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初春为什么不暖反寒?

 新用户80382369 2022-02-18

Image

北京冬奥会激战正酣,张家口赛区迎来13、16日两次较大降雪,很多中医网友在热议,为什么2022年春节后不暖反寒?这与辛丑年寒冬和壬寅年暖春的五运六气格局颠倒啦。

01 不以数推,以象之谓



Image

这两张运气图中,辛丑是2021年的年号,辛是天干,对应公历尾数1的年,代表水运不及,此为十年周期中少雨干旱的年景,古人用“涸流之纪”描述干旱的样子。水的气化作用为冬藏、沉降,藏气不足,则火气上腾,冬季不冷反偏暖称为“反阳”,可见“流水不冰,蛰虫不藏”的现象。中国北方五行属水,受到的影响较其他地区为重,故称“灾宫”。

但是辛丑年很幸运,在左图下方显示蓝色的区域,叫“在泉之位”,在泉是主持下半年气化的轮值主席,从11月21日至来年1月20日是太阳寒水加临在同名主气之上,好比久旱逢阴雨,天地之水相合构成水运的平气态势。因此,理论上中国北方应该符合24节气的冬季常态,寒冷有雪的气候特征。

但是比较2021年和2022年1月份的北京平均气温,2022年是明显偏暖的。

Image

再看2022年壬寅年的图示,壬对应尾数2的年份,属木运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的年份。寅在东方木位,无疑是木运的同党,故全年多大风。司天是主管上半年气化的轮值主席,位于夏至前后各31天,今年是少阳相火加临在同名的主气之上,我们在图的上方看到红色的区域有两层少阳相火,所以上半年和夏季气候偏热,肺金受邪。

我曾经记录过2002年和2012年的木运太过年,交运时间早于1月20日大寒节一两天,有1月19日患者肝胆经发病的经络测量图为证。请把目光移到2022年的初之气,天之客气(外圈)从辛丑年向左旋一个气位,少阴君火加临在初春的厥阴风木之上,理论上应该出现一个多风温暖的早春呀?

Image

再比较北京市2021年和2022年2月15日以来的气象,不难看出2022年2月份更冷。是五运六气不准吗?还是我们的认识哪里出了问题?

02 坐地观天看运气



Image

古人夜晚坐地观天,白天立杆测日影,世世代代数千年如一日。终于在“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中发现了日月五星的公共会合周期为六十年,依此创建了阴阳相合的中国农历。

其实,有24节气用于指导泱泱大国的农牧渔业生产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苦苦探求五星数千年?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年与年之间的气候是有差异的,正是那些异常的非时之寒或非时之暖,会引发旱涝虫灾和人畜大量病死。

因此,古人创建六十年周期历法一定为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在历法的时空格子里放下数千年伴随星辰运动而带来的气候、物候和灾病发生的记录,最终形成了农历的姐妹篇,预测气候和灾病的历法——五运六气历。

学习运气七篇大论最令我触目惊心的地方,是只有实践者才能看懂的大数据统计!才能悟出古人用干支两套序号做年号,配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的指向作用,看懂以1/6年(四个节气)的长度划分六气气位的合理性,是要包括水星88天到土星29.5年这样大尺度的综合影响力,以风寒暑湿燥火配三阴三阳准确表达金木水火土星叠加在24节气上的气化出偏性质!

看看六十年360段气位更偏向于风热火湿燥寒哪一类。当我们回到古人的视角去观星,就会理解“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直观感受,同意古人的观点,认为地上出现的所有现象都是天上日月星辰运动的结果。24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季常态气化,它像一把量天尺,不仅考量每年的气候出偏信息,更是我们把握人体五脏之气“守中”的参照。

今天的科技可以模拟60年周期中太阳系行星的时空位置,天气预报可以实时传来卫星云图,我们比起古人的条件实在是太方便了。然而,现代科学如果离开的中国古人的农历和五运六气历法,根本无法解释五星与气候和灾病的关系。现在让我们一起看2022年大寒节时的日地关系和五星位置,您会发现,金星和水星正接近地球!它们的阴影减弱了冲向地球的太阳风,这就是用五行命名行星的意义所在,它们带给地球的气化能量是水寒、金收的压力。

我做了一张图简单模拟一下水星的影响,从东大距到西大距之间称为“下合”,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大,是引起气候变寒的阶段性因素。

Image

Image

2022年水星东-西大距时间是1月7日至2月17日,大约40天,让我们见识了超多的阴天、雨雪、大雾和一轮一轮的大范围降温。

Image

或许正是水星与金星共同的凝收压力,导致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海底火山在1月14日、15日和17日连续发生剧烈喷发。

Image

有网友问,为什么今年北方的降雪偏多呢?

