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 身边那点事 - 布衣教师 迁安教师 班主任材料 初中高中教案课...

 姜虹 2011-06-09
介绍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关于“绝骨穴”的内容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绝骨穴”的内容
介绍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疾病学把人的疾病从外到里分为四个层次,治疗也就分了四种方法。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
  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
  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
  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还有一些脏腑的疾病最好用中药来医治。在中医的传统文化当中,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两本,分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最早按照“辨证论治”来治病的医术。比如,病在表层的太阳经层面,就可用到【桂枝汤】或者【麻黄汤】。
  4.厥阴层面的治疗
  如果病再深入,到了厥阴这个最里层,就会用到【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药,按照症状不同进行分类,有个很核心的原则,如果是脏腑受邪,就一定要采取用药的方法来解决。
  奇经八脉得病是重症。本书中多次提过,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所以奇经八脉得病,要么用药从肝肾去治,要么用药从肝肺调理气机上去治。
  对于再重的病,如督脉病中的强直性脊柱炎,一方面可以用药从肝肾上治,另一方面可以用传统医学上很重要的方法灸法来治,就是用艾草烧灼的方法来治。这是用了艾草的通窜力强的特性,从而能够把奇经八脉或者是十二正经疏通开。
  对人体来讲,有几个很关键的穴位点,曲黎敏教授给作了一个梳理。
  头上的【百会穴】很重要,还有【睛明穴】,它是膀胱经的起始点。
  肩背上的重要穴位是【缺盆穴】,五脏六腑的通路都要通过缺盆来体现。所以摁揉缺盆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从后背上来讲,【膏肓穴】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膏肓穴】正好位于两个肩胛骨的中间,是很不容易活动到的一个穴位。“病入膏肓”这个词我们都听过,意思是如果病已经到了【膏肓穴】了,那这个病已经很深了。
  这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国王生病了,他请秦国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来给他看病。在等待医生看病之前,这个病就变成两个小孩儿在那儿对话,他们商量说要来的医生医术很高,太强大,咱们这些病邪该躲到哪里去呢?其中的一个小孩儿就说,咱们躲到肓之上,膏之下,躲到膏肓那个地方去,这样医生就拿咱们没有办法了。后来医生来了说国王这个病没法治了,已经病入膏肓了。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说明了【膏肓穴】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膏肓穴不太容易活动到,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活动一下膏肓,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养生的妙法。
  那么,我们怎样活动膏肓呢?可以趴在椅子背儿上,这样就把【膏肓穴】给打开了,往后使劲挤压肩胛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挤压膏肓。
  一般来讲,【膏肓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身的病特别是上半身的病,大都跟【膏肓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平常的运动中,不能老伏案工作,总让【膏肓穴】开着是不行的,要把它阖上。
  在传统文化当中,锻炼【膏肓穴】是有一些很具体的方法的。比如少林的《易筋经》里边就有很多动作是在锻炼【膏肓穴】。其实,人体的气机就两个字——开阖(hé)。我们只要学会怎么去开,怎么去阖就可以了。
  脾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人体的穴位有关系。比如【中脘穴】位于胃部的正中线,当您摁压腹部的时候,哪儿疼痛,就把那里拨开即可。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无论您是否懂经络,当您摁揉到身体的哪个部分出现压痛、疼痛或者手指感觉有个结的时候,就要把它拨开,经常去按揉它,就会对身体有好处。
  人体下边的病大多跟【关元穴】有关。再往下走,腿上的【委中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委中穴】可以解决腰痛和腿痛的问题。
《四总穴歌》所记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个穴位的功能与主治,朗朗上口,广泛流传至今,为广大医家所应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常用治疗穴位。
1.合谷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临床特效穴位,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止痛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它都很重视,各针灸文献中均有记载。《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说明了【合谷穴】具有统治面口一切疾患的功能。由于手阳明的经脉和经筋都在头面部循行,因此针取合谷,通过经络的传导,上达头面,从而治疗这些部位的病症。《玉龙歌》中说:“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如神”。合谷穴的治疗作用不仅局限于头面,它还能统治全身其他的许多疾病。如《席弘赋》中云:“于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曰:“两手酸痛难抓,曲池、合谷共肩”。总之,【合谷穴】为临床运用的主要穴,其疏风邪同荆芥,清燥热似黄芩,既主治经脉循行处的病症,又能适用于全身多方面的治疗,针灸临床之多用,不可不予以重视。
2.足三里
