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条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阳明病本多汗,196条、197条是阳明中寒,胃阳虚弱,不能蒸汗外出,所以无汗。但197条虽然无汗,但小便利,下焦没有水饮,寒饮上逆,呕而咳。本条既无汗又小便不利,下焦必定有水饮。 “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小便不利”不一定就发黄,比如191条、192条虽然小便不利,但有汗出,水湿有出路,不能发黄。187条也证实了这一点,“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小便不利”又“无汗”则湿无出路。郁而发热,上扰心神,“心中懊憹”。见到“心中懊憹”说明有热了,湿热相摶,湿热壅盛,“身必发黄”。所以,发汗与利小便都是治发黄的法门,而发汗与利小便虽与胃中津液有关,也与膀胱气化脱不了干系。气化正常则外可作汗,下可利小便,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思想。 很多注家想当然认为本条就是个湿热发黄证,所以“无汗”是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是湿不得下泄。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是阳明热证,为什么直到“心中懊憹”才肯定会出现发黄?要知道,“心中懊憹”的热并不是很严重啊!如果一开始就有热,应该“濈然汗出”才对啊!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热是“无汗,小便不利”之后郁而发热,“心中懊憹”证明内热并不严重,这一点很重要!涉及到处方用药的问题。虽然仲师没有出方,但后世注家各有表述,吴谦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柯琴用栀子柏皮汤,曹颖甫用栀子豉汤或栀子厚朴枳实汤,看着都有几分道理,但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直到看了高继冲本《伤寒论》,才发现最适合的就是柯琴认为不宜的“茵陈蒿汤”:“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也,宜茵陈汤”。“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心中热壅”佐证了本条内热不重,以栀子清热除烦治“心中懊憹”,茵陈蒿清热利湿去黄,从“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可以看出,煮大黄栀子时的水只有四升,煮取三升,符合“薄煎取气,久煎取味”的原则,再次佐证了内热不重。 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课前思考: 1.阳明病为什么会用火法? 2.为什么太阳病误用火法表现为但头汗出,阳明病误用火法,表现为额上微汗出? 3.误用火法会出现发黄,为什么太阳病多伴随神志方面的证候,比如谵语、惊狂,而阳明病仅是发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