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伤寒论,以中风与伤寒贯穿全文,在太阳篇,太阳主表,所以仲师以汗出、无汗来区分中风与伤寒,在阳明篇,阳明主里,主胃家,所以仲师以能食、不能食来区分中风与中寒。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认为中风与中寒是“太阳之邪传阳明病,有自中风传来者,有自伤寒传来者,当于食之能否辨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能食”、“不能食”来看,辨中风、中寒不是辨外邪之来路,而是辨胃家之虚实。如果患者胃阳素盛,风邪直中阳明,进入胃腑化热化燥,此为阳明病中风。阳明性阳,风为阳邪,阳能杀谷,故能食。在伤寒论中,虽然太阳主表,有伤寒、中风之分,但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都是本经自受风邪,不能将之全部归于太阳传经,如此才能理解桂枝汤可以通治六经中风之证。 “不能食,名中寒”,方有执曰:“中寒,即伤寒之互词”,既然是互词,为什么在太阳篇叫伤寒,到阳明篇就改叫中寒呢?伤与中到底有何不同?哪一个病情更重呢?从脉证上看,好像伤寒表现更严重,脉紧、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但寒邪在外,人体正气御敌于国门之外。中风表现相对轻松,脉缓、恶风、汗出,好像不那么严重。但风邪已经进入疏松的肌肤腠理,人体正气其实是内陷了,在国门之内与敌交战。相对于“伤”而言,“中”更严重。如果患者素体阳虚,邪从寒化,形成中寒。寒为阴邪,阴不能化物,故不能食。 阳明中风是阳明病之大证,又分为经证与腑证,经证主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腑证主要有三承气汤证、小柴胡汤证、抵挡汤证、茵陈蒿汤证、麻子仁丸证、蜜导煎证。阳明中寒在阳明篇主要就是吴茱萸汤证。 所以说:内因决定外因,形成中风还是中寒,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体质的偏盛,而患者的体质,也决定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与西医不同,中医认为“邪气因人而化,疾病因人而异”,所以更注意个体化差异。本条“中寒”与194条“胃中虚冷”,同180条“胃家实”形成了虚实相对,寒热相对。中寒也可以造成腑气不降,一样是阳明病。由此也可看出唐本伤寒论作“阳明之为病,胃家寒是也”是有道理的,不是错简。这也提示我们,阳明篇不是单纯的“里热实”,也有表里寒热虚实,六经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板僵硬的。 第191条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课前思考: 1.什么是固瘕?大便初硬后溏的固瘕证用何方治疗?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固瘕证算太阴病还是阳明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