【足三里穴】又名下陵、鬼邪,它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腧穴。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华佗称三里“主五劳之羸瘦”;《玉龙歌》云:“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与阴交”;《百症赋》亦云:“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四总穴歌》是阐明了“肚腹三里留”的观点。可见【足三里穴】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腧穴。以足三里为主,再配以其他腧穴即能治疗多种病症,显示了其在临床上的常用性、广泛性和重要性。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增强,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血液系统有调节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之,足三里的主治范围相当广泛,是全身重要的强壮穴。针灸或按摩该穴可以预防感冒、胃肠疾病和中风,还可以保健长寿,它既为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也是多种病症的常用穴位,而且疗效可靠,因此,足三里穴在针灸临床上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3.委中
“腰背委中求”语出《四总穴歌》,其意思是指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腰背疼痛最难当,起步艰难步失常”。尤其是老年人患有腰背疼痛更是痛苦难堪。《丹溪心法》中说:“当腰背痛起步难时,取委中穴”。《席弘赋》载:“委中专治腰间痛”。《灵光赋》则说:“五般腰痛委中安”。著名针灸学家马丹阳针刺【委中穴】治疗腰膝疼痛屡见奇效。名家杨继洲用此穴治丹毒、痈疽,其效甚好。历代医家治下肢无力、酸肿,小腿拘急痉挛也都取委中要穴。
“腰背委中求”是循经取穴的方法之一。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在背部形成两行夹脊的经脉,直行腰骶,下抵腘,合并于委中。该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央处。从解剖上看【委中穴】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腘动脉,腘静脉。刺激本穴,通过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可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委中穴之所以有解热作用,与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4.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穴道,它与手阳明大肠经有着密切的气血流注关系、经脉表里关系、脏腑络属关系。【列缺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任脉受纳于足三阴经的脉气,称之为“诸阴之海”。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与督脉足少阴之脉相并,贯穿于脊椎里面。【列缺穴】一穴通三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这些联系不难看出【列缺穴】在经络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四总穴歌》说:“头项取列缺”,说明针刺【列缺穴】,不仅“善疗偏头患”,而且能疏通颈项部经络气血,可迅速解除颈疼痛不适症状。
以上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去用的一些方法,学会了这些方法,就可以做自己的医生;自己动手,解除病痛。
  中医在传统文化当中是一门活的艺术,它到现在为止也不应该算作是一个遗产,它不会死掉,会一直活在每个老百姓的血液里,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必将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中医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据,学会从头到脚关爱自己,就能够过上健康、自信、自足的生活。
 
针灸按摩
过去针灸都使用细长的金属针刺破皮肤,直接接触身体内部的经络,容易引发感染,传染疾病。现在新发明了一种针灸器械,不用刺进皮肤,避免了交叉感染,不要消毒,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是纯粹的绿色疗法,被称为“魔棒”、“神针”。叫通宝穴位保健仪,下面就有关知识做简单介绍。通宝(穴宝)使用案例
    “天狮通宝”又名穴宝.是一种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研制而成的特效袖珍式医疗针灸器械.(国家发明专利号97102346.7)是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中医针灸、点穴医疗技术与先进的现代高新技术高能磁束、无电源电脉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调整人体经络及脏腑的气血功能,以及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和增强免役功能,强体健身的作用。其疗效迅速,使用简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不刺破皮肤,不传染疾病,被称之为"绿色疗法"它是对中国针灸技术的继承和完美,是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天狮通宝”经十余年的大量临床和反复实践,总有效率达98.4%,被称为“魔棒”、“神针”。并受到国内外医生、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评价和欢迎.
“96 北京国际的发明展览会” 嬴得了金奖;在1997年 “首界国际的爱因斯坦新的发明, 新的技术 (产品) 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受到国家领导人宋平,王光英,马文瑞等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并积极建议推广应用.
§天狮穴宝”它必将逐步取代针灸,成为没有国界、千家万户、人人均能使用的高效理想的治疗保健器械,是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之宝 。               .
产品特征
1.   不要需要电源。
2.  体积小容易携带
3.  不用刺穿皮肤,没有交叉传染的潜在危 险,没有恐惧感觉。
4.  技术容易学习和掌握,每个人能使用它。
5.  没有副作用,安全、可靠。
6.  使用方法多样。
7.  世界第一发明
产品说明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微循环畅通,人体自然处于安定平静状态,血压自然平稳;天狮通宝通过调整生物电场与磁场的紊乱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和保健作用。
“通宝”点穴器将磁场聚集成高能磁束,当用针头点压穴位时,经过聚焦的高能磁束,通过对穴位点的扫描打入一定数量的电脉冲,既能打通经络,调整人体经络脏腑的气血功能,又能促进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使体内的毒素加快排泄,使病原性物质易被体内的免疫细胞所消灭。
主要 功能
1. 改善微循环 增强器官功能2. 去火、排毒 3. 疏通经络 4. 缓解疼痛5. 降低血压、血脂6消炎,镇痛
使用方法:
六个字:“点压”、“扫描”、“脉冲”
点压:将“穴宝”针尖用力点在穴位点上,用力大小使患者尽量承受为准。
扫描:在用力点压的同时,“穴宝”在穴位点上做顺、逆时针的圆周运动(有如按摩一样)
脉冲:当在穴位点上点压1-3分钟后,并在必要的穴位上打1-2个点脉冲,可以打通经络,迅速达到疗效。
