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衄血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27条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此为中风表证的脉证,至于是太阳中风,还是阳明中风,需要进一步分析。
“口干鼻燥”,胡希恕胡老说:“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少阳病,少阳病都是一种官窍发热,口苦咽干,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这种观点不用商榷,肯定是不对的,理由如下:
一、“口干鼻燥”不等于“口苦咽干”,参《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本证无烦渴、腹满、大便难等等阳明燥结之证,说明风热之邪入里化热,随阳明经上行则口干鼻燥,迫血妄行则致衄,和少阳病没有任何关系。
二、少阳病的特点是“默默不欲饮食”,本条是“能食”,显然不是少阳病。
三、《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阳与阳明因为多血,可以衄血,少阳少血故不衄血,可以排除少阳病。太阳篇46条、47条、55条、56条、111条,都是从衄而解,同时还会伴有“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为什么到了阳明经,仅仅是“口干鼻燥,能食”就作衄而解了?参《灵枢·经脉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邪热郁到极致就会“发烦、目瞑”,然后逆而下行,假道阳明经才可衄血。阳明经中邪热闭郁,会上行而循鼻外,至鼻额而入鼻,出现“口干鼻燥”,不经“发烦、目瞑”就可以衄血。参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口干鼻燥、口燥,燥热是阳明病出现衄血的根本原因。
“能食者则衄”,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此为阳明中风证。风热之邪入里化燥,随经上行而致衄,衄血则解,不需要治疗。如果病情严重,比如白血病出现衄血的某个阶段,可能就是阳明病衄血证,以白虎汤类方泻热润燥,或是一个治疗思路。
 
第228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课前思考:
1.阳明病,为什么会下之?
2.186条:“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那本条手足温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强调不结胸?
4.栀子豉汤为什么能治饥不能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