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汤证是太阳少阳合病吗?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伤寒六七日,正是传里之期,太阳病的“恶寒”变成“微恶寒”,说明寒邪开始化热,但仍是太阳病。
“支节烦疼”,“支”通“肢”,《金匮玉函经》作“肢节烦疼”,“支节”就是四肢关节。有热则烦,有寒则疼,四肢关节疼痛,放哪都不舒服,再次反映出寒邪化热。 
“微呕,心下支结”,“微呕”是微微有些想呕的感觉。“心下支结”,患者感觉有物支撑于心下,《汉方诊疗医典》解读为胸胁苦满和上腹部腹直肌紧张。注家大多将“微呕,心下支结”解读为少阳证,吴谦说:“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程知曰:“此邪入少阳,而太阳证未去者也”,刘渡舟刘老说:“这一条论太阳和少阳并病”。可以说,注家基本上达成共识。
我认为“微呕,心下支结”不是少阳证,第一、心下为胃脘,为阳明之位。少阳之位在胸胁,在两胁。呕不是少阳特有证候,阳明病也可以有呕,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条文开头就说是阳明病,不能因为有呕,用了小柴胡汤就认为是少阳病,小柴胡汤不是少阳病专方。所以,心下支结与微呕是里证,是邪热入胃但没有结实的表现。148条说,少阳是半在里半在外,不是真正的里证。第二、《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太阳寒邪化热进入阳明,结于“心下”。胃中阳气郁结,对外表现为“支节烦疼”,对内表现为“微呕”。第三、将息法:“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作如桂枝法”就是要温覆取汗,而少阳禁汗,如果是少阳病,不可发汗。“加半夏、柴胡、黄芩”之后,“复如柴胡法”,看起来像小柴胡汤,“如”就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特点是“去滓再煎”,这也是后世医家认为小柴胡汤是和解剂的原因,煎药时用桂枝法,不用柴胡法,说明不是少阳病。
综上所述,我认为“微呕,心下支结”不是少阳证,小柴胡汤也不是少阳病专方,小柴胡汤广泛用于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热入血室,如果把小柴胡汤视为少阳病专方,就降低了小柴胡汤的应用价值。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言“外证未去”而非“表证未去”,说明不是单纯的太阳表证,还有里证,相对于“微呕,心下支结”而言,“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都是外证,外证未去但已减轻,里证虽现但还未甚,既不能单纯解表,也不能单纯攻里,所以取柴胡汤之半以开枢机,使心下结热得解,取桂枝汤之半以开太阳,使支节烦热得解。

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已发汗为什么复下之?

2.什么是微结?微结与但头汗出有无关系?

3.柴胡桂枝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有无关系?为什么用干姜?

4.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有“小便不利”时要“加茯苓四两”,本条文也有“小便不利”,为何不加茯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