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2-18
爱是一种信仰 火燃遍了我的全身——那是爱你的痛苦。痛袭遍了我的全身,和我对你的爱一起。病征开始蔓延,和我对你的爱一起。痛就像要爆开的沸点,和我对你的爱一起。被火消耗,和我对你的爱一起。我记得你对我说过什么,我想着你对我的爱,我被你对我的爱撕裂。痛还有更多的痛。你要带着我的爱去哪里?我被告之你将从这儿走开,我被告之你将要从这儿离我而去。因为悲伤,我的身体已经麻木。记住我说过的,我的爱人。再见,我的爱人,再见。 1896年,一位住在南阿拉斯加的匿名夸扣特尔印第安人以当地文字写下了这首揪心的诗。 爱是什么?这位印第安人如此炙热而又伤悲的爱又是如何产生的?爱在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每当想起这些问题时,疑惑总是颍上心头。爱无形,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无名,难以用理性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却有不同的诗性表达方式;爱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越是刻意寻找越是找不到。 爱是什么,相信许多人都曾问过,也疑惑过。我们的先祖或许在百万年在炉火旁或是仰望星空的时候就曾琢磨过。古往中外,许多先贤都曾思考过”爱是什么“,也试着去解释过,但却难以给爱一个准确定义。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在儒家学说里,恋是纯爱之意,恋为所有人追求的东西,为道德生活的反映,多用“仁”来表达对人之爱,是一种摒弃私欲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为“孝”,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为“悌”;在基督教里,爱是上帝赋予的,神对世人都充满仁爱;在古希腊,两个男子之间的爱,能够激发双方的友谊和勇气,特别是在战场之上,包括柏拉图在内的很多人都坚持认为,能够得到更多同性的喜爱,是幸福的象征,而柏拉图之爱更多指向的是男男之爱,而不是男女之爱。 从古到今,积累了无数关于爱情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用形象化或诗化的语言来描述,而不是用逻辑语言来直接叙述。形象思维和诗性思维产生于单音节语言发明、审美意识初步形成的时候,是晚期猿人(脑容量扩大至1200ml)就已具有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用具体的、可感的表现去表现爱情,其形式可以是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等。诗性思维则全过程、贯穿着诗性的灵感、诗性的韵律、诗性的节奏,诗性的智慧灵光,其结果是诗歌。形象化和诗化的思维都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用形象和诗性语言所表达的爱情亦能穿越时空感染我们,比如《诗经》和唐宋时期的爱情小说(尽管春秋和唐宋时期的爱情观念和现在差别很大)。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而爱情这个主题在中国古代小说占有尤为突出的地位,当古代中国人的爱情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安正壤在考察唐宋和明清时期的话本时发现了三个典型的特征: ①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妓女; ②大部分的爱情故事的焦点不是集中在爱情本身或爱情的进行过程, 而是集中在以结婚制度为前提的性交行为; ③作者判定爱情是否完美的标准是婚姻和性爱是否一致,即大多数的小说作品里正常夫妇或者主人公的性行为描写又简洁又美好, 相反, 不伦男女的性行为描写非常详细, 但作者持否定态度。 古代中国爱情观念可能和儒家贬低并用礼克制人欲有关。近现代受到西方冲击后,中国社会思想出现巨大变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伦理遭到逆反。作为和儒家三纲五常截然相对的现代爱情观成为最为推崇的观念。爱情在那时候被描述为爱情于此被描述为一个完美自足的自由王国,爱情神秘、高贵,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使乞丐变为天上人。智力、权力、皇位、财富、欲望等俗物都无法用以衡量爱情。婚姻、道德、肉体、疆土、金钱,都与爱情无关。爱情的崇高、伟大是治疗社会痛疾的良药,是创造高尚理想社会的动力,自由恋爱被看做是反抗封建礼教强有力的方式。自由恋爱、男女平等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可的观念。 金观涛在《中国思想史十讲》里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从字面理解,“道”是道路;“德”由心、行、直构成,意思是“心、行之所陟”。道是通往德之路,儒道融合后,道变成德的形而上基础。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意识形态遭到全面逆反,道德被解构。道被赋予了科学、民主、自由、爱情等意思。 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批判儒家转变成为对如何救过的讨论,新文化运动成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并没有发展出与新的爱情观匹配的伦理。但爱情已经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平等观念也已深入人心。国家革命完成后便继续开始社会革命,政府发动妇女参与生产,妇女慢慢地可以顶半边天,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受到剧烈冲击。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越来越多的女性完成了高等教育,深入参与到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运转,女性权利意识觉醒,女权运动在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广泛。 新时代的青年对真挚美好爱情有着无限的向往,爱情甚至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撑。