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读古今医案按】耳 (清·俞震) 张友夔壮岁,常苦两耳痒,日一作。遇其甚时,殆不可耐,挑剔无所不至,而所患自若也。常以坚竹三寸许截之,拆为五六片,细刮如洗帚状,极力撞入耳中,皮破血出,或多至一蚬壳而后止。明日复然,失血既多,为之困悴。适有河北医士周敏道至,询之,曰:此肾藏风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买透冰丹①服之,勿饮酒、啖湿面、蔬菜、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夔用其戒,数日痒止,而食忌不能久,既而复作,乃著意痛断累旬,耳不复痒。 震按:此种奇痒,断非寻常之药所能治。若寻常耳痒,或风或火,亦易治也。 立斋治一人,年二十,耳内出水作痛,年余矣。脉洪数,尺脉为甚,属肝肾二经虚热。用加减地黄丸料,一剂而愈。 又一男子,每交接,耳中作痛,或作痒,或出水。以银簪挖入,甚喜阴凉。此肾经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又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小溲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用加味逍遥散,诸证悉退。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痊。 震按:以上三案,或凭脉,或凭证,亦皆易辨。惟用加减八味丸者,谅其尺脉必微弱,或虚大,故加温药以导纳之。若尺脉洪数,似宜用知柏地黄丸。 【附】 一妇人,于壁上取鸡翎卷耳,适蜈蚣生子在翎上,带入耳中,生小蜈蚣,穿脑内,且痛且痒,百药莫效。一医令烧鸡肉,热置一器内,留一小孔盖上,令病者以耳受之。鸡香薰入,蜈蚣悉攒鸡肉上,其病立愈。 石山治一人,年近六十,面色苍白,病左耳聋,三十年矣。近年来,或头左边及耳皆肿,溃脓,脓从耳出甚多,时或又肿复脓,今则右耳亦聋。屡服祛风去热逐痰之药,不效。汪诊左手心脉浮小而驶,肝肾沉小而驶,右脉皆虚散而数,此恐乘舆远来,脉未定耳。来早脉皆稍敛,不及五至,非比日前之甚数也。夫头之左边及耳前后,皆属于少阳也。《经》曰少阳多气少血,今用风药痰药类,皆燥剂。少血之经,又以燥剂燥之,则血愈虚少矣。血少则涩滞,涩滞则壅肿。且血逢冷则碍,今复以寒剂凝之,愈助其壅肿。久则郁而为热,腐肉成脓,从耳中出矣。渐至右耳亦聋者,脉络相贯,血气相依,未有血病而气不病也,故始则左病,而终至于右亦病矣。是为病久气血两虚,且年六十,气血日涸,而又出外劳伤气血,又多服燥剂以损其气血,脓又大泄以竭其气血,则虚而又虚可知矣。以理论之,当滋养气血,气血健旺,则运行有常而病自去矣。否则不惟病不除,而脑痈耳疽,抑亦有不免矣。人参二钱,黄芪三钱,归身、白术、生姜各一钱,鼠粘子、连翘、柴胡、陈皮各六分,川芎、片芩、白芍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十数帖而愈。 震按:汪公之议论精微而又显畅,用药亦标本兼赅,真有掉臂游行之乐。即初诊时乘舆远来,脉未定,而不足凭之说,更可为卤莽者鉴戒。 江应宿治上舍孙顺吾,患耳鸣重听,人事烦冗,杂治半年不愈。江视之,脉数滑。以二陈加瞿麦、扁蓄、木通、黄柏,一服知,二服已。 震按:耳鸣同,而此案与下案法各不同。若易而用之,彼此无效,故知治病之难,难于识病也。 喻嘉言治大司马王岵翁耳鸣,论曰:肾之窍开于耳,耳之聪司于肾。肾主闭藏,因肝木为子,能疏泄母气而散于外。故凡谋虑郁怒之火一动,耳窍不清,听远稍碍,较之聋病,尚属天渊。聋病者,窍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气,不得内入,故以开窍为主。而方书所用菖蒲、麝香等药,及外填内攻等法,皆为此而设。至于高年之人,肾气既衰,阴气不自收摄,越出上窍,耳中如蛙鼓蚊锣,鼓吹不已,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得气不逆上,听必自清。当用磁石为主,以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再以地黄、龟胶等群阴之药辅之;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令阴气自守于本宫,不上触于阳窍,则空旷无碍,犹之收视而视愈明,返听而听愈聪之理也。方书治少壮人痰火鸣聋,用滚痰丸多效者,以黄芩、大黄、沉香之苦,最能下气;而礞石之重坠,大约与磁石之用相仿也。 震按:《丹铅续录》载,王万里患耳痛,魏文靖公谓易之坎为耳痛,恐则伤肾所致。其论与此颇同,而用青盐、鹿茸、雄、附为剂,则药之阴阳各别,要当以脉辨之。 【阿尼古评读】上面几则关于耳病的医案中,多跟肝肾有关,有的属风有的属火,有的属阴有的属阳。有阴阳风火之别。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能失聪。如张友夔案肾藏风虚,致浮毒上攻,治以透冰丹。又如薛立斋三则医案前两案都是肾虚为主,但肾虚引起的耳病要辨明寒热虚实。同时第三则医案妇人大怒发热,经行两耳出脓,则从肝治疏肝解郁养血。 同时这篇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辨证处方时一定要记得祛邪养正,如汪石山案。再就是疾病初愈时注意饮食宜忌。比如张友夔案。医家问诊时,务必问诊仔细,比如汪石山案初诊时考虑病家远道而来其脉象就会受长途奔波的影响,而影响我们看到真正的病脉。很多疾病的发生跟患者生活习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让病家改变引起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才能治病治根。比如现时代的我们熬夜的比较多,熬夜往往容易肝火内动可以引起血压高,也会引起耳病,比如眩晕耳鸣等症。再就是现在随着耳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长时间戴耳机也会对听力功能有影响。再比如饮食上膏粱厚味往往易滋生痰饮之类的问题,但又有寒湿、湿热等不同,这就从患者体质方面辨证入手,黄煌前辈写《中医十大类方》里面有不少关于经方的体质辨证,很值得一读。 【注释】 ①透冰丹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 古代剂量: 蔓荆子(去白皮) 白茯苓(去皮) 川大黄(去粗皮) 山栀子(去皮) 益智子(去皮) 威灵仙(去芦头,洗,焙干) 白芷(各半两) 香墨(烧酒淬讫,细研) 麝香(研)(各一钱) 茯神(去木,半两) 川乌(二两,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干,用盐炒) 天麻(去苗) 仙灵脾叶(洗,焙,各半两) 煎服法: 上细末,入药研匀,炼蜜搜和,如麦饭相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搜成剂,每服旋圆如梧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下两圆。如卒中风,涎潮昏塞,煎皂荚白矾汤放温,化四圆灌之,瘫缓风,每日服三、五圆,渐觉有效,常服一圆。疏痰利膈,用温酒下,食后服。小儿惊风,入腻粉少许,薄荷汁化下半圆,立效,治瘰疠用葱汤下一圆,忌动风、毒物。 主治:一切风毒上攻,头面肿痒,痰涎壅塞,心胸不利,口舌干涩,风毒下注,腰脚沉重,肿痛生疮,大便多秘,小便赤涩。及治中风瘫缓,一切风疾。 -END- 有用就扩散 有用就点在看 作者:俞震,编辑/刘继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