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顽固便秘——再示以理御法

 中医知识圈 2022-02-18

 太阴气虚湿困引起的便秘,是因为太阴主湿,只要病犯太阴,其主湿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生湿,湿阻气机再加上气本不足,则便秘。同时因为咱们整体观体系认为气是热、风、燥力量的源泉。所以当气虚之后,可以表现为单纯的气虚,也可以表现为气虚兼热不足、或兼风不足、或兼燥力不足。临床中治湿有很多方法,之所以有这么多方法,就是因为脾会因为各种原因受损,造成脾主湿的力量不足。所以“气虚湿困”的治法就是根据不同的脾生湿原因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治虚。

例如,患者太阴的气虚跟热力不足相关,有可能是因为受寒引起热力不足造成气虚,也可能是因为气虚引起热力不足,二者互为因果。无论孰因孰果,都需要加强太阴的热量。此湿是由于热力不足(或寒)造成的,所以如果湿不重,增强热量驱寒,湿可以自解;如果已经形成大量的、有形的湿,症现舌苔厚、脉象困滞,那就需要加入除有形痰湿的方法。临床中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不用诊断得这么细致,一并处理即可。除有形的痰湿与增加热量双管齐下,因为这样治有效的概率更大。

再举个例子,附子汤——炮附子15克、茯苓9克、东北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有白术说明此证燥力不足,附子说明热量不足,东北参说明气不足,茯苓说明利水力也不足,这么一拆解,发现附子汤属于团队作战。学会了这种团队作战的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遇到别的证也可以依法配伍。
再介绍两个团队作战的方子:
1.偏于治有形痰湿的团队作战方——柴胡、桔梗、赤芍、北沙参、枳实、白芍、白术、茯苓、大贝、全瓜蒌、皂角、山楂。这个方子组队除痰湿,既作用于气化的层面,也作用于有形的层面。当痰湿在气化的层面(化痰湿的功能)出问题,就会不断生成痰湿。此时,只清理垃圾,不解决其化生之源,在标上也许是有效的,但在本上是无效的,整体治疗是徒劳的。这个方子是偏于治标的,所以考虑治本时,需要视不同病机来辨证施治。试想如果不治本,会不断化生新的痰湿;如果不治标,那些顽固阻滞的痰湿,单靠自身气化清理不出去,或者清理的非常慢。所以临床中需要把握好治疗节奏和比例,标本同治。
2.还有一个完全针对有形痰湿的团队方——昆布、苦葶苈子、全瓜蒌、皂角、文蛤。此方用来处理那些难除的有形痰湿阻滞在一处或多处。这种有形痰湿在咱们体系中称之为“痰”。痰湿是气分痰湿和有形团聚的组合,是化生痰湿的同时还形成了有形的痰湿阻滞。咱们把这有形的痰湿称之为“痰”。
脾、肺乃至于各个藏腑都有可能不断的生成痰湿。生成痰湿的最主要因为是藏腑力量不足(外邪入里也是因为里虚)。藏腑中“脾”是直接生成痰湿的。要让脾不生成痰湿就得恢复其功能,已经形成有形的痰湿只能驱邪。这个概念需要多加理解。
服药后,病人有一定概率或拉黏屎、或拉稀、或大便次数多、或小便浑浊、或吐,甚至从表排邪,出现皮肤病。咱们最希望病人通过吐痰排邪,所以此类方中经常加桔梗,诱导一下。但是常常事与愿违,人还是会遵循自身的规律来排邪。当发现有形的痰湿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出现这种排邪反应的概率就大。如果有形痰湿不重,更多的是气化层面的痰湿(无形层面、功能层面的痰湿),就有可能不出现那些剧烈的排邪反应,痰会默默的化。比如,有些痰悄悄的随着大便排出来,由于痰湿不多,混在大便里的痰湿并不能使大便粘稠,或者拉稀。所以即便是干便,也能把这种痰湿排掉。再比如,阴虚、或胃肠道有热的病人,从大便排痰时,也无法察觉。这些种排痰过程,我们就看不到任何排痰的反应,痰却悄悄的不见了。
整理一下“痰湿”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咱们体系内部的定义,并非咱们整个中医圈的定义。其实中医圈对“痰湿”的定义也是混乱的。为了使语言表述减少误解,咱们体系内必须对“痰湿”做一个狭义化的定义:
水谷精微本来应该濡养全身,但是因为各藏腑各经的原因、外邪内伤的原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不去濡养周身了,反而变成了废物。此时水谷精微就开始了转化为痰湿水饮的进程:
1. 开始,人比较健康,所以津液足够。此时停留的营养和水分偏清稀,所以称之为“水饮”。而那些只伤到水被气化的功能,还未形成大量有形团聚,且还未伤及藏腑本身的水邪被称为“水气”
咱们再把“水饮”拿过来分成“水”和“饮”进一步定义,因为治法上有所不同。根据治法的不同,咱们把水进入到人体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段——吸收、中段——运化、后段——排出。
a. “饮”的形成就在前段,所以治“饮”得治吸收。
b. “水”形成在运化段、或排出段。