使用穴宝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 点压法:将“穴宝”针尖用力点在穴位点上,用力大小使患者尽量承受为准。
2.揉动法:手持“穴宝”点压的同时,做顺时针揉动,时间可在1——3分钟。
3.静疗法:手持“穴宝”点压的同时,磁头保持一个力度不变,如睛明穴等。
4划动法:手持“穴宝”并将磁头对患者有肿处做顺时针、逆时针划动。
5.打脉冲:必要时打脉冲,磁头离皮肤1mm,然后点压穴宝开个1——2次。
6.组合法:用两只或多只穴宝组合在一起,增强磁场强度(用于消肿或减肥)。
7.双刺法:用两只穴宝作用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如左右太阳穴、腹前腹后、手心手背、等),或在相近的两个穴位上成一定的夹角点按,以增加疗效。
8.振颤法:用穴宝在病灶和穴位上,以一定频率震颤,使穴位点受到良性刺激,打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打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9.粉碎法:用一只或两只穴宝放在一起,对肿块、囊肿等部位以垂直、水平、斜拉、等动作,“分割”病灶,使肿块逐渐消减。
10.磁化法:磁化法与其它法是同步的因为穴宝的尖端是聚焦后的“高能磁束”绝非普通的“散磁”,因此有三分钟特效功能。
        动作是:小圈7圈半,大圈15圈,提拉9次,重复做3次。
针对股骨头坏死,脑中风后遗症疾病。
注意事项:1.使用前要详读说明书穴位选取各项要求,方能做到手到病除、成为神手。
2.请勿剧烈震动严防潮湿与高温,以免退磁、高温变形。
3.远离手表、电视机、录放机、录音机等怕磁物品。
4.千万不要擅自拆卸,以免损伤药膜和改变磁路,损坏功能。
5.安装心脏起搏器、骨折、穿针患者、孕妇、婴儿、外伤皮肤溃疡者,建议不做。
6.甲亢病人不能做,癌症病人不做。
7.通宝电脉冲使用寿命为10000次,电脉用完后,磁疗部分仍有效。
治疗病症可参照中医针灸有关经络穴位进行点穴,疏理,滑动治疗。

使用案例
1.        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根据李蕴濮老师录音整理)
     目前国家划分为7种颈椎病,一个一个地治很麻烦,为简化治疗方法,增强疗效,总结出综合治疗方法。如颈底出血一般方法是检查不出来的,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手法,再配合口服治疗产品, 7——15天就可治好。
以下的穴位的位置,请参看穴位图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点压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补)
(1)治疗时要先用点穴器(穴宝)点压内关穴男性点压左手女性点压右手内关穴,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再点压百会穴防止患者晕针,也可防止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2)A.点压完骨穴20秒,完骨穴在耳后的凹陷中0.4寸。
B.点压风池穴20秒,风池穴在哑门穴旁开0.5寸。
C.点压天柱穴20秒。
D.再点压哑1穴(后发际0.5寸),大椎穴各1——3分钟,若两个同时用成30度角。
E.再点压哑2穴(在哑1下1寸)1——3分钟。
F.再点压哑3穴(在哑2旁开0.5寸)1——3分钟。
G.再点压哑4穴1分钟,在大椎穴上1寸,(注意切记)同时用另一只手强按大椎穴,防止割下来的钙下行进入胸椎,造成胸痛。
H.阿是穴:哑4——哑2是阿是穴,对阿是穴有3种方法,1.软化2.切割3.复位。
  必须从哑4旁开0.5上2分开始做软化、切割、复位这3个动作,否则碰到有一个“冲骨穴”就会造成患者呕吐反应,出现问题,带来麻烦。
I.点压肩中俞穴:在大椎穴旁2寸。
J.点压陶道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K.点压大柱穴:在陶道穴旁1.5寸。
L. 点压肩井穴:大椎穴和肩峰连线中点,注意肩井穴是一个禁穴,时间不要过长,强烈刺激几秒钟即可。
M.点压颈康穴:颈康穴是
颈椎病的清洁工(也叫追逃犯)从大椎穴到哑1穴旁开1.5寸,分成4等分,分成四等分,一次一个,每个6秒钟,(一边4个点共8个点)。
N.点压颈强穴:风池穴下1.5寸,这个穴是在实践中发现的颈部疼痛点,点压这个穴位效果非常好。
O.划动降阳穴:从风池穴到肩井穴划动36次,划动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P.划动桥了穴:从翳风穴到缺盆穴是一条线穴, 36次。
Q.划动进甲纹穴:从哑1到大椎两边各旁开0.5寸,划动36次。
R.按摩琵琶穴:肩井穴后1寸,用手指掐、捏按摩。
S.按摩附分穴:第二胸椎棘凸下旁开3寸,用手指掐、捏按摩。
这种颈椎病的综合治疗即有穴宝的治疗手法,又有用手按摩的方法,疗效很好,便于掌握。
2.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的综合治疗:
(1)点压百会穴、死神聪穴、太阳穴、率谷穴(耳尖上1.5)、翳风穴、上星穴(前发际上1寸)、强间穴(后发际上4寸)、风池——大椎(若有两个则对刺,上一个、下一个两个穴宝若一个穴宝,则分别点压。)
(2)做手部按摩操:小手指率谷穴、大手指按强间穴、食指按百会穴,另外手指按头维穴,抓按头部穴位,5下之后把手打开。做5次为一个周期。
注:特殊型偏头痛:配悬钟穴。
    普通型头痛:配太冲穴。
一般型头痛:配液门穴。
3.脑中风后遗症综合治疗:
(1)        点按百会穴、死神聪穴。
(2)        脑三针:点压脑部后发际正中上2寸部位,再左右各旁开1寸点压。
(3)        聶三针:点压耳尖上1.5寸,再前后各旁开1寸点压。左右两侧分别点压。
(4)        智三针:点压前发际上1寸正中,再左右旁开各1寸点压。
(5)        磁化:先从聶三针的部位每个穴位,顺时针划小圈7.5圈,大圈15圈,提拉9次。再做脑三针部位,每个穴位,(小圈7.5圈,大圈15圈,提拉81次。)脑三针每个穴位做5次上面括号的动作。上面的磁化动作重复3次。磁化动作要求较严格,做就做完,否则别做。
(6)        点压胳膊上的尺泽穴、曲泽穴、三池穴:曲池穴+上、下各一寸
(7)        手腕上:大陵——对刺(透对面)
阳池——对刺阿里穴,如果活动还没力,在点压列缺穴。
        语言障碍:风池透哑门,舌三针(舌三针(廉泉上0.5寸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开1寸为第二、第三针));风府透哑门。振动声带耳屏内侧。 
4.腰疼、坐骨神经疼的治疗:         
      从背夹穴往下旁开0.5寸一直做到尾骨。从肾俞穴旁开1.5寸一直做到尾骨。
      点压人谬穴(即上谬、次谬、中谬、下谬),点压承扶穴、新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风市穴,顺神经根一直往下。
还有腰部奇穴:百会穴、人中穴、扭伤穴、涌泉穴、腰痛关。
   5.晕车:点压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6.便秘:点压支沟穴(奇穴外关上一点),如果太严重有几年历史先调大衡穴(肚脐旁开4寸)、天枢穴。
   7.牙疼:点压颊车穴、合谷穴、上牙疼配下关,神经性牙疼配太冲穴。
            奇穴是:牙痛关(在手部,位于手掌心中指和无名指指缝尖下1寸处),左病医左、右病医右。
   8.失眠:点压百会穴、神门穴、安眠穴、太阳穴、大椎穴、风池穴。
            奇穴是:足底跟穴。(足底跟穴位于外踝与内踝连线和足心前后正中连线交点处)
9.胃疼:点压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胃俞穴、合谷穴。
