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条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本条承上条,225条从脉上讲,“脉浮而迟”是阳明里寒,本条从证上讲,补充190条的不足。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似乎不能食就是中寒。但是,215条又说:“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显然,伴有潮热、谵语的不能食是阳明中风,不是阳明中寒。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不能食就是阳明中寒。阳明中风的反不能食还会伴有腹满拒按、舌苔黄燥,阳明中寒的不能食也会伴有喜温喜按、舌淡苔白或水滑。那还有什么方法能确定不能食就是胃中虚冷造成的呢? “饮水则哕”,“哕”:干哕,想吐吐不出来。参《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口问》:“人之哕者,何气使然……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从黄帝内经来看,哕与寒、与气逆有关。胃中虚冷造成了不能食,水之性寒,寒水与胃中之虚冷相摶,则水逆而哕。其次,从五行来看,土是克水的,现在土虚不能克水,而饮水又壮大了水之势力,水反侮土则哕。 阳明病胃中虚冷造成的哕首见于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因为是阳明中寒,即使出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与225条相似,也是“表热里寒”,不能用白虎汤,攻不是特指三承气汤,只要是寒性的药物,比如白虎汤中的知母、石膏,对“胃中虚冷”而言,就是攻,本条更进一步指出,即使只是饮了本性性寒的水,也会哕!针对胃中虚冷,水逆而哕,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出“宜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而降之可也”,深以为然。 第227条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课前思考: 胡希恕胡老说:“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少阳病,少阳病都是一种官窍发热,口苦咽干,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本条为什么放在阳明篇而不是少阳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