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为什么我们不要求识记篆字?

 丘山三也君 2022-02-19

图片(我收藏使用的部分书法工具书)

我们的教材《明明白白学书法》,课篇,第三课大篆,“为何先学大篆?”,里面有一段:

“大篆的笔划装饰最简单——只有露锋、藏锋。老练笔法容易烦,蚯蚓书掌握以后,写大篆与笔法练习完全是无缝连接。

…………

练完笔法后写金文,很多人因不认识金文而感到有点胆怯,我觉得大可不必。

我们不要求识记篆字(我也没有专门识记),不识篆文也不妨碍我们临写大篆小篆。”(第59页)

图片(字体变化图)

为什么我们不要求识记篆字?

(一)秦朝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算广义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大篆和小篆属于古文字系统,很早就基本上退出了社会大众实用领域。

传统社会里,都是用毛笔写字。读书人没有不会书法的,然而,除了文字学家、金石爱好者、篆刻家这类有专门需求的,很少有人去识记篆字。

(二)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字,有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有铸在青铜器上的,也有写在简牍上的……刻制印章,也是个大项。

图片

图片

(战国烙马印,汉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用秦朝酝酿发展出的小篆,取代了之前列国的文字。

小篆因其字形优美,变化方便,很快成为制印的主要文字。穿越漫长的历史烟云,无数的社会变迁,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称刻制印章为篆刻,仍然常常用到篆书。

篆刻家历来在制印时,确定了要刻制的内容以后,往往都有一个环节,配篆……说明白了就是查资料,通过各种方式查找适用的篆字。

篆字出现和存在的时间最长,资料浩如烟海,历来都有出专门的工具书,供人查找资料。

比如下面这本《中国篆书大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图片(《中国篆书大字典》)

(三)书法家可以像篆刻家一样,要用篆书的时候,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现在出版业发达,有各种版本的篆书字典,可供查阅。

尤其是,现在网上也有各种电子版的书法字典。

一般的情况下,学书者不用再买那些死沉死沉的大本头字典,又贵,又不方便,放在那里还占地方。

上网查找篆字,乃至各种字体,都非常方便。

你直接搜索书法字典,就会出来相关的条目。有空的时候,或者需要的时候,多查找几次就掌握了。

至于哪个电子字典比较好,这个要通过使用逐渐了解,很难说死。这些字典时不时会有变化,有的不更新了,有的甚至可能消失了。

图片

( 廖雨兵作品,大篆,鱼之乐,庄子秋水)

图片廖雨兵作品,小篆,论语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段话出自《论语· 述而篇》,里面出现了四个“于”字,为了增加变化,我在查找篆字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四种不同写法的“于”字。

图片

图片(《中国篆书大字典》“于”字页)

现代社会,要学要背的东西很多。可以说,除了古文字方面的学生或从业人员,不依靠工具书就能够识记、书写篆字的人极少。

而且,当下社会,学书法的人,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为了心性修炼,提高审美,升华气质……

如果把识记篆字,作为学习书法的必要条件,基本上可以肯定,很少人能够学习和享受书法了。

不要求你识记,不等于不准识记。

现在有些篆书法帖,旁注有楷书,可供辨认。

各种文字学的科普出版物,越来越多,图文并茂,意趣盎然,甚至有外国人写的又翻译回来。

不作为教学要求,就没有压力。从趣味的角度,随心所欲地识记一些篆字,了解汉字的构建由来,变化发展,也是很好玩的。

在我们的教材第60页,推荐了两本书,左民安著《细说汉字》,王美盛著《篆籀字源研究》,有闲暇,有兴趣的时候,可以把它当做闲书,故事书来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