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教授跟踪调查500个小孩后发现:毁掉一个小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夸他聪明

 昵称57ZCq 2022-02-19

昨天聚餐时,一位教授朋友说,千万不要轻易夸小孩子聪明。原因是,卡罗尔曾找500多个小学生、初中生做过一个心理测验,她给受试者做了10道智力测验题,当所有人完成之后,有一半的人得到的评价是“你做对了8道,真聪明!”,而另一半的人则是得到“你做对了8道,真努力!”

两句认可的话,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表扬小孩聪明,一个是表扬小孩努力。但后续引发的变化却令人吃惊。

卡罗尔发现,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之前被夸聪明的小孩,居然不愿意接受难度更大的测试了,哪怕这些测试能丰富他们的见识。

相反,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小孩,进取心变得更强,不但保持着接受高难度测验的兴趣,对挫败的打击也调整得比较好。

这个研究得结果相当颠覆,它证明了,夸小孩子聪明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降低他得进取心和抗挫力。

卡罗尔也因此而获得了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将3000万收入囊中。

当然,卡罗尔的贡献还不仅于此,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陈海贤就在《了不起的我》中基于卡罗尔的结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也令人大受启发。。

陈海贤认为两组小孩差异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表扬方式所激发的心智模式不同。

表扬一个小孩聪明,其实等同于在告诉小孩:能力和智商挂钩,解题证明的是一个聪不聪明。

一旦小孩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他接受测验时,就会努力维护自己聪明与否的形象,变成了关注自我,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

这样长大的孩子,做错事之后,也会习惯于辩解对错,而不是直面问题本身;遇到困难自然也害怕证明自己不聪明,进而放弃挑战,哪怕这样的经历能够发展他的能力。

而表扬一个小孩努力,潜台词就是:能力和努力挂钩,解题是你的努力的进度条。

这样的小孩,潜意识的相信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和一个人努不努力有关,也就没有证明自己行不行的包袱,因此更愿意接受挑战,能力会得到长足发展。

换句话说,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以及教育小孩的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个体与世界的互动,而不是困于自我的证明。

但说起来容易,想做到很难。因为在乎自己聪不聪明,是很多人的共性。这也是大多数人总是下意识的夸小孩聪明的原因。

陈海贤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严格的老太太。他把自己作业交给老师时,不仅遭到了严格的批评,还被公开处刑,让众同学来评价“陈同学该不该骂?”。陈海贤一开始觉得是羞愧,后来便觉得是种侮辱,笃定不再去上老师的课程了。

不过第二个次,陈海贤还是坚持去了该老师的课堂。老师笑着问: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了呢?陈海贤咬着牙说:我是来学东西的。

很多年以后聊到这件事,老师感慨到:学东西最重要的是过脑,而不是过心。你放下了自我,才能让新东西进来,那些听不进我话的人,进步最后都没你快。

陈海贤也是通过这件事,深刻的感受到了,人的心智模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所以他在《了不起的我》中写道:人们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其实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的特性。

人一旦陷入僵化的心智模式,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就像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小孩一样,他们被无意间塑造成“维护自己聪明与否”的僵化心智模式,很难放下自我,再接受新挑战,学到新能力。

总之,不要轻易用聪明去表扬一个小孩。因为小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如何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读了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我也是才知道人的心理运行机制,有一些反直觉的地方。

如果你不懂得其中的规律,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改变自己这些事上,事倍功半。

《了不起的我》我已经读了3遍了,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陈海贤提出的奇迹提问法、心理X光机、场、心智模式等概念都能给人新启发。

如果你也想当好一名父母而感觉无从下手,如果你也想要改变却迟迟不得法,建议你一定读一读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它一定会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还不贵,最便宜的2位数即可拿下,却能收获一本畅销50+万册的好书,生活也可能发生改变,聪明的人都选择直接拿下,你也赶紧行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