10.静脉曲张:用穴宝轻力度刮痧曲张部位,向下刮痧。(力度轻为补,重为泻)
11.耳鸣耳聋:点压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翳风穴。
             奇穴是:下都穴、风市穴。
12.泄泻:中脘穴、天枢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足三里。肚子疼配加:气海穴、里内庭穴。腹泻特效穴:申脉穴,在足部位于足外踝下,是奇穴。
.呕吐:加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发烧加大椎穴。
13.高血压:曲池穴、束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石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心下3寸),可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可以按摩中指:另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中指,向里推81次,可降血压。
14.低血压:素髎穴(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
可以按摩中指:另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中指,向外(指尖方向)推81次,可升血压。
15.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巨骨穴、条口穴。
(注)点压条口穴时,用穴宝往上斜刺,左治右,右治左。
   16.青少年假性近视: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四白穴、球后穴、耳穴眼区(耳垂中间至耳朵眼的地方)。
   17.心悸:内关穴、心俞穴、神门穴、膻中穴。
   18.大人感冒:风寒感冒(发热无汗):轻刮列缺穴、风门穴、风池穴、合谷穴。
                风热感冒(出汗发烧):重刮点压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鱼际穴、外关穴。头疼配加太阳穴、印堂穴。鼻子不通气配加迎香穴、鼻通穴。
   19.小孩感冒:液门穴(微握拳小指无名指夹缝处)抖动强刺激。配合喝姜汤水。
   20.咳嗽:1)外感咳嗽:肺俞穴、列缺穴、廉泉穴。
            2)咽喉肿痛:合谷穴、少商穴、天泽穴、商阳穴。
            3)内伤痰湿咳:肺俞穴、太渊穴、太白穴、丰隆穴。
    21.记性腰扭伤:中褚穴(奇穴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
    22.脚扭伤:申脉穴对刺照海穴强刺激。
23.冠心病:内关穴
24.遗尿:尿控穴。奇穴,在手部,位于手掌小指第1节横纹中点。
        遗尿穴。足部,位于足小趾底部趾腹横纹中点。
25.糖尿病:足三里。
下面详细介绍几个重点穴位
一.内关穴,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2、在人体的位置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3、主治症状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治疗机理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4、.临床应用举例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钟120次以上,患者自觉心悸、眩晕、头昏眼花等。针刺两侧内关穴,取中等刺激,平补平泻。使针感在经络末端应答,以治原发心疾,使心率得平。
   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在40~60次以内,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 悸、气短,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增快,针用平补平泻,刺激不能过强以免反而抑制心率。
  心绞痛:
  当心绞痛发作时,若身边无药可针刺内关穴。取双侧穴位,用较强刺激同时行针,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高血压病:
  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头昏、胀痛、颈强、胸闷痛等症状,而动脉硬化尚不太严重者。针刺内关穴治疗效果很好。用较强刺激可使舒张压下降。
  胃痉挛:
  发作时胃痛剧烈,针利内关穴同时配用足三里,双侧同时进针,取强刺激.具 有明显的解痉止痛作用。
  呃逆、呕吐(胃寒型):
  针刺双侧公孙、内关,行捻转泻法,强刺激,并保持针感。以行气降逆,温胃散寒 2.7梅核气:与合谷、少商组合,能明显地开郁化痰,消除梅核气。
  癔病: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其症状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重者不言、不食。针刺内关穴强刺激,重者配人中针刺。
  阴虚火热:
  与合谷、少商、三阴交、太溪组合,可使津液上输咽喉,达到润燥作用 。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眩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症多因肝旺脾虚,痰湿中阻,气逆犯窍。用内关与天枢、太冲组合,内关理气和胃,降逆化浊为主,天枢醒脾化湿,太冲平肝降逆为辅,三穴相合,一补一收,一化一运,一降一和,配伍精当,故能全收。
  胃脘痛(寒邪犯胃):
  针双侧公孙、内关,快刺入,强刺激,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咽喉痛:
  与合谷、少商组合有良好效果,尤其对急性患者甚佳。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落枕:
  以内关透外关,两穴相透,交通气血,调补阴阳,故病可愈。
  痛经(气虚血亏型):
  取 双侧内关用捻转补法.三阴交、素髎均用平补平泻法.三 穴共用可理气养血,活血止痛,升阳固脱。
  治疗上半身疼痛:
  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发生晕车时:
  可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可缓解症状。
5、治疗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对循环系疾病的效果: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用双内关,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治心律失常:内关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整均有良效。治高血压病及对高血脂病人均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系疾病的效果:
  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治胃肠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的效果:
