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胡希恕用治疗口糜而重温三物黄芩汤

 珍惜当下拥有 2017-12-03
口糜,胡希恕除了有狐惑病而应用甘草泻心汤外,也常用三物黄芩汤治疗。
生地20  苦参10  黄芩10  茜草10  生石膏50    
我用此方有验,因此借此在复习三物黄芩汤。山石神韵2013年中秋节随笔


    三物黄芩汤,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三》,习称为“《千金》三物黄芩汤”,原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要略》曰:“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方由三味药组成:黄芩一两,生地四两,苦参二两。

1.急性睾丸炎--王道涵 

  王姓,男,52岁。有长期酗酒史,近期发现左侧睾丸肿胀,跳痛,晨起明显,至下午消失,第二日复如故,发时痛连左侧腹股沟及左少腹部。阴囊长期潮湿、瘙痒。目前尚有小便淋漓不净,色偏黄,溺时不痛,大便偏干,2日1行,口干苦,胸下时刺痛,喜叹息,左侧肩膀酸痛。春夏季手掌易潮红发烫,指尖易剥皮。

  处方:柴胡10g,生大黄5g,枳壳10g,黄芩10g,生地20g,苦参10g,白芍10g,川楝子8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15g,怀牛膝10g,生甘草5g。5剂,水煎服。并嘱禁酒。

  二诊,睾丸跳痛感明显减轻,阴囊亦无潮湿瘙痒感,小便略畅,但仍黄,大便通畅,胸口仍觉不爽。上方加橘核15g,连翘10g,栀子10g,党参15g,茯苓10g,车前子(包)20g,苦参减至5g,5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多喝水。

  药后肿胀睾丸变小,无疼痛,小便色转清,口干减轻,胸口刺痛略舒。再以上方略作加减。服半月,诸症皆除。

  本案即“子痈”。选用三物黄芩汤、大柴胡汤、四妙散合方。此外,方中用橘核、川楝子是原自橘核丸的配伍,二药同入肝经,具有行气止痛,散结消肿之效。

  本方生大黄的使用是同煎而不是后下,故不取其通便的作用,而取其活血散瘀之义。这是中医大家胡希恕老的经验:凡见于一侧疼痛者,皆可用之。

 

2.泌尿系感染

  韩某,女,50岁。尿频尿急月余,夜甚,偶有血尿,伴溺时疼痛,西医诊为泌尿系感染。症状时有反复,每于劳累或生气后即复发。平素汗少,易口干苦,喜冷饮,眠差,晨起易头晕,活动后减轻,小腹胀,大便易干结,会阴部潮湿略痒,下肢I°浮肿,舌尖红,舌苔中前花剥,根部腻,脉沉细。

  处方:木通10g,车前子(包)20g,滑石20g,竹叶20g,蒲公英30g,鱼腥草30g,苍术20g,黄柏10g,党参20g,柴胡10g,生地20g,黄芩10g,苦参5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嘱忌辛辣食物和性生活。

  二诊,尿频急痛的症状便有明显改善,夜尿由过去5~6次,减至2次。睡眠亦觉安稳,大便正常,头晕腹胀减轻。黄芪20g,白术10g,陈皮10g,柴胡10g,生地15g,黄芩10g,党参15g,当归10g,黄柏10g,薏苡仁15g,车前子(包)20g,瞿麦10g,茯苓15g,肉桂(后下)5g。7剂,水煎服。药后尿频、急症状消失,未见血尿,头晕腹胀消失,下肢浮肿消失。

 首方以利尿通淋为主,兼以扶正。以八正散、二妙散、三物黄芩汤三者合方加减。以党参扶助正气,柴胡理气解郁。二诊,考虑到急性期已过,遂调整为以扶正为主,兼除余邪。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


  关于黄芩用法。常见有慢性血管性炎症患者,会出现手足掌面潮红
发热,眼睛发胀、满布血丝,头脑不清表现。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归结为“阳虚型”体质,用肉桂数克,常能获得不错的疗效。焦树德在《用药心得十讲》中讲到,用肉桂可以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一类的疾病。


[方证]
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现代应用]
产褥热,肺结核、灼热足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红斑性肢痛症、冻疮、荨麻疹、顽癣、阴痒、阴肿等出现手足烦热时用本方。

    如大塚敬节治某女,四年前生产,此后一直不眠,经久不愈,苦于手足烦热,发烧而不眠,别无痛苦。用三物黄芩汤一周,能眠6~7小时,于是烦热亦解(《汉方诊疗三十年》)。

    赵明锐用此汤治疗两例发热患者。一例38岁女性。于十年前生产后,即患五心烦热,治疗获愈。但以后则每年到二三月间开始,即感到周身烦热,手足心尤甚,殆至十月以后就逐渐热退身凉了。十余年来一自如此,虽然断续治疗,未见好转。在发热期间,并伴有口渴能饮、咽干、舌燥、皮肤枯槁、瘙痒、大便燥结等证。脉数有力,舌红、苔白。其他尚属正常。投以三物黄芩汤2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三年未曾复发。另一例23岁女性,每年春季即出现手足心烦热已三四年之久,伴有心悸、心烦、失眠、盗汗、纳呆、倦怠等症。曾累用一般滋阴之品,诸如鳖甲、知柏、沙参、地骨皮等药治疗未获效。年年春夏如此发作,待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则逐渐好转。诊得其脉弦而数,舌红苔薄黄。给予三物黄芩汤治疗。前后共服十剂,诸证痊愈。次年春天仍有复发,再以此方治之,数剂而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经方发挥》)。

    从赵氏的两则医案来看,本方证多有慢性化的特点,而且其发生还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浅田宗伯还以本方治疗某女,产后烦热,头痛如劈,饮食不进,日渐衰弱。他医多诊为产后结核,推辞不治,余与三物黄芩汤,四五日后,烦热大减,头痛治愈(《橘窗书影》)。这些经验说明头痛并不是本方证和小柴胡汤证的主要区别。

    《金匮要略浅述》载每用三物黄芩汤合黄土汤,用于治疗痔疮出血,疗效很好。

     胡希恕则用本方治疗口糜(《中医临床家·胡希恕》)。

     本方还用于一些热入血分的皮肤病。妇女经期感受外邪,邪热乘虚内陷而致的“热入血室”证可出现小柴胡汤证,而同样产后感邪除三物黄芩汤证外也会出现小柴胡汤证。那么,两者到底又该如何区别呢?从方剂构成来分析,两方都有黄芩,都主治烦热,但小柴胡汤用柴胡,其所主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用半夏生姜,有心烦喜呕,用人参甘草大枣,其病在气分。而本方用地黄,与出血有关。其人体质虚弱、伤阴的表现都很明显。从病位的深浅来看,本方证已涉入血分,其层次要比小柴胡汤证要深。苦参味浓极苦,脾胃虚弱之人有难以下咽之感,若服后胃内不适,心下痞闷,可改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

    尤在泾:此产后血虚风人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若头痛者.风未全变为热,故宜柴胡解之(《金匮要略心典》)。
    尾台榕堂:治骨蒸劳热久咳,男女诸血证,肢体烦热甚,口舌干燥,心气郁塞者;治每至夏月,手掌足心烦热难堪,夜间最甚,不能眠者;治诸失血后,身体烦热倦怠,手掌足下热更甚,唇舌干燥者(《类聚方广义》)。
    徐忠可: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长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头不痛,故以黄芩消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金匮要略论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