比如这些年大热的诗人余秀华就一直在幻想着爱情(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但追求了很久却不可得。在革命完成以及道德理想破灭后,人们必然会去寻找新的精神支撑。在世俗化、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社会,则必然会回到人伦中来寻找。而原来的忠孝悌等观念遭到剧烈冲击,爱情(自由恋爱)被赋予解放思想解放人性的功能以后,成了新时代青年的追求。 真挚美好的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为道德真,在爱情中则是真心的意思,是否真心则要看心、言、行是否一致,也就是心口是否一致、言行是否一致,心口是否一致可从人之常情以及说话时的语境、眼神以及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判断,绝对的言行一致很难达到,但相对的一致还是可以达到,即对方的言行的偏差时候在自己的容忍的范围内,当心和言能达到一致时便是美,当心、言、行都达到一致时便是好便是善;挚为上执下手结构,意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手相连,挚可引申为心连心、手牵手,共命运。真挚美好便是执子之手,真心诚意,同呼吸,共命运。 对比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爱情观念以及人们对于爱情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爱情观下,人们追求爱情的行为差别很大。在古代很难想象两个人在公众场合亲密接触,在现代却习以为常,再比如古代小说很少描述结婚前的恋爱,往往一笔带过,现代爱情小说却极力渲染两个人婚前的感情波折。观念对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就曾说人是观念的囚徒。爱默生这么说有些不对,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因为我们虽然受到观念的影响,但也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观念(文化情景化行为),也可以以自身为对象对观念进行反思从而改造观念(文化自发行为)。或许用韦伯曾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更合适,即: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形象,往往像铁路的转辙手一样,决定了利益的动力所推动的行动之轨道。 虽然不可忽视爱情观对恋爱行为的影响,但激发一个人的行为,仅仅有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更深层的因素激发恋爱行为。这种更深层的因素一般都被认为是可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基因的表达与人的年龄以及周围环境有关,人们感受外界环境则需要感觉系统、丘脑、额叶以及枕叶的参与(感觉通路),而求爱的冲动则被认为是和尾状核有关。这种冲动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被激发后爱情变成了一种需要、一种渴求,除非被满足否则很难制止(这和性冲动不一样,性冲动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制止,亦可被重新引导)。 当男女坠入爱河时,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变得敏感,想要占有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在进入浪漫爱情状态后,身体激素水平和人脑结构都发生变化。海伦·费舍尔通过实验表明,在人们恋爱以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含量有较明显变化,并且随着一段情感关系在时间上的延长,大脑中和情绪、记忆和注意力有关的区域会以新的方式做出反应(这些过程的大脑机制尚有待研究,但结论是肯定的)。 浪漫爱情被激发后,人们会陷入无法控制的非理性狂热中,形象思维和诗性精神被激发。脑海中灵思涌现,无数动人的人爱情小说和爱情诗被创造。其中部分小说爱情诗最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超越爱情观的。当社会动荡,爱情观念破碎,这些小说和爱情诗便成了重构爱情观的最好的资料来源,最终在与社会其它观念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爱情观。 由上可以看出,文化、大脑、行为和基因都是影响爱情的重要因素。如何理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燚娜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韩世辉教授共同提出了关于文化通过情景化行为塑造大脑、大脑通过行为影响适应并修改文化、基因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提供基础并进行交互的“文化-行为-大脑”环路模型。他们认为文化环境使得人的行为变得情景化,而通过对新的文化信念的学习、对不同行为模式的练习来不断塑造大脑功能;被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大脑则指导个体行为,以适应现有文化环境或改变现有文化环境。同时文化和大脑也可以发生直接的交互,而不一定经过外显行为的作用。“文化-行为-大脑”环路模型提出了区分人类两种行为的新概念,即“文化情景化行为”和“文化自发行为”;以及两种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的方式,即“行为中介的文化大脑交互”和“文化与大脑的直接交互”。但因为缺少跨文化跨时空的案例,暂不做分析。 浪漫爱情很美好,但一般只能维持12到18个月。过了浪漫期,爱将演变成为更深层的依恋之情。在人的大脑里,关于性欲、浪漫爱情和依恋的回路是一直存在,这三种回路并不都按顺序被激发,而且有可能以我们预想不到的方式被激发,如果把情欲、浪漫和依恋想定为三种特殊的交配冲动,每一种都会产生许多情感渐变,可以无限制地组合和重新组合,爱将变得不确定。在婚后两个人的相处过程中,面对琐屑的日常和复杂的外界环境 ,也难免会有观念上的矛盾和情感上的波折。但如果能正确处理矛盾,双方的心智都会变得更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