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39:慎攻下,阳明三焦黄,调胃承气汤。

 厚德载物乾 2019-01-23

 概要:肠胃不消化非阳明证攻下(胃气化水脾消化食),阳明证正常有汗虚者无汗,呕在少阳咳在太阳不攻下,阳明头痛(印堂痛中脘下针,胃分清浊浊气在足三里下若上升则头痛),阳明证津液失发汗显三焦黄,阳明潮热下午振振热,渴不欲饮只漱口为淤血若鼻血愈,阳明实在脐以下,面赤色津液伤不攻下,调胃承气汤(堵在十二指肠,中脘至神阙压痛)。


 

01

条辨二一一: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难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证,为实症,脉应该洪大,热症。


脾胃:水的气化靠胃。食物消化靠脾(脾阳)。


食难用饱:非吃很多,而是吃一点就撑到。本来饭量一碗,现在吃两三口就饱,再吃则出现条辨中的症。


谷疸:全身发黄,伤到脾。


不是阳明证,只是肠胃不消化,尤其脾消化功能不强,硬吃东西下去,消化不了,出现谷疸,脉迟。此时应治脾,不是治胃,更不能攻下。


02

条辨二一二:阳明病,法当汗多,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久虚,汗没有透发出来,在皮肤里、肌肉外,很痒,如运动出汗后进入空调房。


体格很强的人,得阳明证,流汗。体格虚的人,得阳明证,汗无法透发,也是阳明证。


03

条辨二一三: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应该要有汗,纯热症。


呕,病在少阳,咳嗽的时候病肺,在太阳。


少阳、太阳在,不是纯阳明。


阳明头痛,为印堂痛,即阙上痛,中脘一针去痛。


胃气分清浊:清气上升到面部,浊气下降到膝盖下足三里。吃坏肚子,肠胃病,浊气会往下走到足三里,下针足三里会舒服。头痛为浊气上升,清气不会头痛。


看起来为阳明证,二三日呕而咳,代表太阳证、少阳证都没有去掉,出现头痛、手脚冷。阳明证会手脚热,且身出汗。


04

条辨二一四: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咳,肺里有表证,肺里有伤寒。


胃热,热气上冲,造成咽痛(喉咙痛),但扁桃体没发炎、喉咙不发炎,不红肿。


05

条辨二一五: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津液已发透了,津液不够,三焦油网里没有水,看到三焦之黄,属阳明证。


06

条辨二一六: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纯热症,伤津液,加上近火,更伤津液,看到三焦之黄。


07

条辨二一七:阳明证,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潮热都发生在下午,申酉戌时(15-21点),阳明病的时间。热像潮水,一阵一阵的。


浮脉代表表虚,表把毛孔打开。浮紧,毛孔是束到的。阳明证大部分很容易出汗。


08

条辨二一八: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口渴,想去喝水,但又不想吞下去,漱漱口就吐出来,说明有淤血。唐容川血症论认为:口渴不欲饮为有淤血。


燥热冲上鼻子,鼻子血管很小,血量太大堵在鼻中,血管破裂,就会流鼻血。流鼻血则高热退,口渴现象也去掉了。


09

条辨二一九: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chai),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令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来自己流汗,肠胃津液都干了,医生再发汗(误以为太阳中风),大便更硬。


若小便一天三四次,小便正常,说明津液没伤到,不用担心,会自己回头。


10

条辨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有呕,为少阳证,伤寒为太阳,病在太阳、少阳中间,不可攻。


太阳、少阳兼证,虽然有阳明证,便秘,要先去表证,不能先攻下,否则表邪下陷,结胸。


11

条辨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胃部非常硬,不可攻下。要攻下,一定是实在肚脐以下的部位。


心下鞭满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不可用承气汤攻下。


攻下,利不止,津液丧失,有危险。


如果下利自己会停止,代表胃气自己恢复。


不能确定大便有无燥矢,千万不要攻下。


寒利: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炮附子。


12

条辨二二二: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比发黄也。


阳明经(胃经)在面部经过,两颧赤色,代表津液不足了,不要攻。攻之则小便不利,皮肤会看到三焦的黄。


13

条辨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中脘(心弊骨与神阙中点)以下有压痛(中脘至神阙断),用调胃承气汤。此段内症为十二指肠的问题。


实梗在十二指肠,不在胃中,所以吐不出来;不在小肠、大肠,所以下不去。会烦。


调胃承气汤:炙甘草、大黄(酒洗)、芒硝。

大黄酒洗,有提升作用,攻下不会走的太快,炙甘草也可让大黄、芒硝速度不那么快。专门用于清理十二指肠。


压痛、拒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