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督脉(上)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我们开始讲督脉,督脉和任脉一样,不取井荥俞经合。“脉起下极之俞”,下极之俞就是会阴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与膀胱经相交。“循额至鼻柱”,与任脉相交。“属阳脉之海”,所有的阳经都要归到督脉。“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都纲,故曰海焉”。“都纲”是梵语大经堂的音译,从唐朝开始有此称谓,形容督脉在阳经中的重要性。

督脉见于《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督脉起于少腹部以下的耻骨中央,女子入系阴道,出于尿道口,所以督脉病也有泌尿系统疾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其支络循阴器相合于会阴部位,绕行于会阴后面,循臀部与足少阴肾经之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相汇合,与足少阴经脉相合,顺着大腿内后侧上行。在这里,督脉与肾经、膀胱经有了联系。“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眥”,贯穿脊梁内侧,连属肾脏,其支络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第一、连属肾脏,就不只是与经脉有联系,督脉的命门穴与肾脏有了直接关系。第二、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等穴位可以治疗目肿、目翳。“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百会、前顶、后顶可以治疗头风、癫痫、健忘、小儿惊痫、精神失常等疾病。“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出来之后顺着颈项下行,循肩膀内,沿脊梁骨内侧下行至腰中,到臀部后再次联络于肾脏。“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如果是男子,督脉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重点来了,督脉除了顺着脊梁内侧上行下行之外,还有一条支脉,从少腹直上,“贯齐中央”,我认为是身体中央,相当于藏传佛教的中脉。所以上贯心之后,进入喉咙,上至面颊,环绕口唇,向上系于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这是督脉所生病,第一个是“冲疝”,伤寒中称为奔豚,难经称为肾之积,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利。第二是女子不孕。第三是癃闭、遗尿、痔疮、咽喉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这是讲治则,督脉的病治督脉,一般是取曲骨穴,严重的取肚脐下的阴交穴。

督脉从长强穴开始,一路向上,到龈交穴而止,由于主要穴位都在后背,都是以脊柱骨定位,所以我们不按书上的顺序,而是倒着讲,从龈交穴开始。

龈交穴:很少用,“唇内齿上龈缝中”,把上嘴唇掀起来,中间那个小疙瘩叫系带,系带上面有一个结节,就是龈交穴。普通人那个结节特别小,有痔疮或瘘管的人结节特别大,闪腰岔气的也大,主要就是治痔疮。很多号称祖传多少代治痔疮的,都是在那个结节上面操作,有的用刀割,有的用剪子剪,有的用针刺,治疗痔疮,效果还可以。它是“任督足阳明之会”,所以阳气重,可以治疗“牙疳肿痛”,牙龈腐烂、肿痛、牙周炎这些疾病,也是用三棱针在结节上扎一下,挤几滴血,尤其是门牙痛效果很好。

水沟穴:又名人中穴,“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望诊的时候,通过水沟看膀胱、子宫,看相的相师通过水沟看人的寿命长短。现在把人中分成三份,在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的那个位置向上斜刺。“督脉和手足阳明之会”,主要治疗面瘫,原先上嘴唇歪的,经过治疗正了,扎人中起固定的作用。原先下嘴唇歪的,经过治疗正了,扎承浆穴起固定的作用。在民间常用于急救,遇到有人昏迷,老百姓就掐人中,说明它是一个刺激性很强的穴位。人中穴还能治急性腰疼,位于腰正中线、不能前后俯仰的腰疼,玉龙歌:“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痛亦可攻”。就是用泻法治这种急性的腰扭伤,对长期的、慢性的腰疼效果不明显。但是扎人中特别疼,而扎人中取效又要疼的往外流眼泪才能出来效果,所以我用的很少。

