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介|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

 恶猪王520 2022-02-19

图片

有关佛教初传中国的年代、路线和华化过程,一向是学者孜孜探求的课题。但由于正史记载有限,佛经记载的求法传说又多不可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佛教初传中国的脉络并不清晰。梁启超、吕澂、汤用彤等从史料角度对佛教入华诸传说进行了考订,“汉代说”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

从20世纪始,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批带有佛教色彩的汉代文物被陆续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图像材料,对它们的研究也成为考古界和美术界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

图片

作者简介:浒,1983 年生,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中国美术研究》(CSSCI集刊)编辑部主任,致力于美术考古、宗教美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神仙信仰与近年考古图像的图文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等课题,已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A&HCI)《文艺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东南文化》《中原文物》《读书》《文献》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员、上海市钱币学会会员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艺术、宗教、考古等方面对汉代佛教在中国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本书共分十章,包括胡人礼佛与西南摇钱树佛像、沂南汉墓“莲华化生”佛教内容探析、滕州新发现的“胡人礼佛”画像石、贵霜钱币与汉画像的宗教艺术关联、汉晋“舍利”图像考等章节。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众多美术考古材料中,蕴藏了大量反映当时佛道杂糅内容的图像,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图像的宗教属性,甄别其佛教因素,在汉画像研究与佛教美术研究间搭建一座桥梁,是本书关注的核心。
目 录

丛书序(朱存明)

序言(汪小洋)

第一章 胡人礼佛与西南摇钱树佛像
第一节 汉代佛教图像研究的三个视角
第二节 “胡人礼佛”模式的提出

第三节 “胡人礼佛”模式在西南地区的发展

第二章 沂南汉墓“莲华化生”佛教内容探析
第一节 沂南汉墓“童子”像图像志新释
第二节 沂南汉墓“童子”像与莲华化生

第三节 “童子”服饰与项光的意义

第三章 滕州新发现的“胡人礼佛”画像石
第一节 该汉画像石的佛教因素解析

第二节 该汉画像石反映早期佛、儒、道之关系

第四章 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大象图像研究
第一节 大象题材汉画像的分区与分类
第二节 大象图像与胡人图像之关联

第三节 “胡人—象”图像的源与流

第五章 胡王礼佛:再论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性质
第一节 孔望山摩崖造像胡人图像梳理
第二节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佛教图像性质

第三节 “胡王礼佛”及其贵霜来源

第六章 胡人抱子画像石、胡人灯俑与汉代九子母图像
第一节 鲁南、苏北地区“胡人抱子”汉画像石的发现
第二节 “司命神”石雕与“胡人抱子”灯俑
第三节 “胡人抱子”与“九子母”“鬼子母”信仰

第四节 “胡人抱子”母题的传播

第七章 贵霜钱币与汉画像的宗教艺术关联
第一节 学术脉络回顾
第二节 图像志个案对比

第三节 贵霜—汉朝宗教美术交流的载体

第八章 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中的有翼铜人
第二节 有翼铜人与无翼铜人之关系
第三节 铭文的释读
第四节 铭文意义与铜人的宗教美术属性

小结

第九章 汉晋“舍利”图像考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中的“舍利”榜题及其图像
第二节 汉画像石中舍利图像的配置及表现
第三节 对“舍利”与“受福”的再认识

小结

第十章 西朱村大墓出土琥珀童子骑羊像的意义探讨
第一节 汉晋时期胡人与羊的祥瑞世界
第二节 三国《太子瑞应本起经》的翻译与佛教美术视野中的童子骑羊像
第三节 “求子”“夙惠”与婴戏美术的汉晋之变

小结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图录说明

后记(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