2.当这些液体越来越粘稠的时候,就开始由水饮转化为痰饮,由痰饮转化为痰湿,由痰湿再转化为,痰继续凝炼则转化为胶痰、粘痰。随着痰越来越粘稠,治法就越来越偏向攻消。清晰的痰饮用一些利水的方法就可以处理,比如十枣汤。而黏着的痰饮,再用逐水法就无效。或者因为津液亏,逐水法会进一步伤津液。换个方向考虑,只要津液足,治法就丰富。即使是治黏痰,如果津液够用,也可以用利水法试试。相当于用干净的水不断的洗刷脏水。反之,津液亏、或三阴阴虚的痰湿就非常难处理。因为阴虚兼痰湿淤结能化热,单纯的阴虚也能化热,所以这种证经常是阴虚、痰湿、热,三者并结。这是咱们伤寒一脉最不擅长治的证。也是本人理论体系中最后一个扫除的盲点。
咱们的思考线索跟六经方症是有区别的。六经方症整个思维的核心就是根据症状组合判定哪一经、及其什么证(病机),继而对应方剂。但是对于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这些环节不太重视,而这些环节恰恰是咱们体系非常重视的。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论融汇这两套体系呢?就是从宏观和细节的角度来思考。咱们的体系注重细节,六经的体系注重宏观。由此我们需要解决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难题——看一个事物,近处细看极容易错失整体,远处宏观看就有错失细节。这是人脑的瓶颈,也是为什么咱们要强调六经体系和藏腑体系融合的原因。
理解了上面内容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便秘用了茯苓、白术后加重,而有的便秘却必须用白术、茯苓才能好。同样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便秘要加附子、半夏这些药。所以咱们表面上在解释便秘,实际上还是在帮大家建立整体观思维,继而在整体观思维驾驭之下,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大家就很容易的整合诸如:苓桂术甘汤、承气辈、附子汤、四消丸、麻仁润肠丸等方剂分别应对的是什么类型的便秘。
同样用整体观思维还可以整合西医的概念,比如肠梗阻。这种病在咱们看来就是痰湿加气机敝郁,可能兼热、可能兼寒。于是当看到用半夏术米汤治肠梗阻的案例,你就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肠梗阻了。同理,有的案例用这个方子治疝气,也是同样类型的疝气。疝气多跟气机敝郁相关,而气郁也有可能出现便秘。再比如菌群失调,咱们传统中医没有菌群这个概念的,但是后世医家在摸索中发现,一些胃肠的病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焦三鲜可以明显提高疗效。这种焦三仙的用法就相当于西医补充益生菌那个套路。然后可以再用方症的思路进行简化,比如当出现排便不畅,或是腹中胀气,或放臭屁等症状时,加上焦三仙就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这些症状如果只用佛手、香橼、厚朴、枳壳也会有效,但是停药之后可能免不了会反弹。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知道要加焦三仙了。
这些知识在整体观的统御下,就可以合理安放,随时取用,从而成为你自己的用法。如果不具备整体观的理论框架,这些零散的知识就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整体,带来最大的困难是——怎么使用自己的经验?因为用这个方法治好了一个病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该信任这个经验。信与不信,两者都存在问题。很显然,咱们不可能不信自己的经验,那就成人格分裂了,所以咱们只能信任自己的经验。但迟早咱们会遇见用这个方法不管用的时候,于是就陷入尴尬境地。咱们只能信任自己的经验,可是它却如此不可信。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唯有在完善理法体系的同时,尽量的完善自己的经验。这种不断完善没有尽头,因为永远不可能真正完美无暇。甚至临床中你会发现有些病跟治疗无关。当有把握肯定方子开对了,但却总无效时,就得考虑其他因素了,包括起居、饮食、日常习惯。结果会发现问题出在这些因素。比如,我之前有一个附子理中汤证的病人戒不了冰激凌,这病就没法治好。还有一个病人不吃五谷,他的脾虚吃什么药也没用。还有那些糖尿病人,不让吃碳水化合物,脾虚也没法治好。脾治不好,治糖尿病就无从谈起。这种思维就像是怕外面有坏人,就一辈子不让孩子出门。
看了这些,请大家不要过分悲观,就把这些当事实看待就好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就客观存在着这么复杂的机理。悲观主义的出路在于理性悲观主义,理性悲观主义的出路就在于“做就比不做强”。虽然有些事可能永远无法完善,但是做就比不做强。


顽固便秘为何如此难缠?问题出在哪?