素髎:“鼻柱上端准头”,就是鼻子尖。素髎主治疾病特别有限,主要是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我们太原有一个老医生治过敏性鼻炎就是一针,扎素髎,一下给你扎进去酸的流眼泪,可以好一段时间,过后还会犯,远期疗效不好。其次是治疗酒糟鼻,酒糟鼻用中药治疗的效果很慢,属于络病、奇病,所以在红血丝上刺络放血的效果很好。也可以用于上火感冒引起的鼻流清涕,鼻子生疮,只是一般人受不了疼痛,不愿意让扎。

神庭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从神庭穴到风府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小的凹陷。所有头上正中线的穴位,包括膀胱经的穴位,胆经的穴位,在头上都是找凹陷。张子和曰:“目肿目翳,针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临床中可以一试。“足太阳督脉之会”,阳气旺盛,可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精神失常。

上星穴:“神庭后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容豆是形容这个凹陷大一点,可以放进去一个豆子。过了神庭以后,用手指顺着头部正中线从前往后推,推到凹陷就是。上星穴用的相对多一点,治鼻炎、鼻息肉效果比较明显,一般是麦粒灸,把凡士林抹到上星穴起定位的作用,把艾绒搓成小麦粒那么大以后粘上去,别用打火机点,免得把头发都烧了,点一支线香,一点就着,很快就没了,拿镊子夹掉,然后再放一粒。艾灸的原则是灸单不灸双,一般是灸七粒、九粒、十一粒。像鼻息肉,鼻子不透气,灸完气就通了,特别快。但是不是特别熟的人别给人家弄,万一烧了头发找你麻烦不合算。“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这种病也多见,包括“口鼻出血不止”,后面有注意事项,“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其实上面讲过为什么,“宜泻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所以这就涉及到艾灸的泻法,疾吹艾火为泻,少灸几壮即可。灸上星时还要注意不能烧了头发,弄两个女人的发夹,把头发分开,不要让艾绒把头发烧了。

囟会穴:“上星后一寸陷中”,也是找凹陷。“初灸不痛,病去即痛”。刚开始灸的时候不觉得疼,病好了以后觉得疼。这是艾灸的第二个原则,不管灸疮疡脓肿还是瘢痕疙瘩,都是“从痛灸到不痛,从不痛灸到痛”。这个病原先不痛,灸到能感觉到疼痛,就治好了。这个病一灸就痛,灸到不痛,就治好了。“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说明对鼻炎效果挺好。神庭、上星和囟会,大都是治疗鼻塞、鼻炎、头痛。“八岁以下不可针”,害怕囟门万一没有闭合,伤了骨头。古人营养不良,头骨闭阖可能会迟,现代人从小补钙,没有这种问题。“主脑虚冷,或饮酒过多,脑疼如破”,这两个病一虚一实,手指按住穴位,不觉热是虚证,脑虚冷,艾灸。觉指下发热,是实证,刺之或放血。饮酒后正头痛的,刺囟会穴或百会穴。饮酒后偏头痛的,太阳透率谷穴。囟会能治疗头皮屑,不一定非得扎针或者艾灸,就是天天按摩,用干梳头的办法手指按摩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有人发现艾灸囟会穴能治白发,临床中或可一试。

百会穴:《道藏》:“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两耳尖向上头部正中线交叉的地方,这个十字点,然后再往后有个凹陷,一般都是在头旋之中,但有的人的头旋不在正中间,有的人两个头旋,三个头旋,就不能以头旋来取,还是要找凹陷,它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全身的阳经都要走百会穴。手三阳足三阳加起来就是六阳,所以古代把头叫作六阳之首,是人体最不怕冷的部位。“主头风”,慢性阵发性的头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中风,言语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百会穴是治疗中风、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的大穴,常用穴。“饮酒面赤”,其实不只是饮酒后的面赤,高血压引起的面赤也起作用,百会穴、双耳尖、曲池穴、膈腧穴放血,立竿见影,而且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的症状可以即刻缓解。

