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年、闰年以及闰月的天文由来

 栖凤轩2013 2022-02-19

《黄帝内经》中的天文 年、闰年以及闰月的天文由来

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中,古人就提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这几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涵藏着古人对天文研究的智慧。古人为了研究的方便,提出了天球的假说。天球,也就是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球。地球在天球的中心。这样,天球是一个大球,地球是一个小球,大球中心套了一个小球。从地球向外看,恰好能看到天球的内表面。内表面有什么呢?就是漫天的星宿。

古人观察天象,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就是地球和北极星。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了地球是悬空在宇宙中,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太阳、月亮都是在围绕地球转动。天是茫然不可见的,以什么为标的物呢?就是星辰。在“八正神明论”这一篇中,古人又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古人将漫天的星斗分为周天二十八宿。

在星辰中,一个显眼的参照物就是北极星,以人类的眼光看,北极星是恒静而不动的,从北半球看上去,恰好指向正北,和地轴的方向是一致的。距离北极星不远,便是有名的北斗七星,其排列宛然就是一把勺子。既然北极星是不动的,那北极星就可以看作是天球的一个中心轴,天球就围绕这北极星而旋转。当然,北斗七星也是围绕着北极星而旋转,这个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一年之中,北斗星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一周。以北极星为中点,可以分出十二个区域,古人以十二地支代表,正月的时候,斗纲指寅,二月斗纲指卯,依此类推,十二月指丑。

以地球为参照物,日月随天升降。这里的升降一周,就是地球的一天一夜。从地球上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太阳和月亮了。在太阳和月亮之上,更为高远的就是天。天的运行,是通过观察星辰,也即是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来确定的。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在地球上能观察到的多为恒星。恒星,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地球,长期不动的。所以,古人考察天的运行,就是以恒星的位置作为参考。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古人发现,这其中天球、太阳和月亮运行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就以二十八星宿为参照物,来考察日月的运行规律。古人发现,其中天球运转的速度最快,太阳次之,月亮又次之。经过观察,天球,也就是诸天星辰,运转一周,也就是三百六十度,正好是一年,从地球的角度看,就是三百六十天。但是因为,天转的比较快,太阳转的慢一点,相对来讲,太阳比天少走了五度二十五刻。也就是要再经过5.25天,太阳才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以天球为参照物),所以,以太阳为考察的对象,从地球上看,一年有365.25天。算整数就是365天,其中剩余了0.25天,经过四年,积累成1天,亦即闰年,这一年有366天。

如果以月亮为考察的对象,相对于天来讲,月亮走的就更慢了,每天都比天走的慢一点,也比太阳慢。这样观察日月的重合点,到了下次与太阳重合的位置,要经过二十九日五十三刻,也就是农历的一个月。这样算起来,一年三百六十天中,月亮又少走了五日加五十三刻。假如以天为参照物,经过计算可知,一年之中,天比月亮多走了十天零八十八刻。所以,农历的一年是370天零88刻。这样,三年就多了三十二天六十四刻。所以,把多余的天数累计起来,三年中会有一个闰月。虽然有了闰月,但是还有富余。这样一直要经过十九年,天、日、月的位置才能勉强重合。这样十九年就有七个闰月。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古人超常的智慧,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才积累起来的。在“天元纪大论”篇中,鬼臾区说过“臣斯十世,此之谓也”,对于鬼臾区来讲,他的学问已经是十代人积累起来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