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读 ![]() ![]() 济 公 活 顿 戒 ![]() 《济公活佛》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 “济公活佛”生平,最早见于四库本《北磵jiàn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其《舍利铭》记载了济公的生平:“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隠佛海禅师,狂而疎shū,介而洁,着语不刋qiàn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dàng、匡庐、潜皖,题墨尤隽jùn永……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 ![]() ![]() 《济公活佛》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相信这首歌很多人的耳熟能详。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济公都是通过游本昌老师主演的电视剧《济公》而认识到这个疯疯癫癫又不失智慧与善良的老和尚。济公身上的那种洒脱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那么历史上济公是否存在,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 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 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 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 “凡僧”变“神僧”的第一步便是给予济公神仙的身份。《如净和尚语录》卷下之赞佛祖部分有赞“济颠”诗一首:“天台山里五百牛,跳出颠狂者一头,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 这里面的“天台山里五百牛”即有喻五百罗汉的意思,暗示着济公是罗汉转世。 有了罗汉转世的身份之后,济公便顺理成章的拥有了法力。在最初的传说当中,济公拥有着下火和咒语的能力。 在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玄踪”当中记载着:“(济颠)为人诵经下火,累有果证。”《济颠语录》也有过济公6 次为死者下火,使亡灵得到超度并转世投胎的记录。 ![]() ![]() ![]() 《济公活佛》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 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 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 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也受到了佛教禅宗的熏染。 济 公 活 佛 圣 训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
|
来自: 新用户28611865 > 《文件夹1》