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五)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6-12-08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五)

195~262

阳明病发黄

一九五、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解读:

1、瘅字读dan,词义为劳累造成的病;或等于“黄疸”的“疸”。

本处的“谷瘅”,意味什么?谷疸?胃部消化系统不能消化食物或“谷物”导致的身体发黄?

2、“谷瘅”的症状是“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难”当然有身体发黄了。

3、本条没有给出治法。但提出不能攻下。

一九九、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解读:

从“发热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推测患者的“身必发黄”。  也没有给出治法。小便不利应该是茵陈蒿汤。

二〇〇、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解读:

阳明病身体“发黄”的情况解读。

二〇六、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解读:

1、没有达到胃家实,所以不可用攻法。

2、从色黄推断出患者的“小便不利”证。

没有给出治法,应该是茵陈蒿汤。

二五九、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解读:

   本条为:患者感冒了,发汗后,身体发黄。条文对此的解释是“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没有给出治法。

  二三六、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二六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解读:两条和在一起解读:

1195199200等条文一直在讲,身体发黄属阳明病,所以,应该确认身体发黄为阳明病。

2260条,起首为“伤寒七八日”,也应认为患者到阳明病的状态,恶寒症状已去。

   3、阳明病兼身体发黄这症为“瘀热在里”且 “小便不利”,则茵陈蒿汤主之。

二六一、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解读:

 1、感冒了,患者属“伤寒”,由于其“身黄,发热”,故推导其为阳明病。

2、没有小便不利症,仅仅发黄,故栀子柏皮汤主之。

二六二、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解读:

1、身发黄,得出“瘀热在里”,所以,患者属阳明病,热重。尽管条文开始以“伤寒”起,也应认为患者属阳明直中。

2、本条比茵陈蒿汤及栀子柏皮汤的发热都重。

总解读:

阳明病身体发黄,有三个方剂,分别为: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这三个方剂的共同点是身体发黄,发热,属阳明病;其中茵陈蒿汤以小便不利为主,栀子柏皮汤没有小便不利;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则是发热重,属发黄重症。

                                 

                      

阳明病篇小结

1、阳明病里实症且热时,三承气汤加上有淤血的桃核承气汤;无热的麻子仁丸。

2、阳明病单纯里大热的白虎汤以及有渴且有恶寒的人参加白虎汤;里有微热且烦躁的栀子豉汤。

3、阳明病身体发黄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与麻黄连绍赤小豆汤,麻黄连绍赤小豆汤的发热的症状应该是更重。

4、阳明病大热,本身就丧失水分,故不宜用利水的猪苓汤与五苓散。

5、阳明病经常被误下,是由于疑似症太多,比如胸满而喘,就是麻黄汤症。235条所示即是。

6、阳明病里实症要“下不厌迟”。

7、阳明少阳合病最常见。日常小病,大夫唠叨着“阴虚、阳虚”什么的,没有大热大寒,基本就是少阳或少阳阳明合病。

 

毛延升

2016-12-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