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仲景治肝特色之乙肝治法(二)

 火帝养生_WSH 2022-11-09 发布于云南

上一节理了一个提纲,下面我们开始对肝病的防治进行具体的讨论,首先,我们来学习仲景治疗肝病有哪些特色的地方。在临床方面,我们如何去系统性的思考,这里讲的是肝病,是西医的病名,不是讲哪个方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角度不一样,不能概括的就放在注意事项里面,再谈一些临床体会,最后举一些案例加深理解。

李赛美教授在传染科工作了八年,是地道的传染科医生,所以,李教授讲病是很有底气的,应该说是专科出生的。她的硕士就是做的肝病,也是最早的国家肝病重点专科的秘书,也参加过国家的八五攻关项目。因此,李教授讲肝病,在肝病的治疗过程中,疗效是相当不错的。

一、仲景的治肝特色

1、外邪致病,首重湿热

①、《伤寒论》治黄七法;②、《金匮要略》提出四疸;③、与外邪相关,尤重湿热致病;④、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得到广泛重视;⑤外邪致黄,强调祛邪,是仲景学说一大特色。

首先从病人的角度来讲,外邪致病,道重湿热。梅国强讲的方的运用,针对的病机就是湿热的这种病症。其实,病机是相同的,梅老结合他的临床经验创立了他自己的一些经验方,这是很难得的,也作了很贴近的分享。

《伤寒论》治黄有七法,一般讲黄疸,如阳明,太阴。阳明病篇发黄症是作为阳明病的兼证。阳明热跟太阴的湿连在一起,那就是湿热,小便不利,其人无汗,身无汗,剂颈面还,这是讲的湿热黄疸。

在《伤寒论》里讲湿热黄疸,是放在阳明病篇。但是,寒湿发黄是在太阴病篇,张仲景没有出方,他讲到,于寒湿中求之。我们知道是寒湿,就知道一个方向了,要温阳,散寒,利湿退黄。后世有方,茵陈术附汤,茵陈五苓散作了补充。

但是,有方有证的是在阳明病,应该是有三个是湿热发黄的方,一个是茵陈蒿汤,一个是栀子柏皮汤,一个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连轺是连翘的根,现在大多用连翘。

茵陈蒿汤证我们认为是一个热重于湿,是湿热兼里实,从茵陈,栀子,大黄这三味药可以看出。

《伤寒论》第236条辨:“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和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第236条是热重于湿,第260条,病人腹微满,说明肚子有点胀。而且茵陈蒿汤里面用到了大黄,就想到了这个方子可以通便,病人可能反撑,应该有大便偏干,所以,里面热重于湿的发黄就是用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应该是湿热并重的发黄,这个方剂里有黄柏,栀子和甘草。《伤寒论》第261条辨:“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湿热兼表。《伤寒论》第262条辨:“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若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是湿无泄路,瘀而生热,宜茵陈蒿汤,泻其湿热也。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木主五色,入土化黄,土湿则木郁,木郁于土,必发黄色,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泻皮毛而内泻湿热也。若伤寒身黄而发热者,是瘀热之在表也,宜栀子柏皮汤,清表中之湿热也。

还有一个方治黄疸,就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可以治疗黄疸的。其实,一直认为小柴胡汤是清理湿热的一个好方,在少阳,就讲到湿热。因为少阳有足少阳胆,还有手少阳三焦。胆郁化热,三焦不利则为水,或者为湿。所以,湿热裹结在一起,这就是少阳的热症。

半表半里的热症,主打方就是小柴胡汤。所以,小柴胡汤是可以治疗黄疸的。小柴胡汤的治法不是为了清理湿热,是通过调三焦,调枢机而达到热清湿去的目的。

治疗黄疸,还有一个就是蓄水发黄,湿热发黄有三法,寒湿发黄四法,蓄水发黄五法,火劫发黄六法,还有小柴胡汤的和解枢机七法,这就是治疗黄疸的七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