风府穴:“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风府穴位于后脑勺颅骨下方,发际线上一寸,在两条大筋之内。说话的时候大筋内的肌肉隆起,不说话的时候恢复原状。我一般是先找到风池,风池在大筋外侧的凹陷中,特别好找,两风池中间就是风府穴。很多人不敢扎风府穴,怕有风险。其实有个窍门,针尖对着患者的舌根方向进针,一寸针刺入半寸,不会有风险。如果朝着鼻尖方向,特别容易扎进颅内,刺到延髓。顾名思义,风邪之府,风池、风府、风门都是祛风大穴,能治疗 “振寒,汗出身重,恶寒”这些伤寒、中风的疾病。“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就是颈椎病或落枕引起的颈项疼痛。与太阳穴一样,也是治疗“偏风,半身不遂”的主要穴位。

哑门穴:风府穴不能灸,灸了会让人失音,哑门穴也不能灸,灸了会让人变哑。哑门穴不要扎,这是特别容易出事的穴位。“可绕针八分”,就是针朝向一个方向捻转,现在称为滞针术,特别容易得气的一种手法。敢针哑门的大夫不多,不建议用。哑门穴能治的疾病,完全可以用其他更安全的穴位代替,比如“舌急不语,重舌”,用廉泉穴代替。“脊强反折”,用脊中穴、筋缩穴代替。“头重风,汗不出”,用风池穴代替。

大椎穴:“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我们现在都是在第七颈椎下取大椎穴,但这个“一椎”是指第一胸椎,怎么区分颈椎和胸椎?古人说“动骨和不动骨之间为大椎”,颈椎是可以动的,胸椎是不动的,按住椎骨后,让患者左右扭头,感觉到动的是第七颈椎,不动是第一胸椎,胸椎和颈椎之间的凹陷是大椎穴。和百会穴一样,也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所谓“灸以年为壮”,就是艾灸的时候,以年龄定壮数,多少岁灸多少壮。“背膊拘急,颈项不得回顾”,这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大椎穴作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是必取穴。“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这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中的太阳中暍,“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中暍是类似伤寒的病,如果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而误诊为伤寒,大发其汗,恶寒更甚。如果因“手足逆冷”误诊为阳虚而妄加温针,则发热更甚。如果因“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误诊为阳明里热,妄自攻下,则津液愈亏,小便淋漓。或针大椎穴,或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顶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则也是很难用处方治疗的疾病,所以仲师提出针刺大椎穴、肺俞穴、肝腧穴。从以上两条可以看出,不论是中暍还是太阳与少阳并病,都是感冒发烧,虽然处方区别很大,但针灸取穴却没有区别,可见针灸的好处颇多。遇到高烧不退的,也可以在大椎穴放血,配伍少商商阳,开肺气,泻阳明,效果不错。

身柱穴:“三椎下,俯而取之”,第三胸椎下是身柱穴。顾名思义,是身体的支柱,脊椎骨受伤引起的截瘫,只要第三胸椎没有问题,就还有机会,如果第三胸椎粉碎性骨折,基本上就没办法了。“主腰脊痛”,这里的腰脊痛就是身柱穴附近的疼痛,不管其他位置的疼痛。“癫病狂走,瘛瘲,乱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就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的症状,《难经》曰:“治洪长伏三脉,风痫发狂,恶人与火,灸三椎、九椎”,这是对精神分裂症提出的治法。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参考《难经·四十二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附着于脊之第九椎”。肺藏魂,肝藏魄,精神类疾病就魂魄不全,所以灸三椎、九椎。身柱穴所治“风痫”为内风,所以也能治疗肝风内动的眩晕。日本人对身柱穴研究的比较多,他们称身柱穴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名家八偶景山在《养生一言草》中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1938年,本针灸名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四十多所学校为身体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施灸身柱穴,一个月后,不但食欲、体重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日本针灸家认为,七岁以内的小朋友生病用命柱,命门和身柱,胸部以下的病针命门,胸部以上的病针身柱,日本人灸身柱,和古人灸膏肓、关元、足三里穴有异曲同工之妙。江苏无锡的徐红老师在临床中发现,灸身柱穴还有增高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