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手阳明大肠经(一)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环绕在小肠的上方,第一、接受从小肠而来的残渣,第二、吸收残渣里多余的水分,通过小肠热量的蒸熏,将其气化为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津”,津为清轻之气,上升进入肺中,通过肺输送给五脏六腑,所以大肠主“津”所生病者。将糟粕通过直肠排出去,就是“传道之官”,把大肠中水分变化为津,上传到肺,布散到口腔就是“金津玉液”,就是“变化出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增水行舟”之法。我给一个腿疼、腿抽筋的患者开芍药甘草汤,她有心脏病、糖尿病、便秘,常年吃麻仁润肠丸,喝了芍药甘草汤后,增加了大肠里面的水分,甘草有保水的作用,不便秘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吃麻仁丸,这也体现了大肠主津的作用。《灵枢·经脉篇》:“大肠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眼、口、鼻、咽喉,出现的症状,都是“津”敷布不周所致,“肩前臑痛”,是津不能濡养经筋所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输原经合”,大肠经是阳经,阳经比阴经多一个原穴,阴经没有原穴,以俞穴代替原穴

商阳穴:“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商阳穴在食指指甲旁边一分的位置。“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阴井木,阳井金”,阴经井穴五行属木,阳经井穴五行属金。阴阳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后面四个俞穴以此类推。大肠经五行属金,商阳穴五行属金,是大肠经的本穴,虚证实证都能治。“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这是肺气肿一类的老慢病复感之后,既有外感症状,又有原发病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穴位也能治,降逆气,通腑气。“耳鸣耳聋,口干颐颔肿”,这与大肠主津所生病者有关系。“颐”是面颊,“颔”是下颌,面颊与下颌肿胀,类似现代医学说的腮腺炎、淋巴结发炎等疾病,在商阳穴放血即效。“齿痛恶寒”,齿痛是牙齿疼痛,大肠经入下齿中,所以偏重于治疗下牙齿痛,牙齿疼痛还伴随恶寒的症状,相当于急性的炎症发作,十宣放血,井穴放血,都会有效。“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肩背拘急不舒,牵扯到咽喉疼痛,这是经脉循行所过的疾病,与经脉有关,与经筋也有关系。“目青盲”,青盲是中医说的内障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视野变窄的眼科疾病,青为木之色,大肠五行属金,故可治之。“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商阳穴是井穴,除放血之外,很少针刺,用艾灸的方法,三壮、五壮,灸单不灸双,一顿饭的功夫就好了。肺经的少商穴和大肠经的商阳穴,一般会联合使用,不管是治“寒热汗不出”,“寒热痎疟”,还是“口干”咽痛,都是一起刺血,退烧的效果挺好,而且可以通过刺血的颜色,判断有没有内火,是实火还是虚火。

二间穴:“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本节是指近端的掌指关节,有两个凹陷,掌骨侧的是三间穴,指骨侧的是二间穴。“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二间穴在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腧穴中为荥穴,“荥主身热”,“病变于色者取之荥”,有退热的作用,可以清热泄火,治疗面红耳赤的疾病。“大肠实泻之”,大肠经的五行属金,二间穴五行属水,金生水,是大肠经的子穴,可以治疗大肠经的实证。“主喉痹颔肿”,喉痹相当于咽喉炎,下颌肿相当于扁桃体炎、牙龈红肿、淋巴结发炎、腮腺炎等局部红肿热痛的疾病。“肩背痛”,二间穴是肩周炎、胳膊疼痛表现在大肠经经脉循行位置时的常用穴,实证用二间穴,虚证用曲池穴。“振寒”,伤寒病恶寒发热时冷的打哆嗦的样子,是阳气与外邪相争,欲出于表时的症状,用二间穴是泻邪气实。“鼻鼽”,流清水鼻涕,过敏性鼻炎与感冒的主要症状。“衄血”,流鼻血,鼻鼽与衄血是太阳伤寒病麻黄汤证的常见症状。“多惊”,属于魂魄受伤,多见于小儿,伤寒论中会加龙骨牡蛎来治疗。“齿痛”,牙齿的疼痛,相当于牙髓炎,不包括牙龈发炎的牙周炎,商阳和二间治的都是实火牙疼。“目黄,口干口㖞”,《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者中有记载。“目黄”是结膜发黄,“口干”,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都治口干,因为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主津所生病者。“口㖞”,治疗口眼歪斜很少用二间穴,面口合谷收,一般都是用大肠经的合谷穴。那为什么还要用二间呢?急性期马上来针灸的患者,大多是本虚标实,急则治其标,用子穴泻邪气。“饮食不通”,胃家实也,泻二间穴,相当于开了一副承气汤。

 

三间穴:“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在掌指关节后的凹陷之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三间穴是大肠经五腧穴的俞穴,“俞主体重节痛”,腧穴擅长治疗疼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擅长治疗固定时间发病,比如大肠经流注于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凡是这个时间段严重的疾病,都可以取三间穴。尤其是肠鸣洞泄,就是五更泻,慢性结肠炎,三间穴的效果很好。“主喉痹,咽中如梗,唇焦,口干”,嗓子疼,就像梗着一个东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喉炎。唇焦,口干,老百姓俗称上火,是因为津液缺乏,故三间穴治之。“下齿龋痛”,龋齿是虫牙,下齿龋痛就是下牙的虫牙疼痛,因为大肠经虽然循行于上嘴唇,但是却入下齿中。其次,治虫牙痛的穴位不多,合谷穴、偏历穴、骨会大杼穴。“气喘”,三间穴治疗的气喘是阳明病的气喘,《伤寒论》221条的“腹满而喘”。“目眦急痛”,麦粒肿、结膜炎等眼部疾病引起的眼角疼,《灵枢·经脉篇》:“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大肠经循行于鼻子两侧,所以能治目内眦痛,内眦部位麦粒肿引起的疼痛,内眼角结膜炎引起的疼痛。“吐舌戾颈”,吐舌是吐弄舌头,小朋友的毛病,把舌头吐出来好长时间也不往回收。需要与弄舌鉴别,弄舌是忽而吐出来忽而收回去,来来回回玩舌头。“戾颈”,痉挛性斜颈,脖子抽筋,抽的总是歪脖子。吐舌戾颈与津液有关,与经筋也有关。“喜惊”,经常性的惊恐。“多唾”,时时刻刻吐唾沫,不是痰,就是唾沫,唾为肾之液,大肠五行属金,肾五行属水,金能生水,这是补母的治法,包括“吐舌戾颈”,都与津液有关。东垣针法曰:“气在于臂,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于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东垣针法被拆分后分列于所在经脉之后,好处是易于对照,坏处是没有上下文,容易误解。后面还有一句“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阳明分为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阳明的特点是多气多血。邪气在手臂里面瘀积,就会形成浮络,去血脉就是刺络放血。如果邪气已经侵入经脉,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规则,取荥穴二间、输穴三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