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胕上陷者,宛宛中”。把脚勾起来后,能摸到两条大筋,两条大筋中间,靠近最粗的那条筋的地方,就是解溪穴,就是平时系鞋带儿的地方。“足阳明所行为经火,胃虚补之”,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胃的五行属土,解溪穴五行属火,是足阳明胃经的母穴,所以说胃虚补之。“主风面浮肿,颜黑”,浮肿是有水气,黑五行属水,脸黑是水气上逆,土克水,五行属火的解溪穴补土以制水。严重的肾炎,急性肾衰竭,都是面色黝黑,可以用解溪穴补土治之。“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腹部胀满,里急后重,肛门沉重坠胀,这是急性痢疾的症状,可以配合胃经和脾经的合穴,足三里、阴陵泉。“瘈惊”:瘈是抽筋,小儿惊风一类抽搐的毛病。“膝股胻肿,转筋”,腿肿和腿肚子转筋,是虚证,解溪穴补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大多是阳明病在上的症状,上病下治。“眉攒痛不可忍”,这是很特殊的一种头痛,眉毛、攒竹穴附近的眉棱骨痛,痛不可忍,就用解溪穴。我经常用脾经的阴陵泉,或者在阴陵泉与地机之间找压痛点,效果很好,立竿见影。 冲阳穴:“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两寸,骨间动脉”。冲阳穴是趺阳脉的所在,在足跗最高点找足背动脉,找到之后,以大指掐住动脉,把针顺着大指指甲下进去,下在骨缝之间,不会太深,也就二三分。“足阳明所过为原,胃虚实皆拔之”,冲阳穴是胃经原穴,原穴和络穴都是虚实都可以治疗,所以不论虚证还是实证都可以治疗。一般都会配伍脾经的络穴公孙穴,加强疗效。“《素问》刺足跗上,动脉血出不止死”,以前的针灸针特别粗,很容易就刺破足背动脉,出血不止,预后不好。现在的针灸针特别细,一般不会造成出血不止,即使一不小心刺破血管,多按一会也就止血了。“主偏风,口眼㖞”,有这个效果,但很少应用。“胕肿”:足跗肿胀,冲阳穴配伍公孙穴,泻对侧内庭穴,刺完就消肿,效果挺好。“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精神病,胃经和大肠经的穴位大多可以治疗精神病。“足缓,失履不收”:足缓就是脚的经筋迟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以至于带不住鞋子,属于经筋病。“身前痛”,胃经身前循行部位的疼痛就叫身前痛,属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陷谷穴:“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两寸”。“足大指次指”就是脚的二拇趾,“外间”,足大趾与二拇趾之间为内间,二趾和三趾之间为外间,“本节”,掌趾关节,找到内庭穴以后,向脚背方向推,凹陷处就是陷谷穴。“足阳明胃脉,所注为俞木”,胃经五腧穴的腧穴,“腧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腧”,陷谷穴与郄穴梁丘穴,都是胃经的止痛大穴,尤其是早晨七点到九点定时发病的疾病,用陷谷穴都是立竿见影。“主面目浮肿,水病,善嗌,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面目浮肿”,有些女同志晚上喝水多,脾虚不能升清,水气排不掉,就会聚集于承泣四白巨髎大迎的位置,显得面目浮肿,眼袋很大。陷是陷进去,谷就是山谷,针陷谷穴就可以把水分排出去。人体带陵、沟、谷、渠的穴位,大多有利水的作用。想消除那个部位的水肿,就在那个部位找名字带陵、沟、谷、渠的穴位。“热病无度,汗不出”,高烧不退还不出汗,这是阳明腑实证,刺陷谷以治之。东垣针法:“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深取足阳明胃经之荥俞,内庭、陷谷”。这段话的原文来自于《灵枢·五乱》:“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气乱于四肢的,先寻找血络,刺络放血,然后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腧穴三间,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腧穴中渚,治疗手臂的疾病。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腧穴陷谷,已经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腧穴足临泣穴,治疗腿脚的疾病。 内庭穴:“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脚二拇趾和三趾之间,足蹼上五分就是内庭穴。“足阳明胃经所溜为荥水”,内庭穴五行属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病变于色取之荥”,是治疗阳明经热证的穴位。“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这里的厥逆,特指阳明热厥,《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数欠,恶闻人声,振寒”,这些症状属于胃经的是动则病“骭厥”,“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数欠是频繁打哈欠,阳气不伸之象。“恶闻人声”是精神病的症状。“咽中引痛,口㖞,上齿龋,疟,不嗜食”,这是胃经的是主血所生病。“脑皮肤痛”:头皮或身上的皮肤疼痛,相当于带状疱疹的疼痛,只要是胃经循行所过的皮肤,都会有效,因为内庭穴是胃经的子穴,可以泻胃经实火。 厉兑穴:“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脚二拇趾靠近三趾一侧的指甲旁一分。“足阳明胃脉所出为井金,胃实泻之”,胃经五行属土,厉兑穴五行属金,土生金,厉兑穴是胃经的子穴。厉兑穴“去爪甲如韭叶”,肉少骨头多,针刺非常疼,如果再做补泻手法,会把患者疼死,于是,《难经》制定了一个规则,“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荥”。当子穴是井穴的时候,就以荥穴代替井穴。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比内庭穴肉多、肉厚,可以施展各种手法,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都可以使用。以膀胱经为例,膀胱经的母穴至阴穴,不能在至阴穴上作手法,“补井当补合”,以膀胱经的合穴委中穴代替子穴至阴穴,作各种补法。“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尸厥”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呼吸微弱,脉象极细,几近于无,特别像死亡的状态。“中恶”,正气不足之人,感受邪气,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古代医疗条件差,老百姓以为人死了,可能会草草掩埋。这些突发的昏迷性疾病属于中脏,“病在脏者取之井”,正好是井穴厉兑穴的强项。“心腹胀满”,“井主心下满”,又是井穴厉兑穴的强项。“水肿”,人以为水肿是太阴病,其实阳明病可以出现水肿,猪苓汤利水消肿。还有一种表现为腹水的水肿, 247条:“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厉兑穴不是什么水肿都能治,只能治阳明病的水肿。“热病,汗不出”,阳明病经证,热证,厉兑穴放血,配伍“荥主身热”的内庭穴,效果更好。“寒疟不嗜食”,泻子穴则能食。“面肿”,可以用陷谷穴代替厉兑穴,痛苦小的多。“风寒,喉痹,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疸,鼽衄,口喎唇裂,颈肿,膝膑肿痛,循胸乳、气膺、伏兔、胻外廉足胕上皆痛”,基本上都是足阳明胃经是动则病,血所生病,或经脉循行所过的疾病。具体到临床,还需辨证虚实,虚则补之,解溪穴,实则泻之,厉兑穴。“消谷善饥”,明显是消渴病的中消,是热实证,厉兑穴泻之。“溺黄”,小便色黄为内热,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