲呕,是中焦阳虚,浊阴上逆,故曰:“属阳明也”。可用吴茱萸汤治疗。但若上焦有热导致的食谷欲呕,服吴茱萸汤是以热助热,必使病情加重。故曰:“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提要:辩胃寒气逆的呕吐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分析:食谷欲呕——胃腑虚寒,受纳无权所致。此“阳明”二字,是指胃。
食谷欲呕有在胃中、胸中之别。
胃中—胃气虚寒,浊阴上逆,兼舌淡、苔滑——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吴茱萸汤。
胸中—上焦有热,胃失和降,兼舌红、苔黄——清上焦热。若用上方,是以热治热,故得汤反剧。
辩证要点: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吴茱萸(洗)17g,人参15g,生姜3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吴萸——温中散寒降逆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补脾益气和中。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
现代应用: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心脏病、肝炎、疝痛、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