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条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面合赤色”,“面合赤色”就是满脸通红,是阳明外证,即使有大便干,大便硬,也不可攻下,要先解表。参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缘缘正赤就是面合赤色,就是满脸通红,与足阳明胃经循行于面部,邪热在经不能透发有关。所以这是个阳明经证,表证未罢,不可攻下。即使出现了腹满、大便硬等里实证,也要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先以葛根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麻杏石甘汤等等处方解表,再用承气汤攻下。 “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如果没有解表就用了攻下的方法,热邪内陷,就会出现“发热”。攻下使津液亏虚,面色由赤转黄,土色外现,脾虚故也。脾虚则水湿不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 本条与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有相似之处,都有发黄和小便不利。但二者病因不同,一是攻下,一是被火。其次,本条是发黄之后小便不利,200条是小便不利之后发黄。共同点是都伤了津液,脾虚不能渗利水湿,是个虚证,不能用利小便的方法治发黄。曹颖甫提出用茵陈五苓散治之,这是不对的,不合本条文病机。本条有一个被注家忽视的地方,“必发热”!所以我比较认同柯琴的观点:“要知仲景治阳明,重在存津液,不欲利小便,惟恐胃中燥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提出用栀子柏皮汤治之,“滋化源而致津液”。 第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课前思考: 不吐不下是什么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