不同的病性都有可能导致便秘。人们通常把偏干的排便困难称之为便秘。其实便秘还包括大便不干时出现的排便困难,临床中甚至还有糊状大便排出不畅的情况。

临床遇见那些常年顽固的便秘,经常都不是单一病机的,所以才那么难以处理。经常是吃一回药,排便一回;一停药,又复发。总让患者吃通肠胃的攻下药,会持续耗虚正气,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顽固的病。怎么处理呢?治标就是在尽可能的节省气血的前提下通便。治本则是恢复脾胃肠道的功能,这很大程度跟病人的心里状态、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比如有些运动量不足的人,其便秘是治不好的;习惯吃饭干的人,必然大便干燥······这些原因造成的便秘,不改变原有的习惯,便秘永远治不好。只能是用药通一下,排一次,不吃药就又便秘。

有的便秘是单一病机引起的,这种一定不是常年习惯性便秘。这种简单的问题,咱们就不用讲了。咱们讨论的是常年习惯性便秘,其一定不是单一病机引起。我遇见过几个这样的病人,都特别难治。咱们更多的是把大便的情况理解成病人基本生命常态的体现,而不是一个需要直接处理的病情,除非是三阳病的排便问题,可以直接处理。

像大黄这种药,肯定是不能老用。即便病人不是虚寒证、或者偏热的证,也不能总用。总用肯定伤肠胃,尤其伤脾。不用大黄,怎么才能用节省病人气血的方式让病人排便呢?咱们更多的是用针刺,也就是用董针配合传统针灸的方法。治标就用董针通便的三针——奇正、奇门、奇角。同时用传统针灸辅助治本,可以用三焦或少阳帮其疏泄,或者取少阴心肾、太阴肺帮其滋阴。因为人的心、肺的功能跟排便是有很大关系的。用这种方法治顽固便秘,五六天不大便的病人,我的经验是一般两个小时就可以排便,最迟不超过十二个小时。只是为了通便,六针以内就够用。

这种五六天不大便的病人,烦躁是难免的。但是有的时候会遇到,五六天不大便的病人不烦躁的情况。这种病人实际上是因为肠胃虚弱。最常见的情况是,之前帮病人用药排了一回便。然后在给他处理肠胃虚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一两天内多次排便,把肠道排空了。此时,人体会在几天之内主动的减少肠蠕动,来修复肠道。这段时间里,病人就会几天不大便,还不会有憋涨感。遇见这种情况最好让患者少吃点,顺势而为。少吃四五天,不至于营养不良。等到下次排便了,再让他恢复正常饮食。

我的经验是,有好多便秘治不好,就是因为患者的生活习惯或情志改不了。比如以前有一个病人便秘,每天靠番泻叶排便。他的便秘是因为情绪不好。我根本无法帮他解决情绪不好的问题和心境。还有一个病人,让他喝粥,他就是不喝,连谷物吃的都特别少。这种肠道总是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必然便秘。

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胃中有虚火,消谷善饥。吃得多就有可能造成便秘。还有一种糖尿病伴随的便秘是因为西医不让糖尿病病人吃谷物(碳水化合物),造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就会有饿的感觉,就会吃得多。吃的多,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病人就会便秘。形成一个特别诡异且复杂的病因链条。遇到这种病人,只考虑用什么方药治,肯定没效果。因为此病是其个人行为引起的。



阴虚下利和阳虚便秘


阳虚和阴虚到了少阴,都是容易造成少阴下利、或少阴尿频。下利日久,阴水收藏不住,不断损失真阴,血也会亏。因为不管是造血还是造津液,都需要水分。水存不住,阴就越来越虚,后续整个生产链条的原料就都不足。这样发展下去,最后由下利演化为大便干燥,成为一个更难治的病。

出现大便干的概率,显然阴虚大于阳虚。阴虚的大便干,要比阳虚的大便干,好治一些。因为阳虚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法吸收水分,表现为下利。直到阳虚影响到阴,才会大便干。此时一定是已经阴阳两虚了。同理,少阴阴虚下利的演化也需要较长过程。少阴阴虚大概率是化热,然后大便偏干。如果进一步发展,少阴阴虚的程度,连水分都固摄不住了,显然问题更严重。因为固摄水分和在里的阴本来是少阴的核心功能,这个功能失常,水分就会存不住,而且还会不断的大量流失,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思维流程如下:

少阴阳虚à阴偏盛,下利à津液损失过度,阴也虚了,大便变干à阳虚便秘(表现为阴阳两虚,根源是阳虚)

少阴阴虚à阳偏盛,大便干结à阴虚严重,以至于不能固摄水分,开始下利或尿频à阴虚下利

应对阴虚下利的常用到的方剂有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大家可以根据不同方剂,推演补充其对治的脉色症信息。比如,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渴不甚等。糖尿病人的阴虚,大概率会出现大便干燥。如果能治成下利,同时阴虚改善,就是好转。因为这种下利,代表整体在改善。但如果下利的同时,阴更受伤,就是病情加重了。

再把条文联系起来,看看哪个条文是针对哪种下利的。伤寒论的体系,没有详细讲阴虚下利这个层面的内容。但是阳虚下利、各种郁结下利,都讲得很丰富。所以要多在条文上下功夫。

少阴下利和厥阴下利,可以整理条文对比,对自己的帮助一定很大。咱们临床治病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确定下利的病机,这样就可以给出治法,方证对应的给出相应的方子。那为什么还要判断是厥阴的下利,还是少阴的下利,或者太阴、少阳下利呢?就是为了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肯定太阴、少阳的下利好治,少阴的难治,厥阴的更难。可以比喻成,通过确定证型来给疾病定量,通过六经深浅来给疾病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