  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肋间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6 、按揉内关穴巧治胃病
  一旦感觉胃不舒服,就轮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内关穴,经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时候,通过按揉内关穴,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保养胃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常按揉内关穴。可以利用坐车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按揉内关穴。内关穴在腕的横隔纹上中间2寸凹陷处。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个关节为“1寸”,千万别拿尺子量,穴位找不准,是不会起作用的。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樊永平点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文中作者用的是中指同身寸取穴法,即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此法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准确定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按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揉,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按压时间太短也会影响疗效。通过按揉内关穴治疗急性胃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经常按揉内关穴,对胃起到保养作用,完全符合针灸学的原理,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配合揉按足三里穴防治胃病,因足三里穴也是胃
二.合谷穴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简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主治症状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临床应用举例
  1、反射性头痛reflex headache。     2、耳聋deafness。
  3、耳鸣tinnitus aurium。           4、衄血epistaxis。
  5、鼻茸rhinopolpus 。             6、齿痛toothache。
  7、扁桃腺发炎tonsillitis。          8、角膜白翳cataract
  9、视力缺乏visual defect 。        10、呼吸困难dyspnea。
  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       12、窒息suffcation。
  13、肩胛神经痛scapular neuralgia。  14、虚脱collapse。
  15、失眠insomnia。               16、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方法】  针5~7分,留针20分钟。灸10分钟。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应用】
  1、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2、合谷总治头、面各症。用之得法,针到病除。齿、眼、喉咙(咽喉)等症之特效穴。
  3、牙痛用「飞经走气」法。1、针尖向上斜刺,强捻转使针感到头部,2、提针至皮下,针尖相下斜刺,使针感到指头,如此反复3次,留针30分钟,痊愈。
  4、齿痛:合谷两穴并针刺,留针3分钟,针到病除。
  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举、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针刺合谷穴特效。
  6、风火牙痛不能饮食:1合谷2颊车3中脘4足三里5留针30分钟。
  7、牙关不开、口眼歪斜blepharoplegia:1合谷2地仓3颊车。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8、合谷补,泻之法:补法、先呼后吸 时针之。泻法、先吸后呼时针之。
  9、头痛headache:1合谷2风池。
  10、癫痫及安神、镇惊anticonvulsion:1合谷2百会3神门。
  11、目赤ophthamia:1合谷2丝竹空3精明。
  12、鼻渊sinusitis:1合谷2迎香。
  13、局部性肌肉痉挛:用点刺法,快针前浅刺,或强刺法
  14、哮喘asthma剧烈时:1先针合谷,2使患者平卧,用五柱灸法。膻中为中心,左、右为神封,上为玉堂,下为中庭。
  15、针『四关穴』:1左、右(合谷)2左、右(太冲)
  a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
  16、止汗:a补合谷,泻腹溜(补合谷可使汗腺收缩)。
  发汗:a泻合谷,补腹溜(重泻合谷,使汗腺松弛)
  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体机能(清理肚脐以上部位):
  a合谷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
  18、调理肠胃,宽中理气:a合谷b足三里。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气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土中之土(胃经为戊土,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戊土)。补之益气理中,泻之升阳降浊。如有湿热壅遏,浊滞中宫,蓄食停饮,腹胀嗳气tympanites,引湿浊下行,导浊降逆而安中宫。
  19、安胎:a泻合谷b补三阴交。血旺气衰。
  堕胎:a补合谷b泻三阴交。血衰气旺。
  a合谷:大肠经之原穴,大肠经为肺俯,主气当补。
  b三阴交:脾、肝、肾三脉之会穴。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
  20、脾病splenic disease:a合谷b三阴交。
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左腿为例,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盖骨正中央,轻抓膝盖。中指沿胫骨伸长,在中指尖水平画线,与食指方向延长线交汇处既是。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胫痠,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神经衰弱、治疗忧郁症、治疗脚气、按摩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足三里穴 Zú sān lǐ(ST36)
  〖取穴方法〗 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说明:血压高时,针灸足三里可降压,血压低时,针灸足三里可升压。
四.大椎穴
大椎穴的位置和作用.
