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病人”,既不说伤寒、中风,也不说太阳病、厥阴病,而是说病人,这在伤寒中不多见,说明仲师不认为这是六经病,只是病人出现了类似于厥阴病的手足厥冷,所以放在厥阴篇供大家鉴别。病人手足厥冷,但既不是脉微细,也不是脉促、脉滑,而是“脉乍紧”,突然紧一下,其实是排除寒厥、热厥。在太阳篇,脉紧代表风寒外束,但此处肯定不是风寒束表,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此处的脉乍紧,是宿食、痰饮阻遏气机,脉行不畅的反映。 “邪结在胸中”,这是仲师给出的病机,由于寒邪、痰饮、宿食等邪气结于胸中,膈上为天,为阳,膈下为地,为阴,胸中为阳位,邪气壅塞胸中,阳气不能输布于四末,就会手足厥冷。 “心下满而烦”,“满”通“懑”,懑而烦,就是心烦重于胸闷的意思。《灵枢·邪客》:“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胸中,如果邪气结于胸中,则心下满懑而烦。 “饥不能食者”,手厥阴心包五行属火,心包之火邪不能消谷,却可以灼伤胃阴,胃阴虚则知饥而不能食。 “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病在胸中是指出病位,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用吐法将胸中之邪吐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上脘就是指胸中。“宜瓜蒂散”,不是必须用瓜蒂散,而是用它的吐法,张驰老师就认为用参芦饮效果更好。瓜蒂味苦,赤小豆味酸,二药配伍,酸苦涌泄,再加上清轻趋上的豆豉,既能顾护胃气,又能攻逐实邪,阳气一通,厥冷自回。 本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需要与166条,324条互参,方能得见瓜蒂散全貌。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可见“胸有寒”未必手足厥冷,而“膈上有寒饮,干呕者”未必可用吐法,当用四逆汤温之。 附《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11-12期合刊唐祖宣医案一则:“患者嗜酒,过食生冷,久卧湿地。以致水湿结胸,两胁剧痛,烦闷欲死,几经误治,现证见体瘦、精神不振、呼吸有力、口出臭气、不能言语、四肢厥冷、小便短赤、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此痰湿热郁于上脘。用瓜蒂、赤小豆、白矾各9克,研末分3次服。服后吐出痰涎和腐物二碗余,诸证好转,中病即止,改饮食调养”。 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课前思考: 1.曹颖甫认为,“此心下悸,与太阳发汗过多水气凌心者,同为上焦之证。水在上焦,不当用利水之茯苓,然则恐其水渍入胃作利,而先治其水,亦当用桂枝甘草汤,此云当服茯苓甘草汤,则传写之误也”,换桂枝甘草汤可否?为什么? 2.宜先治水是先治水再治厥?还是治水就是治厥? 3.却治其厥是什么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