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不胜谷气”与“水谷不别”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92条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本条是以“水不胜谷气”与191条的“水谷不别”做对比。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阳明胃家包括胃、小肠、大肠,胃是腐熟消磨水谷,小肠是泌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即谷气,也叫“液”,但不吸收水气。大肠受盛糟粕,吸收水气,也叫“津”,津是汗出之源。
阳明病分为中风与中寒,中风则能食,中寒不能食。从“初欲食”来看,好像是中风,吴谦就认为“初欲食,知其从中风热邪传来也”,其实欲食与能食不同,我们感冒后经常有这种情况,看着饭也香,也想吃,但吃不了多少就放下了,吃不进去。能食则不同,要比平时还吃的多,所以阳明病才有消谷善饥之说。而且中风是小便自利,大便硬。本条“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恰恰说明不是阳明中风证。小便不利是内有水湿,气化不利,里有寒。大便自调说明没有里热燥实,最起码里热不重。综合来看,应该还是个阳明病中寒证,但里寒较轻。
“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很像太阳病的证候,但肯定不是吴谦所说“盖以太阳传来之邪本轻,阳明所受之邪自浅”。因为太阳风寒之邪轻的话,就不会骨节疼。参《金匮要略水气病》:“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骨节疼是内有水湿,郁于关节所致。水湿郁于皮下,郁而发热则“翕翕如有热状”,“ 如有”就是没有,只是像有而已,进一步排除了吴谦从太阳而来的怀疑。这也是因为阳明中寒,不能燥湿所致。
“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康平本在“奄然发狂”与“濈然汗出而解者”中间有四个缺字空框。奄是忽然,忽然发狂并不是真的出现了发狂,而是形象的描述了一种正邪交争非常激烈时,病人忽然出现的烦躁不宁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太阳篇的战汗、暝眩机理相似,只是太阳病战汗有太阳病的特点,瞬间汗出,过一会就会停止汗出。阳明病濈然汗出有阳明病的特点,汗出连绵不断,很长时间之后才会停止。通过汗出说明阳气通达,中寒、水湿之邪得解。患者虽然胃阳虚,但阳虚不甚,“初欲食”,也能吃一些食物补充水谷精微。谷气充足之后,恰逢皮下水湿郁而发热,正邪相争则“奄然发狂”,正好验证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观点:“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发狂”,发狂与濈然汗出都是正气胜,驱邪外出的表现。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康平本中为“汗出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作小字注解。水是水湿之邪,谷是阳明谷气,是人体正气,《素问·评热论》:“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能濈然汗出说明谷气得复,在不停汗出的过程中,原先渗透于骨节、皮下的水湿都随之排出体外,故曰“与汗共并”。至于“脉紧则愈”,唐本为“坚者则愈”,其实都无法解读。历代注家也没有主流意见,但肯定不能用“脉紧为寒”来解读,个人认为,很可能是水湿郁于皮下,“奄然发狂”之前的一个脉象,濈然汗出之后就不紧了。

第193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课前思考:

申酉戌时与“太阳主开,阳明主阖”有何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