通俗点就是你低头,摸颈部那个突出的骨头下面凹陷处。你的第七颈椎下面的凹陷处!作用主要是热病,比如发烧,还有就是治疗头痛,颈部疼痛。最后的最用就是醒脑,比如治疗癫痫!单单一个穴位是可以起到奇效,但不是每个穴位都可以的,还要是联合起来应用比较好!
主治】
①热病;  ②感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③头痛项强; 
④疟疾;  ⑤癫狂,小儿惊风;  ⑥阳危诸证。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配曲池、列缺、风门主治感冒;配后溪、间使主治疟疾。
【大椎,督脉代表穴之一,别号百劳,位于大椎第一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的地方。《针灸甲乙经》即言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故大椎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于三阳,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以调节六阳经经气,泻之可清泻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补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正是因为大椎在督脉上的特殊地位,临床上取用频
率非常高,其防治疾病的病种几乎涉猎到临床各科,是治疗疾病、保健强壮的要穴?。现将大椎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1  感冒
   大椎穴适用于各种证型感冒的治疗[1],包括风寒、风热、气虚、阳虚等。2  哮喘   
大椎穴防治哮喘的效果也较理想,通常可以即刻平喘。大椎平喘在古书中早有记载,《景岳全书》载:“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灸三壮,喘气立足”,《针灸大成》载:“主肺胀胁满……”。陈卫华等[8]针刺大椎穴治疗哮喘的即效性观察中,52例患者,显效率为53.84%,平均显效时间为12.5min;总有效率为94.23%,平均有效时间为12.8min;P<0.05,有显著意义。
3  发热
   大椎穴在退热效应上有其特异性,《玉龙歌》载:“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林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大椎穴为诸阳经与督脉之会,能够通调督脉,调节诸阳经脉的气机,从而起到通阳解热的作用。
4  失眠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卧、不得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豹文刺大椎穴可使脑络疏通,神明复常,心神得宁。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及手足麻木等,其病机为阳气不能上达清窍,难以布达四肢。督脉为阳脉之海,其脉人髓,上达清阳之窍,下及元气之根,统摄周身之阳气。而大椎穴为诸阳之会,故针灸大椎穴能振奋督脉之气,使阳气上达清窍以养神,布达四肢以养筋,从而发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
管弹性的作用。
6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颈部强直,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手指麻木不适等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大椎穴属督脉,督脉为阳经之海,针刺大椎穴可调整阴阳,活血化瘀,祛瘀通络;且大椎穴乃颈项之门户,气血经络皆由此而过,取之针刺可改善颈项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神经血管的压迫。
7  痤疮
   痤疮多由外感风热,内积血热,邪毒郁滞肌表或血虚生风所致,取大椎穴通阳解热常可收到满意疗效。游俊[24]以针刺大椎穴配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痊愈2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安维东[25]及栾志勇等[26]运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与拔罐治疗痤疮,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宋宇[27]以耳尖配合大椎点刺放血治疗痤疮85例,总有效率100%。
8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多为气郁肝胆火热或外感风热湿毒、热溢肌肤、气阻经络所致,而疱疹后神经痛的关键在于血热未清、血瘀脉络。大椎属督脉经穴,督脉主一身之阳,且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而肝胆相互表里,故大椎穴为治疗常用穴之一。
9五官科疾病
   应用大椎穴治疗五官科疾病,主要指以实热证为主要表现者。
10  其他
   除此之外,大椎穴在临床研究中还涉及其他一些病症,如吕健[33]以雀啄灸大椎穴治疗输液反应60例,与对照组(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相比,可明显缩短寒战发作持续时间,降低发热最高体温,明显减轻病人的自觉症状,减少输液反应的并发症。艾民等[34]采用隔姜灸大椎穴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3例,结果表明艾灸大椎穴具有明显提高患者白细胞的作用。韩明亮等[35]采用针灸大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8例,经过1-3个疗程,均取得明显疗效,其中12例临床痊愈、有效率为97.36%。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大椎穴配合局部取穴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局部取穴法,针灸大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在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减轻消除肢端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对神经传导速度也有一定改善作用。赵兴全等[36]观察大椎穴点刺加拔罐对静脉点滴甘露醇患者脑脊液压力的影响,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静脉点滴甘露醇加大椎穴点刺拔罐治疗,对照组
静脉点滴甘露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5.0%)明显高于对照组(17.5%),总有效率治疗组<82.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大椎穴点刺加拔罐配合治疗对颅内高压综合征有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的资料看,大椎穴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临床的选用频率很高,治疗疾病的种类几乎可涉猎临床各科。而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于刺灸方法的多样化:针刺(合谷刺、豹文刺、透天凉手法)、艾灸(温和灸、隔姜灸、雀啄灸)、放血、拔罐、电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方法不同,主治有异,然法则唯一――谨守病机,终不离其“通调阴阳、祛邪扶正”之功;使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只是令其更偏重于某一功用,从而对该功用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文献中所述的大椎穴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痤疮、扁桃体炎、咽炎、麦粒肿,证虽各异,然其基本病机均属热证,故治疗均以清热泻火为主,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
之,从而充分体现了《内经》“异病同治”的思想。了解了这一点,则可知大椎穴的主治范围并非仅拘泥于文献所述之病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门临床应在掌握大椎穴功用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使万变而不离其宗。当然,大椎穴为什么可以有如此的疗效?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五.委中穴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疾病〗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委中穴  合穴,属土。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征。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六.列缺1)手太阴肺经腧穴。  2)手太阴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经。 