中医讲“阳加于阴谓之汗”,现代气象学认为有东南湿暖空气北上,遇到北方寒流南下时才能形成雨雪。中国大陆的季风特点,一般从立春之后吹东南,带来太平洋上的湿暖气流;立秋之后吹西北风,带来西伯利亚的寒流。

从中央气象台的报道得知,2022年1月份东南风异常偏多,在1月14至18日达到超强的“南调趋势”。这一反常的冬季季风,引起冬季偏暖,空气中水气偏多,为大寒节到来的壬寅木运太过之年吹响了前奏曲。这也合理解释了初之气少阴君火到来的征象。

算算看,1月27日正是水星的下合顶点,一轮南下的北方冷空气深入长江流域,与南调的暖流势均力敌,形成大面积雨雪天气。伴随水星的影响,春季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冷,阴雨暴雪一轮又一轮。

Image

2022年2月17日水星下合结束,3月20日金星西大距表明金星的影响远去。因此,在春分之前,气温虽然会象过山车一样骤升骤降,但是不会形成伤害农作物和幼果的倒春寒,这正是初之气君火的作用。让我们看到“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的气象和物候。

03 看看经络里的五运六气调气血



我们的“人体气象”观察课题组有百余位医师和养生师,他们从澳洲、欧洲和中国各地发来了测量图,用手中的井原48点经络测量仪在1月18日开始监测到人体经络出现了运气的动态变化,反应出阳气浮动之象和外寒内热的趋势。

上述“天地人统一场”的信息,见证了五运六气在辛丑年终之气和壬寅年初之气的阶段性走势,见证了中医“天人相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是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的中医人,可以看着运气在经络气血里的走势把握针药原则,及时调节脏腑虚实,纠正表里寒热出偏,勿使皮毛之恙深入脏腑而成大病,做到临床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治未病。

关于今年初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为什么会出现病气怫于上的种种出血、疮疡之症呢?还必须考虑辛丑到壬寅年行星会合的连续影响。

Image

正常春三月为养生之季,随着太阳光的逐渐北归,人体的肝胆阳气生发,推动寒湿从深层向体表移动,打开汗孔而排出,完成发陈的过程。

而金星水星在年底和早春的影响,相当于加强了外部收藏的压力,使汗孔打开的过程推后或困难。而壬寅年是火星、木星的影响,引动冬季东南风的北上,风火相合提早令地气的生发和人体肝胆阳气的萌动。


心火属君火,行于血脉之中,心与太阳相表里,太阳经是主开汗孔的主要经络。当初之气的客气少阴君火引动心火,血流加快而生热,太阳经汗孔不开,则风热寒湿都不得出口,风寒湿热互结,外闭于腠理,形成风疹、疮疡。风火内郁则怫于上,灼伤肺津,迫血旺行。正应了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著名论断。

所以在初之气要预防脑出血、眼底出血、咳血、鼻血,以及月经崩漏、痔疮出血等,最重要的原则,是在原有春季调节情志的基础上,注意“发微汗”和“养血柔肝”两个环节。

发微汗可参看《伤寒论》桂枝汤方其后的啜热粥法。适用于那些平时无汗、少汗,寒湿体质和燥凉体质者,可择阳光明媚之日或月圆前后3天,中午适量喝黄芪小米生姜粥,之后盖被子睡午觉。3月、4月各发微汗一两次(参看人体气象网络视频)。

 己亥年防病保健的第一方喝粥发微汗法

作者:毛小妹

图文编辑:悦圃

音频编辑:邵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