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名方茵陈蒿汤的注意事项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36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阳明病,发热则热不得郁,汗出则水湿不得瘀,故曰:“此为热越”,康平本为小字旁注。越是发散的意思,热越就是热邪得以发散的意思。热随汗出而发散,湿热不能互结,就不会发黄。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如果只是头上有汗,齐着脖子以下都不出汗,这就是热不得越,热邪不能发散,与体内水湿互摶就会发黄。“但头汗出”,头上水湿得泄,全身发黄但面目不黄。231条全身“不得汗”,头部水湿不得泄,一身及目悉黄。
“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虽然“身无汗”,如果小便通利,水湿得泄,也不会发黄。如果“身无汗”兼小便不利,水湿就会蓄于下焦膀胱。“渴饮水浆”,浆不是水,浆是较浓、粘稠的液体,用米或菜熬的汤,既浓又有温度。渴的厉害时喝水不能解渴,人就想喝面汤、米汤、果汁等浆汁。渴是有热,口渴还想喝汤,说明内热很严重。既有热又有湿,湿热互结,就可能发黄。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为瘀热在里”,康平本为小字旁注。用“瘀”而不是“郁”,就是提示热瘀血分,病从湿化,所以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如果热郁气分,病从燥化,会大便燥结,濈然汗出。于是得出结论,“瘀热在里”是身必发黄的原因。 
“茵陈蒿汤主之”,《神农本草经》:“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五月当柴烧。茵陈是青蒿的幼苗,能“因陈而生”,每年春天,枯萎的老根上再次发出新芽,这种特点使茵陈可以“推陈致新”,是治疗“热结黄疸”的特效药。“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栀子主治“胃中热气”,可以清上焦之热,治疗“但头汗出”。“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苦寒泻热,“主下淤血”,后世称为活血化瘀,能治“瘀热在里”。大黄“推陈致新”,陈是水湿,新是津液,去了水湿就生出了津液,符合柯琴的观点:“发黄是津液所生病”。
将息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先煮茵陈,而且煮的时间很长,蒸发掉六升水之后才纳入栀子、大黄。类似这种煎煮法,见于134条的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为什么大陷胸汤先煮大黄,茵陈蒿汤先煮茵陈呢?先煮则性缓后发,大陷胸汤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先以芒硝、甘遂去其水饮,再以大黄泻其热邪。茵陈蒿汤证“渴饮水浆,小便不利”是“瘀热于里”,“身必发黄”是“瘀热在表”,先以大黄、栀子清里热,通利三焦之后,继以茵陈清表热,祛瘀利湿以退黄。因大黄后下,服药后会“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康平本为小字注解。“尿如皂荚汁状”就是尿色如血、如浓茶,这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尿血的排病现象,不用害怕,以防患者看到后认为是药物伤害肾脏出现的副作用。“一宿腹减”,260条的茵陈蒿汤证中就有“腹微满者”,说明发黄也会伴有腹胀满。观察小便的颜色很重要,附刘渡舟刘老医案一则,供参考。
“我个人在临床上有教训,那时候在永定门,有个小学教师,姓张,一夜得了黄疸病。阳性黄疸,舌苔黄,眼睛黄,还有发烧,小便黄赤不利,心里也发烦,我给开了茵陈蒿汤了,吃了大约五六付,周身就不黄了,就好了。那时候是联合诊所,还得有病假,说行了,你这好了,可以上班了。把这事看得很容易,可还没到一个星期又回来了,又黄了。接着又吃茵陈蒿汤,吃了以后又好了。大概这么反复两次,这时候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病怎么老反复?就是治的没彻底就停药造成的,这是不行的。怎么叫彻底,怎么叫不彻底?现在中西医结合有化验,能看出来。后来我就琢磨一个方法,就是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现代医学将本方制成成药——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黄疸,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也出现大量的过敏反应或是副作用,其实不是药物的问题,而是辨证出了问题,非“瘀热在里”的肯定不合适,不能用。

第237条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课前思考:
1. 刘渡舟刘老说:“诸脉皆属于心,人的记忆、神都是由心所管。有了瘀血,血脉不利,影响心神,所以就喜忘”,既然影响心神就喜忘,那仲师为什么将喜忘放于阳明篇而不是少阴篇?
2.喜忘轻于如狂,更轻于发狂,为什么不用调胃承气汤打底的桃核承气汤而是用治发狂的抵当汤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