 3)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定位取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取之。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编辑本段]功效
  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病症
  咳嗽,感冒,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项痛,掌中热,腕痛无力,小便热,阴茎痛,尿血,遗精,瘾疹,惊痫。
操作
  刺法:1).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 2).向下斜刺0.3~0.5寸。
临床应用
  1)治腕部狭窄性腱鞘炎,列缺配偏历(或阿是穴),阳溪。
  2)治肾阴虚之咽喉干痛,列缺配照海。
  定位: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是指末筋隙中。”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去欠)【此为一个字,左“去”右“欠”】,小便遗,补之。”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歪斜,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音mao,四声,目眩)。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手腕无力:列缺。
  《铜人》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堂》针三分,日灸七壮至七七壮。
附录∶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下面提供针灸要诀,供使用时参考,使用通宝点压、按摩均可,找不准穴位也不会有负作用。大家可以根据症状及各穴位的治病功效,选择穴位加以施治。
先背六要穴
面口'合谷'收  心胸'内关'谋  肚腹'三里'留  筋骨'大椎'求  腰背'委中'走  頭項尋'列缺' 
天星十一穴歌诀
《扁鹊玉龙经》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关鐍。将针治病人,有如汤沃雪。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耑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耑肿腰*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阳陵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针灸歌《扁鹊玉龙经》
中风瘫痪经年月,曲鬓七处艾且热。耳聋气闭听会中,百会脱肛并泻血。承浆暴哑口喝斜,耳下颊车并口脱。偏正头疼及目眩,囟会神庭最亲切。风劳气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两边。肺疼喘满难偃仰,华盖中府能安然。喉闭失音并吐血,细寻天突直无偏。瘰疬当求缺盆内,紫宫吐血真秘传。霍乱吐泻精神脱,艾灸中脘人当活。食积脐旁取章门,气癖食关中脘穴。脐上一寸名水分,腹胀更直施手诀。关元气海脐心下,虚惫崩中真妙绝.呕吐当先求膈腧,胁痛肝腧目翳除,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养老并肩髃,泄泻注下取脐内,意舍消渴诚非虚,气刺两乳中庭内,巨阙幽门更为最。忽然下部发奔豚,穴号五枢宜灼艾。肺俞魄户疗肺疾,疟灸脾腧寒热退。膏盲二穴不易求,虚惫失精并上气.五痔只好灸长强,肠风痔疾尤为良.肠痛围脐四畔灸,相去寸半当酌量.赤白带下小肠腧,咳逆期门中指长.大敦二穴足大指,血崩血衄宜细详。项强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人门挺露号产疒貴,,阴跷脐心二穴主。妇人血气痛难禁,四满灸之效可许。脐下二寸名石门,针灸令人绝子女。肩髃相对主痿留,壮数灸之直推求。腹连殗殜骨蒸患,四花一灸可无忧。环跳取时须侧卧,冷痹筋挛足不收。转筋速灸承山上,太冲寒疝即时瘳。脚气三里及风市,腰痛昆仑曲月秋里。复溜偏治五淋病,涌泉无孕须怀子。阴中湿痒阴跷间,便疝大敦足大指。癫邪之病及五痫,手足四处艾俱起。风拄地痛足髃疼,京历付阳与仆參。心如锥刺太溪上,晴痛宜去灸拳尖。历节痛风两处穴,飞扬绝骨可安痊。脾虚腹胀身浮肿,大都三里艾宜燃。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臂疼手痛手三里,腕骨肘髎与中渚。目骨更取穴譩譆,肩背痛兼灸天柱。腰俞一穴最为奇,艾灸中间腰痛食。醉饱俱伤面目黄,但灸飞扬及库房。
龙歌(杨氏载)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看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傴者立伸偻者起,从此名杨天下知。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鼻流清涕名鼻渊,先补后泻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口眼歪斜最可磋,地仓妙穴连颊车,歪左泻右依师正,歪右泻左莫令斜。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下生瘰癧,下针泻动即安然。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偶尔失音言語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心火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脊背强痛泻人中,挫闪腰痠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髖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顿时立见消。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辩明。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拿。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樞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两肘拘孪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般症,一针合谷效通神。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脾家之证最可怜,       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閒要得传,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癧灸皆安。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将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风眩目烂最堪怜,淚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肾气冲心何所治,关元带脉莫等闲。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鸠尾独治五般癇,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吼喘之证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嘉宾:杨光--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下面是主持人与杨大夫的一段对话(节选)
 主持人: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杨光:痛症,任何一个部位的疼痛,首选针灸,效果是最好的,腰疼、腹痛,当然前提一定是除外器质性的病变。第二类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像脑血管病,面瘫、失眠、腰疼、坐骨神经痛,还有骨科的一些疾病,妇科的、儿科的,五官科的,很多的都可以。
   主持人:针灸的治疗确实是很独特的,而且没有副作用,其他的病吃药化疗总归副作用多一些。
杨光:对,没有副作用。我们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哪得毛病了,肯定这块的供血就出问题了,我觉得,用西医解释更容易明白,但是中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中医治病真的好,前两天我看媒体,现在西方的国家,针灸很认,他没有什么副作用。
   主持人:颈椎方面的问题怎样注意才能健康呢?比如有什么方法可以不得颈椎病?
