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士断腕的三板斧 药品行业的毁灭与重生

 杨晓光健康管理 2022-02-19

我国药品行业起步阶段的混乱,给国民带来了许多的伤害。而这些,国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一个行业想要发展,没有规模不行,没有秩序不行,没有标准不行,没有创新同样不行。现在市场已经有了足够大的规模,但是秩序不够完善,标准不够细致,创新热情不够充分。光靠市场自己发展,肯定不行,这时候就需要政策来推动。

在千呼万唤的呼声中,医改来了。

此文为系列文章第三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往期的文章

早期的药品行业

国产药品的至暗时刻

l 两票制

l 药品零加成与药占比

l 药物一致性评价


一、两票制

医改的第一刀,砍在了流通领域。

首先,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我接下来说的,要给大家科普一条常识:制药厂,是不能直接将药品供应给市场的,必须通过销售公司(经销商),才能出货给市场。

也就是说,一盒药品,要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以下流程。制药厂生产药品并打包装箱,卖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定价卖给消费者。

你没听错,多数药品的售价,不是生产商决定的,而是经销商决定的。生产商谈判的重点,从来都是出厂价,而不是零售价。这一点在小药厂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他们人员较少,导致市场维护能力不足,管控不了售价。

(PS:大药厂有很强的定价议价权,很多甚至自己成立销售公司,对市场有很强的管控力度,可以干预零售价的制定或者指定零售价,并将零售价维持一个统一的价位。但这种情况我们今天先不讨论。)

可能同样的一盒药,在东边卖15,在西边就卖18,在南边卖20,在北边就卖25。定多少的售价,经销商说了算,零售端说了算,而不是药厂说了算。药厂只能告诉你,我北边的合作伙伴卖25,你卖多少看你的本事。

有了价差,就有了利益,既然东边的卖的更便宜,北边卖的更贵,那我能不能从东边买入,去西边卖出。

答案是:可以的。这种行为,就是串货了。

上面的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既然售价是经销商决定的,那么我作为经销商,就能做二道贩子。比如我从药厂购进一批药品,进价是8元一盒,如果我自己成立零售机构卖药,可以卖15元一盒,但是我一个月只能卖出1000盒。

如果我不做零售而做二道贩子,再将我手中的药卖给二级经销商,售价我定在10元,我一个月就可以卖出去1万盒。

一个利润只有7000,一个利润却有20000,你说谁划算。

而二级经销商一看,这操作我可以学啊,所以将药价定在13元,卖给三级经销商,一个月可以卖5000盒,二级经销商也赚麻了。

从此开始,原本售价15元的药,经过层层转包,售价变为了28元。一盒药,养肥了层层经销商,但是却苦了消费者。

你说这种情况下药企有得赚吗?也没有,他只管一级经销商,只管出厂价,售价卖的再高,对他来说也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中间的价差落不到自己头上,他的出厂价仍然是8元。

由于各个公司间互相销售产品的时候都需要开发票,最终药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可能已经开了五六张发票了,价格也就不再是那个便宜的价格。(药厂到一级经销商,一级到二级,二级到三级,三级到四级,四级到零售)

国家为了打击这种药价虚高,肥了经销商苦了消费者的行为,2017年1月出台了两票制的规定。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没有了层层加价,自然价格就能回归正常的水平。所以“两票制”,对药厂来说没影响,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好事,对经销商和流通企业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二、药品零加成与药占比

医改的第二刀,切在了医院身上。

读过我上一篇文章的读者应该明白,在以前混乱时期,医院的药房是可以外包的。为什么那么多人来承包医院的药房,就是因为医院的药房在以前也属于零售端,它同样能够制定药品的售价,加之医药代表的利益输送,药房是一块非常香甜的大蛋糕。

在2010年以前,医院的收入,至少有30%的都是药房带来的,是医院的盈利大户。那时候没有什么医保政策卡脖子,药占比的限制也没那么大,病人看病,反应最强烈的就是,药太贵了!去一趟医院,开几百上千的药给你,还要自备塑料袋才能装下。

但是这个时代也终结了,国家看到了问题所在,一招“药品零加成”,直接将医院药价砍翻在地。医院的在售药品,进价多少,售价就是多少,不准加价销售。

同时医保规定了药占比这一概念,也就是你看病住院的花费中,药品费用在其中占几成。这一规定直接将“大处方”给消灭了。

到此,医院药房这一创收部门,变为了“拖累”医院发展的后勤冗余,药剂科在医院地位急转直下。而看病的患者,再叫花费高的时候,也从药好贵啊!变成了检查费怎么那么贵!医院就靠做检查收钱了。

现在,零售端也控制住了。(当然,这里只是医院药房,还有社会零售药店是漏网之鱼。)


三、药物一致性评价

前面我们说完了流通行业,零售行业,还有生产行业没说。而国家要想整治整个药品行业,生产企业怎么能够放过呢?以前改剂型充创新药,胡乱上马中药注射剂,就是你们干的。所以最狠的来了——药物一致性评价。

药物一致性评价,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具体来讲,要求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

最重要的:未通过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不予再注册和注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什么叫药物一致性评价?通俗的来讲,就是你的和我的,品质要是一样的!我这里有个水果手机,你要给我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来,我不要山寨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需要通过一系列真刀真枪的试验,证明品质相同这一点,而且做实验的钱你自己出。做出来了,那么好处大大的,所有的用药你优先。做不出来?呵呵,没事,你可以洗洗睡了,听说隔壁某个厂关门了。

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干,我举个实例你们就知道了。

有一个药品,应该全国畅销哪都卖的着,名叫阿莫西林胶囊。但是你知道国内有资质可以生产它的企业有多少家吗?答案是213家。而这个数字,在7年前,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一千三百余家。

文章图片4

生产批文

不说7年前的一千多家,只说现在的213家,如果不做药物一致性评价,这两百多瓶药放在你面前,你知道谁的疗效好吗?

以前是谁给的钱多,谁的药就好。现在是谁拿得出药物一致性评价结果,谁的药才是真的好。

国家一出手,直接对低质药品、“小作坊”药厂形成降维打击,确保病人用上真正的好药,和进口药同样品质的优质好药。

这样的策略,虽然“杀死”了一大批的企业,但是却去粗取精,倒逼行业革新技术,积累技术资本,同时逼迫企业进步。


最后

这样的三板斧下来,从生产端到流通端,从流通端到销售端,“砍死了”一大票各式各样的企业,留下了国内药品行业真正的精英与支柱,宛若凤凰浴火重生,越战越强。而最终受益的,是国内最重视的群体——广大的人民群众。

下集预告:医药行业,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最终章),终极核弹——药品集采,即将上线,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看后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