 杨光: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谈的怎么样预防颈椎病,大概有这么几点,我先简单的讲一下,第一个是做好劳动、运动之前的一些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他位置的损伤。像一些从事体育的和这些运动员,或者是学生,他们必须做好准备活动。第二个是从事会计、写作、编教打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工作体位和姿势。眼睛和桌面的距离应该保持在33厘米,眼睛不能离书本过近或过远,还有一个问题是长期保持一定姿势以后一定要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第三个要纠正不适的枕头和睡眠的姿势。第四个就是防止颈椎受风寒,所以要积极治疗颈部的外商和感染。第五个就是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主要就是这些。
 主持人: 40岁,女性经常头痛,看医生说是颈椎方面的问题,请问专家,用中医的方法能否治疗好呢?大约用多长的时间?
 杨光:有点不太清楚这位患者颈椎方面的问题有多大程度,能否治好的前提是要知道他病到什么程度,不能盲目回答他能不能治好,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去医院治疗的话,症状会有很大的改善,可以解决他头疼的问题。需要的时间我想,两个星期就能看出效果来。这个是指的针灸的治疗。
  主持人:如果是这位患者,如果到您那挂号首选是什么治疗呢?
 杨光:体针的疗法再配合灸法。这个治疗是要逐步的,不能把刚才所有讲的治疗方法都用上,首选都是体针疗法和灸法。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病症,以中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四型。最常见的为神经根型,表现为颈肩疼痛,并放射至臂部或手指,颈部活动受限,重者可有手指发麻无力及耳鸣头晕等症状。它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颈项痛、骨痹等范围,针灸治疗,在《内经》中即有多处记载。现代应用针灸治疗颈椎病,50、60年代文章很少,至70年代之后,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本病才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至今已报道数千病例。针灸对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治法)
    •体针法
    (1)取穴:常用穴:夹脊颈4一7。
    备用穴:神经根型加肩井、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太阳、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
    (2)操作:夹脊穴多取夹脊颈5—6,备用穴据不同类型,每次取2~3穴。夹脊穴刺法;取28~30号1. 5~2寸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0.5寸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捻转法尽量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用紧提慢插法,肢体麻凉明显者紧插慢提。备用穴,进针得气后也用提插捻转法。均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运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
    •挑刺法
    (1)取穴:阿是穴。
    (2)操作:阿是穴即反应点,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较弱。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每次可选3~4个,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部麻醉,以细三棱针先挑破表皮,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宜贴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将纤维丝挑断,挑净。下一次挑时,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注意,每次选挑刺点时,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
2.疗法①取穴:阿是穴,若无痛点可刺大椎、天柱、百劳。
手法:平补平泻。
疗法②取穴:阿是穴,手三里处反应点。
手法:平补平泻。
疗法③取穴:颈部夹脊穴(哑门至大椎穴之间作4等份,各等份交点旁开处,左右共6穴)。
手法:平补平泻。
疗法④取穴:颈丛点,副神经点。
       手法:弹拨法,强刺激。
疗法⑤取穴:主穴取风池、百劳、风门、肩井、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配穴取肾俞、气海、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
手法:提插捻转,中刺激补法。
疗法⑥取穴:主穴取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井、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配穴,上肢麻木加外关。
手法:平补平泻。
(2)灸治疗法
①温针灸    取穴:病变部位夹脊穴,大椎、肩井。
⑶风池、肩井、天宗。
方法:每次选用4~6个穴位,先以捻转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然后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从艾段下端点燃施灸。每穴每次施灸2~3壮,或
5~10分钟,隔日治疗1 次,7~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艾卷灸   取穴:阿是穴、大椎、曲池、足三里。
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施灸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温灸器灸   取穴:颈夹脊穴及压痛点处。
方法: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7~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下面提供十二经络图及全息反射图,供治疗选穴时参考。 
收藏 分享 评分
本篇文章来源于 布衣教师(http://uuun.) 原文出处:http://uuun./thread-3626-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